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一開始介紹新竹縣北埔鄉,隱藏在新市場中的水晶餃,製作水晶餃的步驟看起來簡單,其實有很多細小的小步驟,說著內餡比例的重要,還有自製番薯粉做成的Q彈麵皮,就連下水煮的方法也有學問,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讓水晶餃皮瞬間收縮,讓口感更Q彈,也成功征服了在地人的味蕾。 除了介紹Q彈可口的水晶餃,也介紹了胡椒香味撲鼻,入口即化的鴨肉,還被命名為客庄大菜—胡椒鴨,只有在北埔才能品嘗到的佳餚,徐大哥講解著不同的鴨子料理需要的鴨肉肉質狀況都不一樣,並非都合適,還有使用的胡椒也是一大學問,白胡椒比較溫和比起會嗆人的黑胡椒合適,亦將胡椒鴨的烹煮過程情楚的講解給觀眾。 阿滿姐的好手藝,傳承自婆婆與媽媽,接著幾次的改良,讓傳統與創新結合,讓更多人可以吃到原汁味的老饕佳餚,是一大進步! 鍾大姊的用心料理出美味的鴨肉,除了傳承的好手藝,也包含了一路的艱辛,與飲水思源的感謝。
節目介紹位於市區的近郊的香山,就是全台灣最北的荔枝產區,介紹了「黑葉」荔枝和「玉荷包」荔枝的差別與怎麼分辨,適合種植的地區也不一樣,說明了種植方式皆為高接方式,甚至解答了原來黑葉荔枝才是最早從大陸引進台灣的品種,亦將荔枝創意料理的做法過程清楚的呈現給觀眾。 除了介紹黑葉荔枝,也介紹了一位為了妻子投入餐飲事業,研發出古法秘方的獨家醬汁,在經過幾十年的專研,研究出屬於自己的獨門醬汁,從中藥的採買知道製做獨門醬汁的辛苦,加上繁複的製作過程,最後也將料理的手法清楚的告訴觀眾。 節目介紹這些荔枝創意料理,不但代表創新,也代表一個家庭不同階段的目標和扮演不同的角色;甚至為了家庭而投入研究,堅持與熱情,專研出屬於自己的醬汁,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是多麼的不容易。
節目介紹大湖當地因為氣候溫和多雨,適宜農作物生長,所以一年四季有不同的農作物,除了聞名的草莓,還有高接梨因為地勢關係,無法種出比較嫩的梨子,所以要在嫁接一次,故叫做高接梨。而嫁接都是從日本進口的花穗,寄接到橫山梨所以又名寄接梨。然而節目說明了台灣的接枝技術是很強的,也清楚地介紹了如何接枝出好吃的梨子,說明了從接枝到長出果實需要半年的時間,也介紹了如何做出好吃的梨子料理 除了好吃的高接梨之外,節目還介紹了台灣黑山羊,是一種台灣特有的山羊品種,體型偏小並且講出羊的特性,就是羊一定要吃鹽用來補充牧草不足的鈉和礦物質,並增加食慾幫助消化,找到了料理鰲人,也將好吃的煮法呈現給觀眾 節目到了尾聲,說明了大湖有著很多聞名的水果,劉大哥、大嫂所接枝的水梨連日本人也嘖嘖稱奇,另外,楊大姐將興趣與夢想結合,運用當地的食材,清燉出味美極鮮的羊肉爐撒出料理的另一片天地!
