荷蘭人一年就可以吃掉八公斤的起司,這是台灣人做也做不到的事情,但對於他們這算是小問題。而沒有了起司的人生,就像沒有了色彩的生活,而少了起司的餐點,用餐形同充飢裹腹;荷蘭的起司種類非常眾多,大如豪達(Gouda)、小至私家出品,可以說是各擅勝場。從飲食開始到貿易文化、傳統市集,都讓各國旅客為阿克馬起司瘋狂,所以每年四月到九月,周五早上的交易日,阿克馬小鎮就會成為起司愛好者聚集的地方,因為起司種類太多,各個吃法都不一樣,所以最簡單的吃法就是直接吃。而比利時的巧克力聽說迷倒眾人,它可以讓人求婚成功、告白成功,布魯塞爾有一個叫做購物拱廊的地方-聖赫伯特購物拱廊,它的特色在於它的屋頂,這個屋頂把兩棟建築物搭起來,而上面有棚子,下雨時就不會淋到雨,但這裡的東西都不便宜,因為所得高,所以消費也高。
鹿特丹,一隻從二次大戰戰火中浴血而出的鳳凰,由於地處萊茵河最大支流,新舊瑪斯河上的三角洲,自古便成為北海地區吞吐量最大的貿易港,二戰時,整個城市大半被戰火摧毀,鹿特丹人用合理主義建構出全新的都市概念,因此不管是天鵝橋畔的鹿特丹港,或是被方塊遮蔽的天空,鹿特丹的城市美學新舊相陳、今古皆宜。 旅居海岸多年Teresa的生活習慣依然不改台灣人好客的性格,她說荷蘭人不太款待親友,要拜訪親友,在這裡沒有事先通知,可能會吃閉門羹,串門子在荷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起司和薯條是荷蘭人最喜愛的零嘴有機會到荷蘭絕對不能錯過。 到了鹿特丹的西門町,-林班街,Lysia說荷蘭人對吃不強求,穿也不在意,除此之外荷蘭年輕人非常自由,18歲就可以喝酒、有性生活、結婚甚至還可以使用軟性毒品。用Body language暢遊以建築之都聞名於世的荷蘭第二大城市-鹿特丹,探訪世界文化遺產-贊士堡風車村,看看荷蘭人如何善用風力。如何在惡劣的環境裡,用樂觀的心情,創造出高度文明!
布拉格的小城區,是巴洛克式建築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而藍儂牆,原先是為紀念約翰藍儂,但後來卻變成青年們寫下抗議共產政府的標語的地方,及他們表達對自由的渴望、反戰和和平的象徵。十五、十六世紀民族英雄-約翰傑士卡掀起對教會的反革運動,因為教會對回饋的要求愈來愈不合理,所以人們努力試圖脫離教會,當時的人們了解到,教會不只和神有關,也和錢有關,以至於現在捷克人多為無神論者,縱使他們相信有神存在,但不想和教會有任何關係,而現存的教堂變成觀光和音樂會的展演空間,早已不是信仰中心。對捷克的公司來說,對於績效,他們更重視團隊和諧與互動。在庫倫洛夫,以肉食、奶類製品、起司或優格為主。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優先順序,順從自己的心,去哪裡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只要有愛、有彼此和相信與支持,不管到哪裡都是你的家。
波希米亞古國捷克,是世界上喝最多啤酒的國家、人民熱愛大自然,且戶外活動對人民來說是社交中心。支持音樂教育,是早年波希米亞的傳統,所以音樂教育十分普及,也因此音樂在捷克人生命中很重要,且大部分捷克父母會覺得自己小孩子都有音樂的天賦。捷克人對自己國家特別自豪:自己的國家、啤酒和幽默。他們的主食是麵包和像披薩的蛋糕。布拉格的舊城廣場,在11世紀是中歐貿易最重要的集市之一。布拉格的天文鐘,在建造當時的年代屬於非常厲害的設計,因為鐘裡面除了顯示時間,更顯示天上的星座。週末時有農夫市集,而捷克人大部分是以冷食為主。大提琴家馬友友說過:演奏音樂不是和他人做比較,而是要引發出你內在的東西。在捷克的留學生,他們透過旅外的文化衝擊,不斷檢視自己對未來的想望;做自己熱愛的事,勝過做其他無法享受其中的事;並且不管走在哪條路上,在最困頓時,回到學習的原點,找回初衷,才有機會開創更多可能。
