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節目介紹三生共構的世外桃源—宜蘭,三星鄉的白蒜是特產,因為氣候的關係別的地方種不起來,講解如何分辨蔥跟蒜,種植蒜時,蒜吃的是表面肥料且要讓他保持有水分,且收穫一年只有一次;而蔥就是吃基肥,沒有季節限制,夏天利用稻稈來使排水更順暢,冬天還有保溫的效果,一年可以好幾穫。接著介紹蒜的處理過程,還有將蔥蒜料理的烹煮步驟講解,分享料理人的故事。 節目除了介紹煮菜少不了的蔥跟蒜,接著介紹藥用與食用都是料理界的貴婦—百合花,說明主要食用部位是種球、球莖,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有植物性的賀爾蒙,營養價值極高,可以當作藥用是很珍貴的食材,講解並非所以百合都可以當料理,節目這次介紹的是食用荷蘭百合,食用百合種植技術門檻較高且有各種疾病,當氣候不好或變化大時會有灰黴病。接著介紹食用百合的料理還有黃大哥夫婦的故事。 一頓親切的家常菜,不只能吃到廚師的用心及對食材的尊重,進而每一口料理都有著當地農人最單純簡樸的心意,還有台灣的每個角落,都活躍著銳不可當的生命力呢。
這集節目介紹南台灣的海港都市高雄,拜訪純樸的客家小鎮美濃,要找一道麻油雞米糕的美食,首先介紹古法製作的麻油,說明芝麻從台南運送到美濃,要先經過烘炒,雖然現在有機器輔助,但還是很多步驟要遵循古法,芝麻要香火侯是關鍵,利用硬木材來穩定火候,香氣更勝,炒熟的芝麻還要經過冷卻、碾磨才能榨油。接著節目把製作麻油雞米糕的步驟,一五一十的告訴觀眾,也分享著邱姊姊從緬甸嫁過來的故事。 除了介紹客家傳統的麻油雞米糕,接著介紹經過改良的客家小炒,利用料理鰲人到法國學習的技術,結合客家傳統的美食,創造出不同凡響的創意料理,讓客家人不僅可以吃到傳統的味道,也可以嘗到創新的感覺。 利用現代機器輔助卻也需要遵循古法的麻油,做出客家傳統的麻油雞米糕,還有結合法國精髓改良出的客家小炒料理,這些傳統與創意結合的美食,都是在地人的用心與熱情。
這集節目介紹屏東內埔,是高屏地區的客家六堆重鎮,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格外適合熱帶作物之生長,除了檳榔之外,還有筆直挺拔充滿熱帶島嶼風情的椰子樹,椰子不僅可以拿來喝,以前椰子還有打野戰的用處,更可以做成料理,是夏天最簡單也最特別的味道。椰子不只可以解渴消暑,還能做成很多好吃的椰子料理。 除了介紹解渴消暑的椰子,還要介紹在台灣成功做出可可的第一人,可可的生長環境跟咖啡是一樣的,要有百分之十八到二十五的遮蔽率,可可樹開花結果的百分比只有百分之一,藉由風來授粉,節目將可可果實如何製作成可可豆再做成巧克力的步驟清楚講解,接著也把做成巧克力料理的過程呈現給觀眾。受訪者分享著父子一路走來的辛苦歷程,可可從摘種到製作的繁複工程,做出不同的巧克力。這些在此落地生根的產物,發展出和原鄉完全不同的獨特風味,都是在地鄉民的堅持與用心才不易而成的。
這集節目介紹新竹縣寶山鄉,西南邊的新城、寶斗、深井三村,形成別具一格的小山城,每年元宵節的迎神繞境總有個打中午的習俗,打中午的由來是因為每次走到這個村莊都是中午12點,還沒吃飯大家紛紛喊餓,所以居民們各自煮一些點心,久而久之,三個村六大庄,三年一輪都會煮不一樣的客家料理,來給遶境人員補充體力,也成為令人期待的盛事,傳著傳著傳到了現今,維持著打中午也就是吃午飯的習俗。 除了介紹打中午這個習俗,接著講解用豬腳煮成的甜四神湯,味道像八寶粥,卻也是客家傳統料理的一種,繞境開始前,因居山城多為散戶,在繞境路線上安排一些地方設香案,讓家家戶戶都能得到媽祖還有眾神的保佑。 繞境第二天,找到一位年過七十的鰲人,準備著慰勞繞境成員的點心,準備著客家的甜粄還有雞酒,因為準備的量多不容易,所以準備美食的心意比食物更珍貴,那種快樂分享還有居民傳承民俗文化的堅持和用心都是新竹寶山客家人的精神。
