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見財先生突破了傳統,製作出高品質的竹炭。一般做竹炭是以孟宗竹為材料,大量購入後剖成竹片,放置室內等待水分降低。竹炭在燒製後會縮小,竹炭的品質要好它的乾度要越乾,但台灣濕氣較重,因此無法燒製到全乾,製作竹炭的處理過程中竹片的大小必須仔細地計算以及反覆試驗,才能燒製出品質穩定及多功能性的竹炭來。竹醡液的產生是在燒竹材的過程中溫度達200度到400度就會產生煙,竹醡液是在這時產生的煙經過水蒸餾而成的,竹醡液的用途及廣,它最大的功效在於殺菌防蟲,可抑制細菌的增長也可止癢。竹炭以1100度的高溫燒製,因此聲音才會如此響亮,竹碳不同於木炭,是因木炭只以400-500度的溫度燒製就可變為木炭,而竹炭至少要800度才能燒製竹材也才能成為養生炭。在科學老師李學易教學中知道竹炭是如何燒製而成,竹碳和木炭的燒成是要讓竹材與木材隔絕空氣,不要讓它氧化,而後加熱也等於是悶燒,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化學物質與成分蒸發掉之後剩下來的東西就比較接近碳的結構了,以簡易的方式做竹炭DIY,準備兩支竹筷一高一低的,用錫箔紙密封住在酒精燈上燒15分鐘後,再把錫箔紙拿掉竹筷變為碳化的狀態,在燃燒時接觸的空氣越少,碳化的程度就越好。竹炭的功能好處多且淨化功能佳,竹炭可淨化水裡的雜質,因它的細孔非常多,會把微生物與微細的東西還有化學藥品與物質吸收殆盡,在日常生活中,竹炭可做成許多的用品,竹炭是真的奇妙又有趣。
隨著時代的進步,近年來許多新的發現是因科學的產生,其實我們客家人在以前的生活中就運用了很多的科學原理。茶之所以苦澀,是因含有單寧會讓我們消化道的蛋白質凝固,感覺就是澀澀的,把檸檬水加入茶水中,就不會感覺到單寧的苦澀了,而檸檬酸在茶水中解離並中和茶中鹼性物質,酸鹼中和之後茶的苦澀口感自然降低。以前的農家生活需飽餐才有體力,有鹹的菜就比較能下飯,豬肝在當時是高級的食物,不會一次吃完,就以鹽、醬料醃製後,太陽曝曬一個月後才完成豬膽肝。製作最主要的材料是鹽,鹽有防腐的效果,鹽可將物品因滲透壓使水分跑出來,把細菌中的水分脫至40%就不能存活,因而東西就不會腐敗。製作豬膽肝的重要原料之一酒,它不但可殺菌,酒裡面的醇和豬肝裡的有機酸會產生酯化作用豬膽肝才會這麼香,當品嘗著料理好的豬膽肝不僅嚐到它的美味也吃出客家勤儉的古早味。水果的維他命C是天然的抗氧化物,且越酸的維生素C就越高,可以對抗人體的自由基,使我們的免疫力增加,也可提升我們的新陳代謝,桔醬亦富含許多維生素C,且金桔皮的果油比橘子皮更多,果油可拿來擦拭皮鞋、去鏽,也可用酒精萃取果皮中的乙酸辛酯,就成了市面上的精油了。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一點點的小智慧就可做出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喔!