波蘭-弗洛茲瓦夫,波蘭前三大教育重鎮,鄰近德國邊境,過去屬於德國第六大的文化商業城,二戰後割讓給波蘭,使各種種族互相交會,形成多元文化的風格,或許也因為這樣,大家會互相尊重、互不侵犯。過往的歷史苦難,讓波蘭人有保守悲觀的民族性格。以前共產時期時,課稅是以窗戶的多寡來課的,並且有人做壞事時,整棟人會受到連坐法,所以現在有時仍可以看到有奶奶坐或趴在窗戶邊。另外早年居民以文化藝術為手段,加速民主化的進程串連,克拉克夫有龍、華沙有小美人魚,然而弗洛茲瓦夫有小矮人,小矮人是紀念橙色革命,為了反抗共產主義,諷刺在共產主義下,並沒有想像中的優渥。在波蘭,努力工作,能賺到更多錢;不工作,就沒有錢。如果你想要什麼東西,就努力工作去獲得,這樣你就能找到解決的方法;如果你不想要,你就只會找到藉口。所以與其抱怨不如改變。在波蘭,喝啤酒是最主要的社交方式,如果週末能跟家人一起把酒言歡則是生活中最棒的享受。在波蘭的每座城市至少都有一家相似的牛奶吧,牛奶吧是波蘭平價的傳統食物快餐店,共產時期,是政府補貼工人的國營食堂,也是現今政府補貼餐館幫助窮苦人民的食堂。受訪的鄉親秉持著客家人「再苦也不能苦教育的傳統」的精神,帶著全家到波蘭定居,而孩子說他在波蘭受教育最大的收穫是「對自己負責任」。
波蘭克拉克夫的聖瑪麗亞大教堂旁邊的建築,混和烽火台、公共安全與報時的功能,不管是火災或是敵人入侵,都會有一個號角手負責吹號角告訴大家。二戰後,波蘭為了強化普及國民教育,學校多半為公立或免費。而在波蘭的克拉克夫有歷史悠久的亞捷隆大學,古今人才輩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絲卡、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和天文學家哥白尼都是校友之一。在這也可以找到全波蘭僅存的私人圖書館書店,店主希望每個人都有閱讀波蘭古籍的機會,所以開始了借閱圖書的方式經營書店。波蘭的奧斯威辛有二戰保存下來的勞動集中營,集中營最初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圖殺猶太人,而是「勞動帶來自由」,被抓的人在這裡勞動,幫納粹政府賺錢。對波蘭人來說,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可被忘記,所以希望大家能更敏銳的思考我們周遭發生了什麼事,了解人們仍在苦難中,並在自我獨立的過程中,學會擁抱孤單。波蘭有一個地底鹽礦城維利奇卡,裡面除了可以體驗在地底下的壓力、了解當時挖礦的配備器具與情形,裡面更有用鹽礦建造而成的聖金加地下教堂。遠嫁波蘭的小馬,因為怕讓家人擔心,所以常報喜不報憂。她說,在波蘭的廚房,容不下第二個女人,不管輩份,只要這是誰的廚房,對女主人來說,其他人都是客人,就算是自己的親戚。波蘭人較男主外女主內,不過現在比較不一定了。
