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曾經轟動一時的「北一綠跑」活動嗎?4000多名校友一起穿著小綠綠在街頭路跑的盛況。這場活動,是2位創業主角潘怡芳(小胖)和林昀樵,在當年仍就讀臺大工管系期間所舉辦的喔!因為這場活動的成功,讓她們充滿信心,決定用運動來創業,打造一個專屬女生的「好時光運動樂園」。這2位熱愛運動的臺大女生,用「女」加「子」創立的「好」時光,雖然還未達成創業的目標,但在 小胖和昀樵心中,一直 都很清楚自己創業的想法,就是要帶領所有女孩們,快樂運動。因此面對接下來的創業之路,她們不但沒有氣餒,反而還有了更多的想法。
屏東萬巒鄉萬金聖母聖殿是全台灣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有七成村民是教徒,每年慶祝聖誕節村民拼創意掛出別出心裁的燈飾,大街小巷燈海閃爍,耶誕氣氛濃郁宛若宗教小鎮,總是吸引大批人潮前往參加盛況。在鐵路局工作30年,退休後購買台鐵報廢火車改成民宿、餐廳對火車的熱愛成癡,希望與同好分享退役火車的歷史痕跡與懷舊風情。手工製琴師余榮華曾做過8年木工和雕刻學徒,奠定手工深厚基礎,他研發台灣孟宗竹來製琴並且每一把琴都鑲上代表台灣的蝴蝶標誌,他說要讓蝴蝶隨著他的琴在世界各地飛舞。苗栗頭屋山區有座以自然農法種植有機作物,少校退伍的主人稱之美樂地,希望讓人們共享大自然的鮮甜果實。花蓮鳳林北林社區公園內有一座自建土窯,希望讓社區媽媽學習窯烤烹飪,讓這個角落成為居民聚會的場所。
恆春地區只有三家地區醫院,相關醫療設備也不足,常因急診外送需一百公里,而錯失醫療黃金時間,尤其墾丁是國際觀光勝地,當地的醫療品質代表台灣醫療品質,該如何加強其緊急醫療網呢?來自全國20位大專生到台東以工換宿,協助稻穀收割體驗活動,夜宿農家和阿婆學煮飯、聽老人講古,實際參與客庄農家生活也更了解農村。攝影家鍾順龍的眼裡柱子、橋墩是文明的見證者,柱子是文明遺留下來的東西、世界上許多偉大的歷史建物主體都消失了最後都只留存柱子,因此他開始了一系列以橋墩為主角的里程碑創作,在路面未連接前記錄當下台灣地貌的改變和瞬間的狀態,忠實呈現台灣環境的變化和台灣特色的文化,用另一個角度來認識環境並重新有所反思。
立法院通過花東地區發展條例明年正式上路,地方政府希望在最短時間趕上西部,花蓮縣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260億的綜合計畫,不過當地居民擔心大型的旗艦計畫主導了發展方向,會像過去離島建設條例成為失敗案例。台灣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除雲豹之外是台灣唯一的野生貓科動物,其處境岌岌可危,其活動範圍與人類重疊,因此人為開發使得棲息地破碎,非法捕獵、獸夾、毒餌的危害嚴重衝擊石虎,使保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還來不及認識,他們就即將消失。全世界8成以上的水晶球來自新竹一家玻璃集團,在不斷研究與開發後擁有上千項專利,成功將東方味融入西方人喜愛的水晶球中將市場越做越大。台灣漆藝受到日本的青睞,新竹的堆漆藝術家彭坤炎,以特殊技法和自由奔放的創作,獲得三次日本大賞,並獲得19屆漆之美展林也廳長官長賞,成為第一位獲獎的外國人,對堆漆他說如同母親懷胎十月,將每件作品都視為兒女般珍貴。