吳麗娟是個現代女強人,她傳承著道地的傳統工藝。以前客家人的風俗在女性結婚時要送二把紙傘,因傘的字面中有許多人,代表著多子多孫,也有早生貴子的意思。傘的面是圓的,也有祝福圓滿與緣分,還有吉祥的意義,所以就拿來當嫁妝。曾梅英是國寶級作紙傘的老師傅,已經80幾歲,一天可做二把紙傘。作紙傘的骨架都會以竹山的孟宗竹來做,竹節較長剛好是傘面的半徑,而傘面一定是用加工過的柿子水才可黏著在傘骨。科學老師蕭次融實驗,以柿子和蘋果做對照,柿子富有果膠,黏性也較強,而蘋果果膠較少無法將紙黏合,這可顯示先人是多麼有智慧。早期紙傘以達摩、山水畫、書法等圖案為主,而現代的創造者自由地發揮創意彩繪紙傘,當在紙傘撐開時就好像是在欣賞一幅畫。在彩繪完之後,傘面需上一層桐油才能防水,桐油有個特性,它會慢慢的散開,時間長了之後會形成一片薄膜,膜會霧化變為固體,它就不透水了。桐油的防水實驗,以一張棉紙刷過桐油,一張是沒有刷桐油的,在用水噴在兩張紙上,發現有塗上桐油的紙張水無法滲透,而沒塗上桐油的紙張全濕了,如此桐油確實有防水的功用。
簡德淵是在地打造黃金溫泉王國的第一人,溫泉有分碳酸泉、硫磺泉、蘇澳冷泉及黃金溫泉。黃金溫泉是全台唯一含鐵質的碳酸氫鈉溫泉,因台灣地理環境特殊又擁有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而黃金溫泉宜浴不宜飲,因黃金溫泉含有鈉、鐵、猛還有許多的礦物質。由於各地溫泉的屬性不同,有些礦物質不適合人體腸胃吸收,因此不適合直接飲用。在溫泉水中白白的物質是溫泉花,溫泉花是懸浮固體。黃金溫泉中有鈉、鎂、鈣,還有氯離子、鐵、錳,而鈉離子與皮膚接觸後可軟化角質層,鈣與鐵氧化後在水裡產生氧化鈣、碳酸鈣、氫氧化鐵,而這些顆粒可以去除角質層。溫泉形成的過程是雨水經由裂隙或透水層進入地底下形成流動的地下水,並儲存於儲積層中,當水源受岩漿酷熱量加熱時地層中水與氣體受熱膨脹壓力增大,一旦有上下貫穿的裂縫,熱水就會往上湧出形成溫泉。溫泉的溫度因地理環境不同溫度也不同,在礁溪屬低溫溫泉30度到49度間,瑞穗屬中溫溫泉在50度以上,陽明山的溫泉屬高溫溫泉75度到96度,在北投是屬沸騰的溫泉由97度,溫泉的還原電位非常低,可去除我們身上的自由基,天然溫泉是具有還原的特性,所以才說泡溫泉會越泡越年輕。
劉見財先生突破了傳統,製作出高品質的竹炭。一般做竹炭是以孟宗竹為材料,大量購入後剖成竹片,放置室內等待水分降低。竹炭在燒製後會縮小,竹炭的品質要好它的乾度要越乾,但台灣濕氣較重,因此無法燒製到全乾,製作竹炭的處理過程中竹片的大小必須仔細地計算以及反覆試驗,才能燒製出品質穩定及多功能性的竹炭來。竹醡液的產生是在燒竹材的過程中溫度達200度到400度就會產生煙,竹醡液是在這時產生的煙經過水蒸餾而成的,竹醡液的用途及廣,它最大的功效在於殺菌防蟲,可抑制細菌的增長也可止癢。竹炭以1100度的高溫燒製,因此聲音才會如此響亮,竹碳不同於木炭,是因木炭只以400-500度的溫度燒製就可變為木炭,而竹炭至少要800度才能燒製竹材也才能成為養生炭。在科學老師李學易教學中知道竹炭是如何燒製而成,竹碳和木炭的燒成是要讓竹材與木材隔絕空氣,不要讓它氧化,而後加熱也等於是悶燒,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化學物質與成分蒸發掉之後剩下來的東西就比較接近碳的結構了,以簡易的方式做竹炭DIY,準備兩支竹筷一高一低的,用錫箔紙密封住在酒精燈上燒15分鐘後,再把錫箔紙拿掉竹筷變為碳化的狀態,在燃燒時接觸的空氣越少,碳化的程度就越好。竹炭的功能好處多且淨化功能佳,竹炭可淨化水裡的雜質,因它的細孔非常多,會把微生物與微細的東西還有化學藥品與物質吸收殆盡,在日常生活中,竹炭可做成許多的用品,竹炭是真的奇妙又有趣。
林玉娟是承襲了傳統風味獨特客家醬料的高手,他說桔子分兩種,一種是圓的,一種是長的,做桔醬的桔子是用長的,圓的是泡茶用的。把桔子清洗去掉蒂頭後放入熱水煮過去青,再把果皮分離,接著將果皮放入模板機中研磨成綿密狀,爾後把醬汁調味不斷翻攪熬煮,直到水份完全去除,就變成桔醬。而金桔成黃色具有青黃素後會變成果紅素代表已成熟,若是果青素時就會酸澀,金桔富含有維他命C、纖維素,我們以五種芸香科柑橘屬的水果做實驗哪種酸性最強?以測量PH值,檸檬的PH值最小也最酸,而越酸的維生素C就越高,水果的維他命C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可以對抗人體的自由基,使我們的免疫力增加,也可提升我們的新陳代謝。以新鮮的桔醬加熱燃燒到焦黑,再把燃燒後的灰份拿來加水測驗是呈鹼性,而和我們身體消化的氧化物是一樣的原理,金桔皮的果油比橘子皮更多,果油可拿來擦拭皮鞋與去鏽,果油呈鹼性會溶解油汙。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一點點的小智慧就可做出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喔!