波蘭有三位著名的人物──首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居里夫人、音樂家蕭邦,和天文學家哥白尼。波蘭的華沙,在二戰時遭希特勒燒毀大部分建築,雖在共產時期重建,但這是透過努力抗爭才讓原始風貌留下,不過也因為這個歷史背景,讓大部分人較冷漠,且各過各的生活,以避免生命或家庭受到威脅,如果想更了解華沙的歷史,可以到華沙起義博物館了解。這些種種,使波蘭人很愛國、很團結、很念舊、女權意識高漲、覺得自己有理就會站出來理論、個性保守有禮,若要真正融入他們,需要時間慢慢培養。而95%波蘭人信奉天主教,不過有愈來愈多為無神論者,但女性大部分仍為天主教徒→最重要的是上帝、尊嚴、祖國。波蘭的物價和台灣相近,有穩定的治安、純樸善良的人民,也很重視生活跟工作的平衡。交通工具的部份,車票是算分鐘的,二十分鐘為基本,再來是七十分鐘,如果買悠遊月票可以自己設計自己想要的背景。波蘭的教育較重視小孩的體能和親子關係,童年對人的一生很重要,就像是人的基礎。所以人生只有一次,不要錯失任何夢想,不要留下任何遺憾,珍惜當下,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身為美國第三大城的風城芝加哥,位於美國中西部,屬伊利諾州,東臨密西根湖,地處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為美國最重要的鐵路、航空樞紐。芝加哥建築之美是舉世公認的事實,被推舉為"全美最佳建築城市",當年的一場無名火,反而燒出了一個嶄新的未來,新生代的建築在這裡蓬勃的發展。各種造型獨特的建築在這裡揮灑出曼妙的天際線,當然,這些宛如藝術的作品中,來自台灣的鄉親也不會缺席。與台灣苗栗市結成姊妹市的Bartlett City,是個寧靜美妙的小鎮,透過客家文化的力量,讓一群熱情的美國人,認識並且愛上客家,進而讓更多人認識到客家之美!也讓客家歌曲發揮更多意想不到的作用。不但是把藝術融合到建築裡,在這裡有一位客家陶藝家,更是把建築融進藝術裡,也把客家的精神一起加入,創造出充滿力與美的作品
在紐約城市的總人口中,有半數以上是外來移民;也因此,其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使得整個紐約市呈現出多采多姿的新世界風貌,展露旺盛、活躍的生命力,這裡也是許多人實踐美國夢的首選地。有小台北之稱的法拉盛,在1989年紐約市的市區合併前,法拉盛是位於皇后區的一個小鎮。在紐約地鐵7號線通車至法拉盛之後,它己成為擁有龐大華人及朝鮮族人的商業及住宅區,來到這裡,英文反而不實用了!在法拉盛這邊的鄉親,各行各業做甚麼樣工作都有,非常多元,然而在這麼多工作裡面,做出一番成績的自然不少,台灣的客家人,很多都移民到美國紐約皇后區的法拉盛,法拉盛隨處可見中文字,幾乎都是亞洲人,光客家人就有上千位,彭吉浦新竹縣竹東人,一九六八年移居到美國紐約皇后區,目前是現任大紐約客家會會長。
作為美國的首都,聯邦政府的所在地,華盛頓DC當之無愧是美國的政治中心,毫無疑問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代表美國聯邦政府的國會、最高法院,總統以及直屬白宮的15個部院,44個獨立機構均集中於此,這裡是美國的心臟,舉世矚目的中心。 全世界的客家會為了努力推廣客家文化,都會自動自發的成立許多相關的社團,合唱團是普遍的一個,在美國也不例外,成立於2004年七月的桐花合唱團,當年的組成可是讓華人圈驚艷不已。 美式的速食跨足全世界,在華盛頓DC地區就有一個客家家族企業用12間炸雞店稱霸一方。每年的7月4日是美國的獨立紀念日,簡單來說就是美國的生日,這天全國都會舉辦盛大的慶祝典禮,據說首都華盛頓DC就是最大最熱鬧的喔!