這集節目介紹以木雕聞名的三義,這裡除了到處都可見師傅化腐朽為神奇的作品,還能找到美味的陳年老菜脯。菜脯,因年份不同而讓醃漬之後的顏色深淺不同,散發的氣味也不同。鰲人也講解了醃漬菜脯的過程,更說明了白蘿蔔有亞洲之寶的美名,並把有關老菜脯的美食做法一一清楚的呈現給大家。陳年菜脯料理,不但吃出料理人的用心,更感覺的到老一輩的貢獻,也代表著歲月的軌跡,簡單卻不平凡。 除了老一輩的陳年菜脯,也介紹了由年輕人成立的希望農場,用自然方式種植,並講解一般人與他們所定義的有機之差別,藉由有機來復育大自然,亦將有機蔬食的料理方法清楚呈現出來,顛覆人們以往對有機的刻板觀念。有機蔬食的概念,讓人思考著大自然環境的影響。三義保留了最陳年的技術也創出最新的生機。
這集節目介紹關西鎮,三面環山,山明水秀,沿路上感覺得出民風純樸的樣子,隨著主持人來到山上,找到段木香菇專家,跟著專家的腳步了解如何種植段木香菇,解說著種植段木香菇的步驟繁雜,所以全台只有一成的人種植成功,導致段木香菇變的更加珍貴,就連種植的段木也要先挑過呢! 經過專家講解繁雜的步驟之後,當然就是要找料理鰲人啦~把料理步驟都清楚的呈現給我們看,在吃飯之餘,得知這間餐廳是劉大哥全家的工作地點,也是家人的全部! 接下來,介紹著水果界的後起之秀—水果玉米,聽專家說玉米很怕水,所以一排玉米就一條水溝,太濕可以用來排水,太乾可以用來灌溉,專家說水果玉米來自美國,雜交育種改良的並非基因改造品種,接著就是要料理啦~藉著彭大哥的妹妹清楚的將烹煮的過程呈現給觀眾。 張大哥堅持給人們最高品質的信念,或是劉大哥一步一腳印的築夢,從務農到料理無一不親力親為,才有光華奪目的非凡成就,還有彭大哥一家人從無到有,縱使苦盡甘來,也不見有絲毫倦怠,我想這就是成功的秘訣吧!
台中不僅是台灣的三大都會區,也是中部最大都市,主持人帶領著大家找到茄子專家—劉壬洲,跟著劉太太一起學做茄子料理,跟隨劉大哥夫妻一起到市場買新鮮的茄子,學習到有不同品種的茄子與如何挑選好的茄子,也學到如何煮出好吃的茄子料理,還有茄子的切法是很重要的。 接著,來到這間店百年店不只是餅很有名,還有一樣菜—麻芛,也是非常出名的! 接著跟玉凡大哥找另一個麻芛專家—何大哥,從那裡知道麻芛有兩種紅骨和綠骨,紅骨雖然較苦,但它的香氣比較適合做羹湯和糕餅,連日本人都愛拿麻芛做料理,因為覺得營養成分高呢! 接著,跟著料理鰲人也是玉凡大哥的岳母—陳富美,學著如何處理剛摘下來的麻芛,讓它的苦汁可以排掉,一起煮出好吃的麻芛料理,甚至是炎炎夏日消暑的小點心。 茄子的味道非常鮮甜,讓人想起母親的家常菜,隨然簡單卻充滿著幸福,就好像劉大哥、劉大嫂一樣,一起創造出幸福好滋味! 而南屯老街裡,經歷五代的餅店,成功結合在地特產麻芛,背負著本地文化精神,把傳統延續下去,這不就是樸實的幸福嗎?
節目首先介紹好吃的鳳梨酥有什麼奧妙在裡面,除了是用土鳳梨作的還有加上冬瓜,除了鳳梨酥,店裡還有好吃的堅果麵包,使用的是一種品質優良的堅果,於是找到了堅果專家,介紹什麼是堅果,講解堅果對我們人體的好處,堅果可以降低體內不好的膽固醇,成為降血脂的護心食物之一。之後回到鳳梨酥店裡,先是跟著周大姐學著如何做出好吃的餅皮,在瞭解內餡好吃的原因,跟著周大姐一步一步做出金黃的鳳梨酥,然後再跟著麵包專家的腳步,利用各式水果乾中和味道,做出好吃的堅果麵包! 來到佛跳牆的店,先跟著美食專家去迪化街採買上等的乾貨,再拿著材料找游師傅料理,把佛跳牆要做得好吃的秘訣還有在有限空間料理的方法呈現給觀眾,一張極度挑食的嘴和味蕾和一雙絕不妥協的手,讓各地的美食都能在這裡飄著香味。 高大哥與周大姐充份表現出對生命不畏艱難的毅力,烘焙出自己不凡的人生;羅大哥與游師傅對於美食的執著,成了彼此的信賴,這就是相互依存的共同信念。