早期在農業時代蠟燭都大多用於照明,現今也為停電時的備用照明用品,除此之外,在節日或其他日子和宗教場所也會用到蠟燭。客家的桐花也應用在蠟燭的造型上,讓蠟燭不再侷限於照明,現在的蠟燭也開始變得豐富多樣化。呂銀美的巧手製造出自創多樣的藝術蠟燭,蠟燭製作方法有許多種,其中一項就是用模具製作,但要做出一個模具可不簡單,先利用石膏把希望的樣式呈現出,再把模樣刻出來後還要把模型拿去工廠開模,這樣才能做出各式各樣的模具。蠟有許多種蠟,有石蠟與植物蠟還有動物蠟,最早是使用動物蠟,在蠟中放入一根草當燭芯。到了中世紀發現蜜蠟,以蜜蠟製作蠟燭沒煙也較沒味道,一直到現代逐漸轉而從石油提煉石蠟來製作蠟燭,在蠟燭斜放時,因蠟油一直滴產生過多的蠟油燃燒不完全,在燃燒時產生水和二氧化碳,因燃燒不完全,碳跑出來形成黑煙。石蠟和蜜蠟大不同,石蠟偏硬,蜜蠟是動物蠟,比較像固態的,而石蠟的顏色較透,蜜蠟較黃。蠟蒸氣是蠟燭受熱燃燒後由固態變液態的蠟油,蠟油再繼續燃燒就會變成可燃燒的蠟蒸氣,所以蠟燭就會越燒越短了。無煙蠟燭的製作,它的秘密武器是氯化銨,,在蠟燭中加入氯化銨,在蠟燭受熱時就能把蠟油分得更細燃燒得更完全,所以就不會有黑煙了。原來,在蠟燭的世界裡是多變又有趣的。
火囪是早期客家人獨特的取暖器具,劉任城手工編藝60年,火囪以三種竹子為材料,麻竹、黑葉竹及桂竹,它們各有不同功用。麻竹作火囪提把,因麻竹節間較長,易於提拿且耐火烤。黑葉竹作為火囪爐身,同樣耐火烤且有韌性不易斷裂。桂竹為火囪的爐腳,雖然不耐火烤,可是卻很堅韌。在爐身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陶缽,而製作火囪的竹子除了剖篾之外,還必須經過夾門的步驟,就是將其削成大小粗細相同的竹篾,再把竹篾泡水增加彈性與摩擦力利於編織。使用火囪取暖之前記得在陶缽底部鋪上一層炭灰,再把燒紅的木炭丟下去,陶缽才不會因溫度太高破掉。以熱對流孔隙實驗炭灰有何作用,拿竹籤在紙杯上戳洞蓋著燃燒的蠟燭,必須考慮到對流的原理大量地在紙杯上面與旁邊戳洞,能延長蠟燭燃燒的時間,而在火囪上也蓋一層灰也可控制對流的速度,對流就是有進有出。炭灰也發揮均溫的效果,先在陶缽底放入一層炭灰再放入燒紅的木炭,由於炭灰間的空隙中充滿了不易導熱的空氣,能使熱量緩慢傳遞,也能達到均勻受熱的效果。從達人的身上體驗到客家人樸實的精神,也了解前人的智慧。
羅孟茹是巧手編藝的達人,草編前需要找適合的葉子,再跟著達人的步驟先將兩側的葉片與主葉脈分離接著以穿繞的方式將葉片一左一右的套入主葉脈,並緊緊拉牢固定住重複4-5次之後,再穿入2顆小珠針當眼睛一隻草編蚱蜢就完成了。在做草編織時需要不斷的彎折與拉扯,所以葉子的彈性與韌性是必要的條件,棕櫚科的葉子多為平行葉脈,纖維結構成直向,且有規律的排列方式,充分發揮了團結的力量。喝完飲料的吸管也可以拿來做吸管編,它的編織步驟和草編步驟大同小異,而不一樣的材質除了色澤與保存的差異之外,在製作上草編和吸管編力量是不一樣的。草編比吸管編來得牢固,因為葉子的表面結構較為粗糙,所以在彎折與穿繞的過程中緊密的拉牢,葉片之間的接觸,便會產生一股摩擦力,進而將葉片緊緊固定住不易鬆脫,而表面光滑的吸管則因摩擦力小容易滑動,所以必須在彎折處施壓破壞塑膠本身的結構才能讓吸管定型並固定。透過有趣的科學遊戲學習到接觸面積,表面材質正向力對磨擦力的影響,也從達人身上學到了傳統草編與吸管編藝技巧。