巴拉圭是台灣的邦交國之一,我們在這裡拜訪了宋大哥,宋大哥帶我們到他開的的醫院,但是是免費為窮人看病,而經費則是由當地政府和華人的捐款維持下來,大哥還帶我們到多處貧民區去發免費豆漿給當地的居民,問了宋大哥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我們在這賺錢,也要回饋給當地,而他也是用這種觀念去教育下一代。在到下一個地方要訪問下一位鄉親時,遇到公車半路故障,在等待的同時,發現司機一邊悠閒的喝著茶一邊和乘客聊天,這可是在台灣看不到的景像,在等到湯宇歆大哥時,我們便直接到國會參加他和另外三個音樂大師的直播合唱,接著我們到了當地一個環保樂團H2O,他們的樂器都是用回收物所做成,這些年輕人期望用音樂的力量,喚醒人民對土地的感情,最後和湯大哥聊著他的音樂之路並結束了這次的訪問。
庫里奇巴被譽為巴西最適合居住的城市,邱成炎大哥在這裡居住了四十年,在和邱大哥見面時,發現路上店家都沒開,邱大哥說因為這裡的法律非常保護勞工,星期日是不能開店的,只有餐飲業和購物中心才可以申請開店,我們還看到這裡才有的管狀公車站,不僅美觀,也可以讓等公車的人免於風吹雨淋,他們的公車專用道假日甚至可以在上面跑步和騎腳踏車,這裡還有一條公民街,裡面全都是公家單位,可以方便公民辦理各項事務,在庫里奇巴還有一個綠色計畫,就是讓居民以回收物換取食物,不但可以幫助農民,並且達到環保的目的。接著我們訪問在當地醫院當心臟內科醫師的邱韻宇大姐,她除了當醫生,還是教授負責帶實習醫生,在假日時還會和先生到偏鄉去義診,在庫里奇巴我們會看到很多的公園,邱大姐表示因為這裡注重環保,是一個環保城市,我們還到邱大姐家訪問了她的長子和次子,也聊到當初要嫁巴西人時,如何讓反對的父母讚成他們,最後見到了邱大姐的全家人,聽爸、媽怎麼去適應巴西這個地方,最後在和他們和樂的團圓飯中結束了這次的訪問。
巴西人最愛地方-里約,今天我們跟著定居在這裡的胡大哥,到了有名的耶蘇山,再到山上邊看著風景,邊聽著胡大哥說著他在巴西的故事。 我們還跟著胡大哥的朋友到貧民窟,去感受那裡人民最真實的生活樣貌,後來到了藝術的街道-馬賽克階梯感受藝術氣息,接著我們隨著一樣住在里約的蔡正美大姐,吃了道地的巴西美食太陽肉,到家裡時看到一堆法律的書,正美姐訴說著為什麼要讀法律,她也是幫當地的勞工的義務律師,家人也很支持她,最後我們來到里約海灘,聽正美姐講海灘的歷史,正美姐並說她已經是道地的巴西人,她要在這終老一生,因為她實在太愛這裡了,我們最後則是在海邊曬著太陽,吹著海風結束了這次的訪問。
今天在世界第三大城聖保羅迎接我們的是旅居當地的畫家-美娥姐,她先和我們到這裡最大的市場,中央大市場,看到當地才有的水果和水果汁,也在這裡體驗了巴西人的熱情,接著到美娥姐的教室,在這裡她免費教華人的長輩畫畫,長輩們都對美娥姐讚譽有佳,我們還參觀了美娥姐的畫,看到了很多保育類的鳥類,在參觀的同時,也一邊訴說如何從喜歡畫畫到專業的畫家,在和美娥姐家人一起用餐時,邊吃飯邊聽著一開始為什麼來巴西,來時,又遇到那些事情。之後,我們訪問到當地醫院的院長,他和我們談到21歲就和家人移民巴西,是如何去度過那段沒法適應的日子,最後還考到醫學院,開了醫院後,如何經營醫院,而院長也談到了如何舒壓,他先帶我們去吃當地的小吃澎風餅,還到餐廳去吃當地人風行的黑豆餐,最後,在院長家和家人聊聊未來想到台灣不定期小住,因為那是自己小時候長大的地方,而這次訪問就到這裡結束。