節目介紹位於台灣最南端的屏東縣,因地處熱帶地區,有著台灣南洋的雅稱。徐大哥一直以尊重作物的心情採收,而桑葚是大哥從眾多水果裡,發現能與諾麗果成為絕配的水果。節目中介紹還沒成熟的諾麗果沒有什麼味道,而成熟的諾麗果被我們摘下之後還要清洗過,幫它催熟讓它發酵,成分也會變比較好,但味道卻難聞。它的果實可以用來做菜,讓肉質更鮮甜;諾麗果加上桑葚打成果汁更是有特色,還可以製作成餅乾呢! 車城的潘大哥說著他的鴨群,利用放牧的方式,一方面鴨群可以得到更多養分,也讓魚群有更多的氧氣,這就叫做生物療法。接著,介紹如何挑選品質好的鴨蛋來變成鹹鴨蛋,和製作鹹鴨蛋的過程。最後,當然不忘介紹鹹蛋山苦瓜要做得好吃的做法啦~~ 與大自然共存共生是徐大哥的理念,健康的作物必須有相當的堅持才能讓世人廣為接受!外婆跟媽媽的經驗傳授,是葉大哥的傳承的動力,雖然過程中可能有著挫折與失敗,但這是每一段人生故事才會有的深遠的含意和堅持的理由。
主持人到氣候適合種植菸葉的屏東美濃,並且在客家文物館了解菸葉的歷史背景和菸草文化。早期菸葉的工作,採收的時間大家很忙,要配合耕種、採菸葉的時間,人工之間時間的配合使用「交工」的方式,產生生活、飲食的改變,『要快、要更方便食用』,就是所謂的菸葉飯,所以事實上菸葉飯裡並沒有真的使用菸葉,而是有什麼菜便使用什麼菜煮食,譬如九層塔、高麗菜乾、地瓜葉、醃蘿蔔等,且一定要有肉、蛋、菜,是一道充滿客家精神和情感的料理。節目也介紹了菸葉的製作,採收後人工燒烤出黃金色,而菸草地種植也非常困難辛苦。 接下來跟著宋大哥製作手工豆皮,凌晨三點便開始上工,首先燒材滾熱水,而黃豆要事先篩選、浸泡六七個小時磨成豆汁煮沸成豆漿。豆漿倒滿機台上用七八十度煮沸,刮掉上層泡沫,三到五分鐘就可成型拆膜製成豆皮,最後再將曬三四天後的豆皮從竹竿取下便完成。老闆堅持不添加防腐劑以及其他讓豆皮更美觀的化學添加物,以天然及健康的理念來製作。 跟著古滿娣大嫂製作豆皮料理。先使用裁切未曬過的新鮮豆皮包蔥花絞肉餡料下去油炸製成豆皮春捲。另外切成小塊的芹菜、紅蘿蔔攪拌冰鎮後製成涼拌料理。再來用豆皮代替豆腐干製成客家小炒,先用薑和蒜頭爆香,放入瘦豬肉炒熟、魷魚和豆皮搭配絲瓜、文蛤烹煮後即完成。也了解了老闆夫婦傳承家業的艱辛過程。
節目一開始跟著主持人拜訪蕭伯父夫妻倆到市場挑選食材,購買新鮮的豬腳(在地的龍潭黑豬),並且不去除腳筋口感較好。也買了小韭菜要煮鹹湯圓。而脆皮豬腳的製作過程,先燙過豬腳去血水和腥味,再用冷水沖泡,最後步驟加入冰糖、不剝皮的蒜頭、八角、醬油、米酒加水慢慢滷,醬油要控制少量慢慢加才不會太鹹,滾起後控制火侯再滷一小時三十五分,過程全憑料理鰲人的經驗來煮食。滷好後再進行油炸,加入蝦餅、九層塔、胡椒鹽來提味。試吃過程中提及了蕭伯父夫妻背景和希望傳承好手藝的期望。 接著來到深山裡的融合了歐式風味的客家餐廳跟著江大姊做店裡的特色料理。首先跟著二姊到自己的養雞場抓小母雞,選較小隻肉質較好,也撿了土雞蛋。 並跟著江媽媽製作鹹菜。使用大菜摘起後要先曬過、脫水、抹鹽,放進大甕裡發酵六到七天變黃後便可以食用。 迷迭香烤雞的製作方法,先將雞肉以在地食材烏龍茶葉、洋蔥絲、墨西哥香料、匈牙利紅椒粉、肉桂葉、迷迭香等食材來醃製兩天,再放入烤箱烘烤。 土雞蛋加入義大利麵裡煎過在撒上酸菜和煎過的肉末成為一道融合了西式與中式的自製私房料理。 節目重點圍繞在傳統在地的特色料理,希望透過結合創新來傳承客家的美食。