這集節目介紹的是位於新竹中央地帶的竹東,藉由採購的方式講解著製作盜汗雞要挑選的雞種是小山雞,然後講著如何挑出一隻好雞的方法,從油脂、皮膚、體型、雞冠甚至是雞腳,都能判斷是否為溫體雞,接著節目仔細的講解製作盜汗雞的過程,用盜汗鍋做的盜汗雞是利用蒸氣回流的方式,不加水的原味,經過八小時的烹煮,才有這樣天然美味的一鍋,然而這樣的料理技巧來自於苗寨,並結合了客家傳統文化。 除了介紹長時間熬煮卻天然美味的盜汗雞,還有穿越新竹地區的頭前溪,是新竹十分重要的水資源,清澈無汙染的溪水孕育生態也吸引許多釣客前來,講解著如何釣香魚,利用香魚好鬥的習性放下魚媒使香魚上鉤,還有香魚的習性,也講著葉大哥的人生故事,節目亦將以香魚為美食的料理和做法清楚的呈現給觀眾。 竹東的好山好水,加上大哥的創新求變與追求品質的精神,讓來自苗寨的料理技巧結合了客家傳統的養生之道,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受,還有,香魚優游在清澈的水中,而葉大哥積極保育環境與復育的努力,才有這樣的環境。
這集節目首先介紹臘肉的製作需要中藥醃製,是臘肉好吃與否的關鍵,節目利用採買的過程讓觀眾知道醃製臘肉需要很多的中藥,並且不能馬虎挑選,也堅持醃製過程不能少任何一味,也講解著如何挑選肉及切肉,選肉訣竅在於層次多、肥瘦分布與厚度都均勻的五花肉,接著清楚的講解著不同口味的臘肉如何醃製,節目也將以臘肉做成的美食和其背後的故事呈現給觀眾。 除了介紹傳統的臘肉,節目還介紹果肉光澤水潤還有股淡淡的人參味的馬鈴薯,節目介紹種植馬鈴薯的種球有代數之分,然後這些馬鈴薯是無毒有機種植,可以現採現吃,潭子摘種兩種馬鈴薯,分別是紅皮與黃皮,黃皮黃肉有著清淡的人參香,節目亦將以馬鈴薯為主的美食,清楚的介紹與呈現給觀眾。 台中有明媚的環境和資源,造就了優質的物產,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生活氛圍樂活自在,劉伯伯醃製臘肉的好功夫,風味傳統配方獨特,簡單料理就是幸福的好滋味;邱大哥堅持有機,經幾次改良,種出的馬鈴薯不只香甜水嫩,還適合各種料理,更外銷國外成為另類的台灣之光。
這集節目介紹苗栗縣通霄鎮,昔日港灣停泊商船,銅鑼—是苗栗貨物集散中心,這集要介紹的是鐵路迷駱伯父的便當,因為喜愛火車,買了火車當民宿與餐廳,也研製出正統的鐵路便當,最重要的就是軟嫩緊實的排骨,清楚講解著適合便當的排骨如何挑選,然後用簡單的食材做出令人懷念的鐵路便當,也分享著駱伯父的鐵路回憶。 除了介紹正統的鐵路便當,還找到了一間百年的餅店,節目講解著做餅需要的豬油跟一般炸豬油的部位不同,顏色較為雪白做出來的餅才會香,就連挑選鹹鴨蛋和冬瓜糖都不馬虎,接著把製作餅的過程清楚的講解給觀眾,也分享著這百年餅店一路走來的歷程。 通宵的鐵路便當,駱伯父用一輩子的歲月,讓平凡的鐵路邊當,除了擁有昔日的濃情也充滿了對鐵道的癡迷與熱情,還有通宵小鎮的百年餅店,因為一家人的互相扶持,保留了古老滋味並融合創新與古法,讓百年老店能代代相傳。
這集節目介紹介於大甲溪和大安溪之間的東勢,不僅土壤肥沃、氣侯宜人,並有著水果之鄉的美稱,這次介紹一道私房菜「鴨」箱寶,也就是燜鴨,介紹著一隻要燜四個小時的功夫菜。說明著環境、水、飼料都是會影響鴨子生長的主要因素,而不同品種的鴨,口感不盡相同,也介紹各種鴨讓觀眾認識,接著並將燜鴨的步驟一步步呈現給觀眾,還有料理人的故事也一併分享給觀眾。 除了介紹麻油香飄逸的「鴨」箱寶,還介紹了嫩中帶脆、口感絕佳的松阪豬料理,節目一開始講解松阪豬是豬脖子附近的肉,脖子肉也就是下肉,一隻豬只有兩片而已,是非常少得肉品,接著將做松阪豬的步驟分享給觀眾,發現親自試過才知道煮料理的真功夫,然而也用訪問的方式知道料理人的背景故事,清楚的呈現給觀眾。 東勢,隨處充滿客家風情,對於吃的文化,總是珍惜食材而變幻出多樣料理,燜鴨簡單樸實,卻是洋溢幸福豐盛的好味道。松阪豬料理秉持堅毅執著的精神,做出一道道讓人味蕾大開的美味響食。