在有森巴王國之稱的巴西,住著一位台灣鄉親鍾佩如,本身在聖保羅住了七年,先帶我們到聖保羅大教堂看難得一見的迎接聖母儀式,還到當地日本街去看街頭塗鴉,順便聊聊如何和隨性的巴西人相處,還在當地的音樂酒吧學了森巴舞,在酒吧中感受了熱鬧的氣氛,而鍾佩如在七年中如何排解想家的情緒,就是參加當地的客屬崇正會,會長廖仁煌帶我們參加一個月一次的愛心園,是針對70歲以上長輩的聚會,而1971年成立的客屬崇正會,也是目前巴西最大的僑胞團體。主持人來到住在當地台灣人必推的祕境-小瑞士,這裡建築物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全是屬於歐州風格,而在此定居的涂竣晴大哥帶我們去坐單人纜車,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小瑞士的美,最後則是回到家中談對小孩的教育和一開始來巴西時,如何克服難關,這次的巴西之旅暫時在涂大哥家中結束。
林憲仁是目前在天津醫科大學讀書的學生,來這裡已經有八年多,並結交了很多在天津生活的外國朋友,我們還一起參加了他們的定期聚會,參加完聚會我們便到一家有名的餐廳吃道地的天津菜。他說要深入當地最快的方法就是逛市場,當初來這裡也不例外,在隔天我們一大早就到附近市場吃了當地道地的早餐,也買了一些菜等等要回去煮給來天津的林爸爸吃,回到家在等待憲仁煮的午餐時,和林爸爸聊他在這讀書後的成長,因剛好接近父親節,憲仁也趁這個機會和爸爸說我愛你,訪問也在這溫馨的氣氛中結束。結束訪問,我們到天津看相聲表演,天津也是將相聲文化保持最好的地方,我們還訪問了表演者,詢問如何說好相聲,聽完相聲我們到了台灣人在天津開的一家餐廳,裡面和一般餐廳不同的是,裡面幾乎都是聽障朋友,因為杜文凡和杜羽兩夫妻受宗教影響,認為我們在這穩定了,便開始要回饋社會,於是開始請聽障朋友來上班,這也讓餐廳上了報紙,我們還和杜老闆到天津最大的批發市場看他怎麼挑最新鮮的食材,回到店裡,看到原本的服務員在免費教人手語,來學的原本都是客人,因為被店家感動所以特地來學手語,最後則是來到古文化街看很多快失傳的民俗技藝,還請畫糖師傳畫了主持人的畫像,邊逛邊聊對未來的規畫,也結束了這次的訪問。
吳志桓是在北京表演薩克斯風的音樂家,我們先和老師到國家大劇院的練團室去感受一下音樂的洗禮,並在敦善樂團遇到了一起表演的台灣人,練完了,我們便到798藝術街,體驗了剪影,吳老師還到一家專門幫人寄未來信的店家,寫了一封信給在這認識的太太,晚上還到當地餐廳吃了小龍蝦,最後吳老師演奏了一段薩克斯風,也和我們談了現在所做的,就是要在未來把音樂帶回台灣做的準備。接著我們到北京大學,去訪問在當地讀書的蔡秉憲,他先帶我們參觀歷史悠久的校園,之後我們就到他的桌遊店參觀,一進門就看到座滿了人,他也和我們聊到當初是如何創業,也給年輕人建議如果要到外地創業,要怎麼準備,蔡大哥讓我們了解要成功,是要做好準備的。