苗栗銅鑼119縣道,每到周末有大批人潮前往客家大院參觀遊玩,也有遊客順著縣道到銅鑼有機農民市集,尋找有機天然蔬果美食,這群農民希望以市集為起點,將119縣道變成有機生產廊道。謝宇威受邀在花蓮玉里駐村不但教鎮民畫畫,還完成了一百幅玉里鎮民的素描,不管是菜市場、街道上、部落裡都有人排隊找他畫素描,他也因此對玉里有更多、更深的認識,結交了許多好朋友。行動藝術家李銘盛,讓鄉親在家中就能欣賞藝術品,向民眾借一百面牆的展覽計畫,免費出借畫作給大家,如此一來畫與人的關係不同了,互動也不同。畫家李升茂因為是台電配線人員,以畫筆記錄同仁的辛苦與奉獻精神,被稱為勞工畫家把勞工的甘苦故事描畫下來。
工業廢水排放問題總是棘手,幼獅工業區有一個汙水排放陳年舊案,經過三任縣長仍無法解決,透過這個問題來省思我們的工業廢水排放政策。雲林縣政府推出全世界最優惠的造林補助案,申請以秒殺形容很快就額滿,預計三年內造林600公頃,是台灣最大平地造林計畫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屏東新埤鄉大成國小蔡文正校長,平日在校務之餘走入社區,和家長面對面溝通,讓社區民眾了解其教學理念,使社區孩子不再跨區就學,讓今年新生數增加,可說教學理念成功的得到家長認同。桃園大園公有市場,因設計不良淪為蚊子館,縣政府重新裝潢、整理外觀、整合攤商,從動線規劃、空間利用、商品擺設等用心改造,讓人耳目一新,稱得上是桃園縣閒置空間活化的模範。
嘉義新港三百年前的古笨港曾是漢人最早來台開墾的地方因小火車停駛後村落也沒落近年來三呆一瘋的社區工作者重建火車站打造全台第一座交趾剪黏藝術村透過大型月題創作和Q版的一家一故事戶外創作連續三年的到文建會藝術介入空間肯定也成為農委會農村再生的模範。西螺七欠武術曾是抵抗外侮時與迎神廟會中有相當地位,不過現在練武的人越來越少,七欠武術漸漸沒落為,了傳承百年武術武術進入國小向下紮根,雲科大更是利用科技紀錄七欠拳法、套路,創作出武術動畫、電玩遊戲、機器人,讓七欠武術文化更吸引人、更酷、更炫。以天然酵母發酵,用柴燒窯烤麵包,窯是自己設計建造麵粉自己磨,一個麵包從備料到烘烤出爐得花上三天時間,曾是科技新貴的李瑞庭認為單純的勞動生活更踏實、更快樂,日子過的簡簡單單,做自己有興趣做的事,就是最大的幸福。對環境不挑剔生命力很強的台灣蓋斑鬥魚,因受到工業、化學、農藥的汙染在野外已無法生存,曾被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苗栗縣銅鑼鄉公所積極復育還舉辦鬥魚選美。
花蓮吉野村是日治時期第一個移民村,隨時代變遷東部鐵路拓寬北遷時設立新吉安站,吉野驛遭拆,鄉公所打算將稻香路貫通到台九線,引起很大風波,稻香居民舉辦老照片展、音樂會、網路連署,希望喚起社區居民對歷史文化保存的重視,進而改變鄉公所的決策。台灣學運關心的面向從過去的外交困境、民主開放、政治參與等議題,漸漸延伸到土地正義、環境保護等,清華大學頭前溪社實際走入農村參與農事,與農民交流互動,帶動農民重新思考糧食生產和土地守護者的價值,並積極參與和農村發展有關的社會運動,在台灣學運行列裡漸嶄露頭角。全國模範農民范振清因父親年事高53歲返鄉務農,從一竅不通經過四年來不斷研習、進修、觀摩從門外漢變成火龍果達人,成功搶進日本外銷市場。全台唯一栗子產銷班,其栗子不是用糖吵而是以鹽炒,吃得到栗子本身香甜,加上果肉呈金黃色因此稱為黃金板栗,每到產季前一個月就被預購光非常搶手。
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的守護神之一,客家移民所到之處都會興廟供奉,因此在台灣有三山國王的地方都有客家移墾蹤跡,為了瞭解祂與客家人情感連結,本即將深入廣東省揭西縣三山國王祖廟,探訪巾山、獨山、明山及客家人文與樸實之風。許多人退休後想回故鄉或到鄉下生活,一對擁有英國藝術碩士學歷的夫妻30歲後開始思考自己想要過怎樣生活,回鄉打拼外,人不解所思,但對他們而言甘之如飴,並用自己的專業為在地產業加值,也為農村注入活力。600多位退休的三軍儀隊弟兄透過每個月團練重拾6公斤槍枝回味有趣的軍旅生活。兒時記憶促成了創業夢想,徐英傑將兒時在家鄉苗栗所學蒸粄功夫,以兩萬元開創宅配蘿蔔糕和芋頭糕的創業,用傳統的家鄉味築創業夢。
