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能發從民國八十八年開始耕種有機田地,至今在苗栗縣苑裡鎮大安溪的北岸火炎山的山腳下,已有兩甲多的有機田地,十多年來,徐能發從育苗、插秧、割稻跟碾米等田事全都一手包辦,著實讓人深感佩服。 徐能發耕田最特別的是所有耕田的機具都有、所有田事都一手包辦,他提到以前耕田時沒有自己的機具,做什麼都要排隊請人幫忙,而有一期種稻時颱風很多,颱風一來,稻子還來不及收割就被打個精光,那一期就沒有收入了,因此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徐能發才決定投入資金買機具,這樣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耕種流程,也不用怕外來機器所帶來的汙染。此外,徐能發所種的稻子也留的比一般人的小叢,他認為若稻子太大叢,會擠在一起沒空間好成長,這樣發的新芽很多會變無效的芽,最後結穗也會長較多發育不良的穀,而徐能發的稻子一叢就十幾二十枝,雖然看起來鬆鬆的縫隙很大,但是這樣就比較通風,較少病蟲害,肥料也就施得較少,不過就跟人一樣,吃太好太肥反而較多病;因此,小叢、少肥、看起來黃黃醜醜的稻子,反而較強健,每粒穀也較飽滿,到最後自然跟大叢的就不會差多少,這就是徐能發所說的插小叢不像大叢借米的原因。 透過鏡頭的記實,我們可以從小雪、大寒、立春、早冬、驚蟄、立夏、夏至及小暑等不同時節來觀摩徐能發的種稻過程,並從過程中瞭解到他認真投入耕作的態度,這些或許就是他能奪得民國九十八年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競賽冠軍的原因;再者,徐能發更是比賽以來,第一個用有機米得獎的農民,因為一般種植有機米不能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因此外觀大多會比起一般的米較為吃虧,所以能得獎實在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