北京對很多人來說是相當有吸引力的,不但有現代也有傳統,董古浩因為當初公司外派來到北京,加上爺爺常和他們訴說著以前在北京的種種,讓他對北京有一份特別的情感,所以決定離開公司後,一樣留在北京創業,在和古浩見面第一件事就是帶我們去吃當地的小吃-爆肚,填飽肚子,我們還去看了北京有名的景點鳥巢和水立方,接著就去他自己開的咖啡館,和一般咖啡館不同的是他還有賣台灣的滷肉飯,而且還是第一名的餐點,在店外邊吃滷肉飯邊談家人對自己創業的支持,古浩說要認識北京,就要到北京的胡同逛逛,在他帶著大家逛時先看到了傳統的商品,還到董爺爺家外面,雖然沒有進去,但可以感覺裡面是相當大的,我們還在胡同內喝了當地的國民飲品-酸奶,和道地的炸醬麵,回到家中,董媽媽煮了一大桌的好菜,媽媽的好手藝可是吸引了很多人和他訂餐,在訪問的最後,古浩說到有一個很大的心願,就是把爺爺小時候住的老宅院買回來,我們也希望在下次遇到他時,老宅院已經變成他家了。
在韓國明洞的華僑國小,裡面有一位我們的替代役陳永軒在這教書,他帶我們來到韓國的語言交流咖啡廳,看這裡的外國人是如何快速學韓文,我們還和在當地讀大學的台灣同學,一起品嘗了道地的韓式炸雞配啤酒,也趁著機會了解韓國的喝酒文化和韓國大學生求學的壓力,最後永軒告訴我們,雖然不知道以後會怎樣,他還是會繼續的走下去。接下來我們來到和首爾不同的城市-春川,在這裡我們訪問到因為在美國遊學認識了韓國朋友,進而申請來韓國打工渡假的則蓉,我們先去吃道地的春川炒雞,因則蓉和當地居民都相當的友善,因此,而認識了很多很照顧他的韓國朋友,甚至有一位飯捲奶奶把她當成自己的孫女照顧,只要聽到她要回台灣都會難過的哭了,也因為受到很多人的照顧,讓則蓉留下來讀研究所,在申請時因為老師的幫忙,讓她順利申請到學校,在韓國四年,反而讓自己更認識台灣,也看到了韓國人民是如何的愛用國貨,她也期許自己能將在這裡所學到的知識,帶回台灣幫助自己的國家。
本集主持人帶領我們來到韓國首爾,由台灣遠嫁韓國的媳婦鄺小姐領我們參觀韓國首爾各處。第一站來到韓國首爾天化門廣場,此地是韓國人民對政府有訴求及請願時都會來這集結或形成一些團體,而各項人民訴求都會在此進行申訴。接著來到非常有特色的銅錢古幣回味老市集,來此地消費民眾須先以現金換取古幣後才能進入市場消費,這是為了促進觀光消費由攤販們想出來的行銷手法,也成為當地的特色之一。市場內還能吃到許多韓國當地才有的特色小吃,辣炒年糕、辣大腸、醃小黃瓜等。韓國內不僅文化造成男女在職場上有差異外,文化交流內也相當國際化,許多學校教材中都納入中文教學等課程。長幼輩份的順序對韓國人來說是相當重要地,在用字言詞上及手勢甚至聚會喝酒時都有一定規則。由鄺小姐帶著我們不止了解韓國所有文化外,還了解韓國對待來自台灣這位外國來媳婦如何相處,及如何融入不一樣文化族群內,一個人遠嫁韓國孤單寂寞心情難免,但婆婆支持也成為最大主力,甚至還稱呼鄺小姐名稱,這對韓國婆婆及媳婦相處間根本是不可能的,有這麼得到認同感動,也是鄺小姐遠在他鄉作為幸福證明之一。
韓國自60年幾經經濟迅速騰飛,它的影響力與能見度,早已躍登於亞洲各國,更已脫離昔日的四小龍,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不過要看韓國的現代和富強,無論如何,一定要先從它的傳統認識起,隨著部落客瑪娃走進首爾保存最完整的傳統聚落北村韓屋村,一探韓國傳統文化。韓屋最特別是在建材上只使用,木頭、泥土、紙等建材元素,並且完全無使用任何一根釘子建造。位於韓國首爾地區三清洞,為時下韓國住民及觀光客最喜愛去地區,此地方充滿綠色畫廊氣息,不僅有許多藝術展覽,更有些小店家展示出自己的創作品、美食餐廳、服飾等,是非常值得參覽一探究竟。其中主持人帶領我們去體驗韓國不容錯過的傳統–汗蒸幕。汗蒸幕首先能體驗搓澡,搓澡本身是種皮膚按摩,能促進血液循環。