台中市南屯區瑞成堂被蓄意破壞,被稱為文化界的大埔事件,一個即將被公告為市定古蹟的百年老宅,面對都市開發古蹟要如何保存要如何保存才不會是空殼呢?隨著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許多人喜歡隨時上傳相片與朋友分享,陳板辦手機攝影作品展,這些都是他在全台做田野調查、演講、上課之餘利用手機隨手拍攝的庶民生活,卻留下平凡又珍貴的生活風景。國中就離家讀書,工作,到四年前返鄉接父親木瓜園,加入愛鄉協進會導覽解說員培訓後,一腳踏入社造的路,羅元鴻這個歸鄉遊子開始走遍家鄉每寸土地,真正認識家鄉也連結起和土地的情感,與外地人分享家鄉的美好,打造藝文休息站提供交流平台,為社區帶來更多活力與刺激。
交通部在民國86年將屏東大鵬灣列入國家風景區,93年完成了BOT作業,也是目前國內開發投資最龐大的觀光遊憩BOT案,預計年底完成第一期營運,不過從拆蚵架、等開發,民眾苦等了15年,成為南部最失敗的BOT案,但同屬於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的小琉球,卻截然不同,觀光商機劇增,如何從根底了解讓養殖業轉換到觀光的氛圍,是目前大鵬灣要思考的方向。台中縣東勢區石岡水壩旁的泰興里石嵙巷的居民住在水庫水源區卻無自來水用80戶居民長期抽地下水或使用溪水然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居民可望有自來水可用,卻因裝設費偏高總被水利署打回票慶福里也有一樣的情形目前有210戶只有簡易自來水這些自來水眼中的偏鄉區要裝設自來水其困難處為何?居民生活處境又是如何?
日月潭大彎覽車BOT案將於105年完成,到時從集集線搭火車至車埕,再轉搭火車進入日月潭,整個交通網的行成形是整個日月潭觀光動線的最後一塊拼圖,但車埕人擔心被邊緣化,車埕要如何分享日月潭觀光大餅,有了覽車是否皆大歡喜。屏東內埔小學發展球類運動有不錯的成績,出國比賽甚至拿到冠軍,透過球類運動的推展,學生們找到自信心和榮譽感,使小學生活更加豐富,但不可諱言的許多球類運動不是國際運動,被認為缺乏未來性,加上課業壓力使球類運動的推廣面臨窘境。童萬收藏家范姜群季以懷舊元素當基底,佐以文化記憶注入創意概念,開發具有故事性的觀光紀念品,希望透過觀光紀念品讓旅人收藏美好珍貴的回憶,傳遞幸福快樂與朋友分享旅途中的感動。騎單車是這幾年熱門的活動,羅律利用在瑞典當交換學生時,獨自展開瑞典北極圈之旅,這趟旅程他還沿途拜訪華僑,紀錄二十多位在瑞典落地生根的華僑故事,這位這位熱血追夢的年輕人跨越世界盡頭留下勇敢的單車足跡。
每到年底滿山供過於求的柳丁可說果濺傷農,柳丁價格直落,一方面是農民搶種,除了努力消化過剩柳丁,透過加工讓柳丁的附加價值提高近百倍,政府也輔導農民廢園轉種20幾公頃蓮霧,且產期與屏東錯開,找到轉種契機與再生力量。為了保存老茶廠,當地居民集資搶救改建成餐廳,許多食材更是居民種植的,今年還被評選為百大美食餐廳,還提供導覽等觀光資訊,成了外地人認識鹿寮坑的門戶。雖然一生為脊椎、結核所苦,卻阻擋不了他對家鄉的愛,在後進心中不僅是社運的勇士,還是誨人不倦的教育家,自旗美高中退休後推動社區大學,打造鄉村終身學習園地,用筆、用行動參與公眾事務,不遺餘力,鍾鐵民令人感佩懷念。