天氣預報除了觀看天空的狀況,還必須透過許多科學的儀器,將溫度、濕度、風向各項數據資料作分析研判,由高雄氣象站主任劉大器解說颱風名字的由來,目前共有140個颱風的名字,意義包含動物、植物、地名及神話人物等。颱風的形成一定要在海面上,海面的溫度要26度以上,海面的溫度高比較容易產生能量,釋放給大氣,就容易產生颱風,颱風的移動一般在夏天會順著太平洋高壓的邊緣移動,在夏天當太平洋高壓較強時,有時會到台灣來。颱風為什麼會生成又是怎樣旋轉的呢?因太陽直接照射海水,使得海水蒸發旺盛,形成又暖又濕的氣團,這些高溫潮溼的氣團,因體積膨脹而密度變小,受到強大浮力的作用而快速往上升。在南北半球的地區會分別形成順時針與逆時針的氣旋,這就是我們所稱的熱帶低氣壓,規模較大的熱帶低氣壓就稱為颱風,颱風由中心往外看,內部結構分為颱風眼、雲牆或渦旋風雨區。颱風眼是整個颱風氣壓最低的地方,在這範圍中是無風無雨的地帶,雲牆或渦旋風雨區是一堆高聳的積雨雲環繞在颱風眼外圍的雲帶,帶來強風豪雨,是風雨最強的區域。颱風帶來的豐沛雨量造成河川的暴漲,許多低窪地區在排水來不及的狀況下,遭到淹水的命運,雖然颱風帶來豐沛的雨水造成許多災情,但也帶來台灣所需的雨量,夏季有60%的雨水來自颱風,如果沒有颱風會嚴重的缺水。
在華山土石流教學園區中的護岸都是用生態工法做的,吳永堃解說員解說護岸的大石頭是土石流時流下來的,因此就地取材拿來做護岸,既可省下工程費用,也可兼具到生物植物跟我們人之間和平相處的狀況。在隙縫中蝦、蟹可躲藏,石頭裂縫中也有植物的種子,能夠讓這些植物成長,形成一個非常豐富的大自然。在往上游的方向有一格一格間隔很寬的大石壩,它叫《梳子壩》,它是半開放的《壩》,以前的壩都是封閉的,土石來的時候全部把它攔住,而《梳子壩》分離大小不一的石頭,分離石頭之後只剩下泥土和水,變成泥流,不會對建築物產生威脅。在莫拉克颱風後從河道中清出來的土石放在河岸,必須使它穩固,所以灑下許多草的種子,為防止雨水沖刷,在種子上覆蓋草蓆,在攔沙壩後裝設鋼索檢知器,當土石流撞斷鋼索它會發出訊號,傳到資訊站,透過衛星傳到防災中心。土石流是大自然的現象,除了以梳子壩以及其他警戒設施做預防之外,種植樹木對於水土保持是很重要的。但不是任何一種植物都可以,要看樹根的抓土力,植物的根除了幫助它吸收水分,最重要的功能是讓我們的泥土在雨水沖刷時不要流失掉,這才是水土保持最有效的方法。
胡全穀家族做米粉已有百年歷史,製作出的產品,有高品質Q度備受好評。做米粉並不簡單,過程有很多手續,早期物質缺乏的時候用白米做成的米粉可算是一種珍品,往往只有在貴客臨門或喜慶場合才能看到米粉的身影,為了方便儲存與攜帶,米粉加工煮熟後,還會經過《乾燥成型》,這樣米粉就會變成很像我們現在所吃的速食麵。米粉的原料為在來米粉、玉米粉、番薯粉,在實驗中以一盆水與一盆在來米粉調和,體積不會變大反而縮小,因澱粉的分子大,分子間的吸引力也較弱,所以分子之間較為鬆散,當我們把分子小的水倒入澱粉中,水分子會鑽進澱粉分子的空隙中。為了做出最Q的米粉,以不同比例的材料調和濃稠度都不同,再下到溫水中煮熟,以迴紋針連接起來把米粉穿過第一個迴紋針測試,能夠拉起最多的Q度較佳,在米粉的製作過程中能理解到科學的小知識,在生活中玩科學,也有不同的樂趣。