汗蒸幕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為了替百姓治病所研發出來的,也有人說這原本是古代皇宮貴族的特權享受,不過不管是哪一種這加速新陳代謝排毒養顏的傳統妙方,至今仍深受韓國人民的喜愛。韓國強勢的流行文化包裝,創下無數席捲全球的流行團體,透過音樂、韓劇或綜藝節目等,讓年輕人從哈日變成哈韓。而韓國的文化軟實力,則順利提高甚至扭轉了國際間對韓國的國家形象,還有不少人因此選擇到韓國求學或定居當地呢!
峇里島一直都是一個聽起來很近,但作客他鄉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原來在台灣做護士的Alisa,對於保養、身心調理、美容,本就得心應手,但經營專業Spa,她發現夢想和現實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因為這邊的人不像台灣人積極,在管理上會較難接受。但久了會發現,那是這裡的文化習慣。位於金巴蘭海灘的市集,是當地餐廳的主要海鮮食材來源之一。四萬公里長的海岸線,有著欣賞夕陽最浪漫的距離,面積雖然只有台灣的六分之一,印尼峇里島有著東方夏威夷之稱,又有天堂之島、神廟之島、藝術之島之稱,更擁有遇見幸福的最大機率。木雕在印尼馬斯是很普通的,一般的馬斯人都會木雕,第一間的木雕藝郎在一九五五年成立,早期的木雕以神像、惡魔、神鳥為主,後來因為西方意象的影響,漸漸有全新風格的藝術創作。
菲律賓的馬尼拉,住著我們的鄉親陳衍忠,他在這裡經營濾水器生意已經18年了,大哥先帶我們坐捷運到當地有名的冰店吃東西,接著到市場買菜回家煮,在家裡還有陳大哥在當地認識進而結婚的老婆和小女兒,藉著訪問陳大哥在鏡頭前表達了對妻子的感謝,而我們也在隔天去Lucena訪問唯一住在那裡的台灣人-范春櫻,和先生李明曉,一開始因為先生被外派,進而漸漸習慣這裡的文化生活,我們先和夫妻俩坐著當地自製的人力輕軌車去看鬥雞,感受一下刺激的現場氣氛,看完鬥雞我們便到海上餐廳邊看著風景邊喝著飲料,聊著來這裡的生活,我們還到鄉親兒子開的修車店,談到他是如何去摸索到自己可以獨當一面開店,最後跟著他們全家人去參觀當地的遊行,而這次訪問也在熱鬧的氣氛中結束。
本集來到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又被稱為亞洲的紐約。馬尼拉這國際金融大城市居住著兩千多萬名居民,由主持人帶著我們來好好認識菲律賓與國際接軌都市。在馬尼拉當地最方便交通工具便是叫吉普尼的公車,公車設計相當簡單,從車子後方上車,上車後車內座位設計成左右兩邊長皮椅,四週則由鐵皮包圍住,上車時,數好人數將車錢遞給旁邊乘客,由此接駁傳給司機,如有找錢司機也會使用同樣方式傳遞零錢給旅客。車內設計相當簡單,因此車旁並無設計下車鈴服務,當乘客需要下車時,便敲打車頂鐵皮發出摳摳摳聲即可。馬尼拉第二特色,來到市區某個區域當地名稱馬卡蒂,在此假日時都會舉辦假日市場,販賣各式各樣東西,甚至還有居民親自種植的有機蔬果及蔬菜。隨著主持人介紹來到馬尼拉舊城區有著當地最著名天主教教堂,類似亞洲繁蒂岡。教會門口聚集著許多信徒及民眾,還有攤販擺售當地美食、小吃,當地最有名就是魚乾,靠近海洋的菲律賓有著豐富海鮮,居民將各種魚類製作成乾糧,用烤地用煮地皆有。主持人帶領我們到認識台灣苗栗縣客家人王先生,來到他位於當地上班的公司,王先生公司相當特別是個電話客服公司,菲律賓母語英文有著美式風格腔調,克服許多語言障礙,因此成為許多信用卡、電話等的語音客服,很難想像我們每個人所撥打人工語音客服既然是來自千里外的菲律賓,而電話客服也成為菲律賓當地另類的工作之一。