節目一開始跟著主持人拜訪傳到第三代的客家水粄老店。客家水粄,是早期客家人餵養小孩的最佳副食品,也是研磨的點心之一,在獅潭卻是每天必吃的傳統早餐。艾粄的做法是阿婆自己種的艾草使用葉子部分清洗過燙起來,並且與泡過一個晚上再壓乾、脫水的糯米與蓬萊米製成的適量比例的米糰一起攪拌,再放進蒸籠蒸四個小時才完成。製作與試吃過程中余春嬌也說明了自己為了傳承媽媽的心願和阿婆的手藝回到家鄉辛苦的歷程。 接下來來到豬膽肝的百年老店跟著田大哥一起製作,做法為清晨先到市場挑選新鮮、顏色漂亮(較黃)的粉肝,(價格大約一百到一百五,大哥說早期豬肝價格很高只有坐月子和有錢人才消費得起),買回的豬肝經過清洗切除血管、油脂和膽汁,而切割也是需要相當的技術,之後抹上大量的鹽當作防腐劑的作用再層層堆疊起來壓上石頭將血水排出、倒掉並重新抹鹽兩次才進行下一步驟。接下來使用香料、醬油、高粱酒殺菌浸泡豬肝四天再進行曝曬兩個月才完成,(因需乾爽的環境所以只有冬天才可以曝曬)。 接著跟著劉大姊做豬膽肝的料理,首先一塊一塊切開放進清水中浸泡六小時再加入冰糖、蒜蓉和米酒去腥提味並放進蒸籠蒸十分鐘就完成。另一種老街三寶做法為炒過臘肉再加入草莓香腸、蒜、辣椒,最後放進豬肝來大火炒過就完成。並品嘗劉大姊的兒子─餐廳的小老闆在軍中時學習中融合傳統和創新的創意豬膽肝手捲料理。
北埔的街道上,無論是建築或是飲食文化,全都充滿了濃厚的古樸韻緻。客家擂茶最早的起源地就在北埔,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 節目一開始跟著主持人拜訪茶葉專家-徐耀良,北埔氣候適合種茶,而台灣最好的茶葉「青心大冇」在乾燥時急速冷凍保持翠綠可以做出最上等的擂茶。 接著節目也介紹了鹹擂茶、擂棍與北埔鹹年糕,鹹擂茶是可以做為正餐的,是可以解渴又可以飽食的飲品;擂棍,是使用了芭樂樹(亦是油茶樹或橄欖樹)製作而成的,再研磨時,木料會和入擂茶粉裡,因此擂棍只能選擇對健康有益的特定木料;北埔鹹年糕,選料非常重要,要嚴選上等的台灣香菇(表皮皺皺的,60%產地於台中新社)、豬肉、台灣的紅蔥頭,香菇泡水切過炸過炒過,並將炒過的紅蔥頭以及加入蠔油、醬油、香油和黑糖醃製兩小時的豬肉絲一併炒,米的部分則是糯米六斤、蓬萊米四斤泡四個小時後,再加入剛才的炒料手工拌均勻後放入模具蒸過最後放上一層料就完成。
大溪鎮,曾是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90年代,河運全運時期茶葉、樟腦油...等在此成為轉運大宗,大溪鎮因此萬商雲集,如今街上還充滿巴洛克式建築的風采。在地劉桂玉大姊用思鄉作食材,二十多年的歲月累積,創作有別於傳統口味的私房料理,其中拿手的芋香豬腳,大姊的料理哲學就是沒有不可能的搭配,在不同食材搭配時找到平衡點。大溪百年老街因在地人意識到文化與古蹟保存的重要性,在民國85年時進行舊有牌樓整建及規劃。這邊也因為觀光帶動豆干產業,因為豆干的大量需求部分流程透過機器代勞,但師傅製作的手感,不曾因此而生疏。林瑞珠大姊以外燴起家的料理資歷,近年講求養生的輕食概念,以健康為訴求的蔬食料理,結合大溪豆干,讓料理不但多了美味,營養更是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