新瓦屋聚落有個在客家庄有名的花鼓隊,花鼓隊的陣勢大至30人以上,小至基本靈魂人物的組合,扭腰擺臀的打花鼓採花步,不斷傳遞客家人愛熱鬧的歡樂氣氛,滿臉的汗水更代表對花鼓文化的堅持。李永禎理事長講解花鼓隊當中主要的角色及手中的樂器的義意,有句成語叫人未到聲先到,就是說花鼓隊在很遠的地方開始表演,我們首先會聽到的聲音是什麼聲音呢?透過節拍器振動水波紋來模擬音波頻率的組成,其中較粗的水波紋代表頻率最低的《基音》,而較細的水波紋則代表其他頻率較高的《泛音》,樂器或人等自然發出的音一般都不會只包含一個頻率,而是可分解成若干個,不同頻率的音波加疊,發聲時頻率高的短音波音指向性較強,遇阻礙時容易受到阻擋,而頻率較低的長音波遇到阻礙時則是會繞過阻礙繼續前進,所以音頻越低傳遞距離越遠,音頻越高傳遞較近。以大鼓、鑼和蠟燭來做實驗,將蠟燭點燃放置大鼓、鑼面前,透過打擊就可觀察到空氣因鼓、鑼聲產生的波動現象,當擊鼓力道越大燭火晃動得越來越厲害,燭火也慢慢的熄滅,透過實驗看到了聲音振動空氣的傳遞效果。傳聲介質的不同,傳遞聲音的速度也會不同,我們因著花鼓隊認識了聲波的產生與介質的關係,原來有聲音的世界是這麼多采多姿。
今天值班的是在主婦聯盟擔任客家美食料理講師的蘇以寧講師,今天要來教大家客家米食文化並宣導食品安全。現場邀請三位大學生(莊家冀、馬在宥、陳冠)一同來參與討論。講師首先詢問三位同學常吃的客家美食有哪些,大家紛紛回答,有粄條、菜頭粄、米苔目、粢粑、艾草粄、紅粄、水粄、菜包、湯圓、油飯、粽子、糯米飯…等等。接著討論到客家人為何會做這麼多種粄呢?原因是客家人很早以前以種田為生,米是客家人主要飲食。種田的過程中要播種、蒔田、割稻,有了好的收成後,為了感謝天公土地公,過年過節就做「粄」酬神敬天。客家人做的粄有很多種,粄又為何稱為粄呢?粄在閩南人叫粿,國語叫做榚,客家人稱米磨過做好的東西叫粄,沒磨過的就叫飯像糯米飯。米有很多種像秥米、在來米、糯米,在來米鬆軟適合做菜頭粄(蘿蔔粄),糯米有黏性,QQ的口感較好常拿來做年榚,但吃後容易飽易脹氣,若加蓬萊米做粄則較容易消化。現今用粄來拜拜祭祀的節慶,以過年來說,會做菜頭粄(蘿蔔粄)象徵好彩頭,用發粄代表節節高升,吃湯圓象徵闔家團圓。清明節掃墓掛紙時會用艾草粄,有避邪作用能保佑子孫平安。冬至會做湯圓象徵全家團圓。嫁女兒時會做粢粑。生小孩時像臺中東勢那邊會打新丁粄。另外女方嫁女兒時會做甜糯米飯,讓作客的人切一塊一塊拿回去吃,象徵夫妻甜蜜。這些客家做粄的傳統應該傳承下去,希望大家有時間多去研究它。再來談到食品添加物,像豬籠粄是用糯米混合秥米製作,內餡包蘿蔔絲、包菜所以也叫菜包。秥米是一般吃飯的米有分長和圓的,炒飯適合用長米,可依個人喜好的軟硬度使用不司的米。豬籠粄下面墊的葉子是枸薑葉也叫月桃葉,作用是讓人好消化不會脹氣。傳統做粄要用手揉到像粢粑的程度皮才會Q。外面坊間賣的東西為了節省時間除了會用機器打,還會加硼砂增加Q度。像硼砂這樣的食品添加物讓我們想到幾年前的順丁烯二酸事件,為了增加Q度及保存期限業者通常會添加修飾澱粉如反丁烯二酸,若添加適量只是改變食物口感,過量才會對人體有害。但順丁烯二酸透過動物實驗證實極可能對人體細胞具毒性,長期攝入可能造成肝腎損害。現今過多的食品添加物已經傷害到我們的味覺,我們應該要吃食物的原味。此外農藥殘留問題對人體傷害很大,且化學肥料會造成土壤酸化,再經過雨水沖刷到河流,會間接導致河川優氧化讓藻類增生,進而造成植物和魚類減少,影響到整個大環境。面對食安問題,我們在外採購時首先選擇友善環境耕種的蔬果產品,第二選擇有機商店,第三到有經過篩選的農民市集購買,還有去在地農民的家裡,了解種植的過程才知道安不安全。對於食品安全我們應從自身及小孩教育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