這集我們到菲律賓的宿霧訪問到在語言學校當台灣經理的Simon,我們參觀了他們的語言學校,也體驗了在這一對一的教學方式,還遇到了一樣是客家人的台灣學生,接著我們到海上去浮潛,看到了美麗的海洋世界,緊接著我們和當地人Angie坐著嘟嘟車到保護區紅樹林,聽他們的工作人員是如何的保護這裡的生態,還到社區去當了一日志工,教小朋友英文,這裡也是台灣每年寒暑假VYA(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都會來這裡當志工,最後我們在海上聽著Simon如何讓他爸媽認同他在菲律賓工作,最後我們就在這一片美麗的海洋中結束了訪問。接著我們到海邊去拜訪和德國先生一起定居在宿霧的Susan,因為先生愛海,所以他們選擇來這裡退休,我們邊在海邊散步邊聊著他們兩人的故事,如何相識和相戀,也讓我們沉醉在浪漫的氣氛中。
一百年的時間可以讓一個繁華的大城市沒落,也能讓一個乏人問津的普通城鎮一躍而為光芒萬丈的黃金城,約翰尼斯堡的發跡就有這樣的傳奇性。這裡在1880年的時候只是一座用2隻牛的價格換來的農場。約翰尼斯堡的地位就像台灣的台北、美國的紐約,它是南非的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產金中心,許多移民到南非打拼的鄉親都居住在此。約堡最豪華的副都心-Sandton city,副都心有一座曼德拉的銅像,曼德拉1994年贏得了非洲的黑人第一任總統選舉,為了表達他的功勞,特別立了一座銅像在Sandton city。非洲有許多樂器都源自於大自然,像拇指鋼琴Mbira就是非洲特有的,琴面上是一根根長短不一的彈性金屬,下面則是用葫蘆瓜做成的共鳴箱,因為方便攜帶所以在長途旅行的時候,旅人常用來做為與大地合聲與自然同唱的樂器。
開普敦是一個海的都市,三面環海。在桌灣附近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特色的建築,因為開普敦經過了英國、法國 、葡萄牙還有荷蘭人的統治,尤其是能看到18世紀荷蘭式的建築,還有桌灣的附近有很多的船,這就是他們的港口。所以這裡也有豐富的海產,走在那裡就像走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無法想像這個地方是南非。充滿殖民色彩的開普敦是南非最重要的港口都市,是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遠洋漁船卸貨加油維修補給的重要地區,坐在桌灣悠閒的喝杯咖啡不只是水手的專利,更是當地人每天生活的縮影。而且桌灣透過政府的BOT案整建規劃,不只擁有原本的港灣機能,更轉型成再開發地區,搖身一變成為擁有絕佳人氣的旅遊景點。 在南半球的葡萄酒產區中南非是近幾年來興起直追的重要產國,據說除了歐洲和中亞以外,南非是最古老的葡萄產區,從1659年開始就有外銷世界的記錄,尤其以開普敦半島的葡萄酒最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