全台第一個官設埤圳莿仔埤圳,是南彰化重要灌溉系統,日治時期桃竹苗客家人移民至水源頭附近開墾、落腳,近來因二林科學園區開發,造成搶水大作戰,農民擔心影響生計,串聯抗議並且鑿井取水,造成嚴重地層下陷,危及高鐵行駛安全,行政院宣布全面查封高鐵沿線三公里內深井,彰化農民用水會因此受影。長期關懷美濃鄉土的作家鍾鐵民與世長辭,享年71歲一生奉獻文學教育、社會運動,其風骨令人敬佩感念,德高望眾成為大家後盾。新竹竹北長老教會成立安親班,免費教導隔代教養、低收入教友的小孩學習,還安排才藝課程,培養孩子多元的興趣,透過安親班關心這些家庭,讓社區照顧更完整,透過教友的力量維持兩個班,傳遞愛與溫暖,讓宗教組織發揮更多元的力量。
(一)老地名的故事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可以從認識地名開始。台灣有許多特殊地名,尤其是在客家庄,因為客家先祖居住的地方大多都是山區或是丘陵地,在很多地方也就出現了不少與山勢地形有關的地名,像在多山的苗栗縣三義鄉就有一個地方叫做「崩山下」,而在新竹縣新埔鎮、也有因地勢險惡或因過去的生存條件艱辛而產生的有趣地名,例如「跌死貓」及「閻王溜」等等,這些地名背後都有著生動且有趣的故事。因為有故事,在地人總能滔滔不絕,「蔭溝」居民也從不在乎外人是否會以「陰溝裡翻船」一詞來戲稱自己家鄉。然而近機場與高鐵站的芝芭里,在外來人口進駐下,未來不但傳統客家農村的樣貌將漸漸消失,或許連名字也會和台灣許多客家庄一樣,被人遺忘了其中的歷史內涵。 (二)繪本畫家 劉睿龍(大苺羊)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來自高雄美濃的「大莓羊」劉睿龍。他將飼養的柴犬「茄子醬」化身為可愛的圖樣,開始於部落格,希望藉由這些可愛圖案能給更多孩子正面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創造」屬於華人的可愛角色。 (三)大埔藝術村 嘉義縣大埔鄉,位在嘉義縣的東南邊,相傳清康熙雍正年間,大量的客家移民來此開墾,自成一個聚落,客家先民沿用大陸祖居地來取名。不過,後來因為興建曾文水庫,淹沒了河谷地及農田,使多數居民被迫遷移。又因為鄉內有 90% 以上的土地是屬於國有或保安林地,土地開發受到限制,也因此讓這裡還保有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近年來,由嘉義縣政府主導,提出藝術造村計畫,邀請多位藝術家長期駐村,讓人看到大埔這個地方所能開啟的藝術能量。 (四)南庄獅鼓陣 庄頭做熱鬧,如果有當地的團體加入,更能展現在地特色跟文化。苗栗南庄有一個獅鼓陣,創辦人劉乾鑑在14年前因為興趣跟朋友集資,成立一個醒獅團,後來還到當地的國中小學,號召有興趣的小朋友一起加入,讓青少年有發洩精力的正當休閒管道。帶您看看團長劉乾鑑如何讓獅鼓陣從無到有,以及如何從低潮中,走向每年平均有40幾場演出的規模。 (五)櫻花達人余易政 這幾年台灣掀起賞櫻潮,每到春天,國內知名的山區,像是陽明山 阿里山等等,都會湧入大量人潮,欣賞櫻花盛開的美景。其實30年前,台灣就有一個農民,因為警覺傳統農業需要轉型,因此開始大量種植櫻花樹來販賣。櫻花農余易政,他種植櫻花樹的面積有八甲,大約兩萬多棵,還不斷研發新品種,累計有20幾種。時序進入春天,苗栗南庄櫻花盛開。枝頭上的花朵,無論稀疏或是茂盛,都充滿如詩如畫的美感,真的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從對面的山頭遠眺,櫻花的角色,就好比一張圖畫紙,在青翠的淡黃的底圖上,點綴著鮮紅的色彩。不過那片櫻花林也未免太大了吧,在台灣可說是難得一見。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