這集節目介紹有便利生活機能和包羅萬象的都會商圈—台北,在這城市裡有著一位從多明尼加嫁到台灣20多年的外籍媳婦,以美濃客家媳婦為豪,藉由採訪知道料理鰲人的人生經過,從一開始的不順遂到現在自豪的客家媳婦,充滿多少努力與勇氣,接著節目把充滿多明尼加風味的了理做法清楚地介紹給觀眾。 除了介紹充滿多明尼加的料理,還有一道私房料理茶蝦飯,從採買過程知道現在的草蝦幾乎多是急速冷凍進口的,台灣很少在養殖,還講解如何挑選好的草蝦,後來改用屏東後壁湖的新鮮草蝦與海產,做出養生的茶蝦飯甚至是有錢也不一定品嘗到的私房海味,接著節目把新鮮的海產料理成美食還有苦茶油翻炒米粒的過程清楚的呈現給觀眾,也將料理人的辛苦經過,透過訪問清楚呈現給觀眾。 台北,各國文化在此薈萃兼容並蓄,從遠嫁來台的外籍媳婦,將家鄉元素結合客家料理變化出不同反響的年節料裏,還有,具備傳統客家精神和創新的思維,堅持用著最新鮮的海產,帶給大家最美味的私房料理,都是最用心堅持的好滋味。
這集節目介紹位於尖石高山與新竹平原交界的芎林鄉,百分之九十是客家人,居民多以務農為主,這集節目講解種番茄要架枝,讓番茄的幼苗有攀附的東西,才會長的茁壯,番茄的生長時間大約為三個月,需要人工噴灑賀爾蒙使花授粉,必較容易結果,也講解了種植番茄的種種注意事項,番茄品種眾多,有白柿俗稱的桃太郎,還有適合烹煮也能當水果吃的黑柿,節目也將黑柿的料理方法還有料理人的背景故事清楚呈現給觀眾。 除了介紹太陽之果番茄之外,節目更介紹了在峨眉十二寮飄香的臭豆腐,講解著臭豆腐的做法,不只純手工做的豆腐,還有有「臭水」,用天然植物刺莧加上多種中藥和水,靜置半年以上才能拿來泡豆腐,浸泡至少三天之後才會入味好吃,節目也將種種的臭豆腐料理與料理人的背景故事介紹的清清楚楚。 經過摘種人的用心栽培,跟料理人的創意烹煮,幻化出番茄風情萬種的好滋味,也將濃濃的人情味種入土地與鄉里,還有看似肩擔的臭豆腐,需要繁複的工作程序和製作人的用心與耐心,才有這樣的好味道。
這集節目介紹原本是一片荒蕪之地,經紹安先祖胼手胝足、薪火相傳之下搖身一變為台灣的穀倉的二崙鄉,節目講了種洋香瓜要「疏瓜」的用意,把長不大的果實除,把養分集中到一顆自最好的! 也講解了哈密瓜和日本話講的美濃瓜的不同,品種風味不盡相同,還講解了種植的過程中該做的工作事項,亦將把採收剩下的洋香果如何做成密瓜雞與一道道美味料理的過程清楚呈現給觀眾。 除了介紹細緻香甜的洋香瓜,入菜後濃韻回甘,節目接著介紹來自西方的神祕果子—無花果,台灣少見的無花果,在聖經裡又稱為生命果,營養價值高,講解著種植無花果的訣竅,以溫度來說最適宜的是介於22度到28度,無花果也會開花,只是不如一般花朵綻放,藏在澎空的花托內,被果實包覆,所以又稱隱頭花序。台灣無花果多為全雌花不須果峰授粉,果實除了可以生吃,口感軟綿多汁,節目也將料理無花果的步驟清楚呈現。 二崙鄉,純樸與樸實的鄉鎮,為了農業永續發展,而擇善固執堅毅不撓的精神,讓來自異鄉的洋香瓜和無花果可以在這一片人情味豐滿的土地中發揚光大。
節目介紹藝文鼎盛的台中,藏於東海藝術街內的平價拉麵,從採購、製作、烹煮從不馬虎,秉持著五星級的製作態度,講解挑選午仔魚的原因,午仔魚肉質鮮美不多刺,細緻爽口無腥味,是海鮮饕客心目中美味代表,還說明了西部沿岸有著「一午、二鯧、三鮸、四迦魶」這樣的俚語。亦將美味料理的烹煮過程清楚講解給觀眾。 除了介紹老饕最愛的平價拉麵,也介紹創意滿分的港式點心,這集節目要製作的是港式蘿蔔糕,清楚告訴觀眾如何挑選適合的白蘿蔔,白蘿蔔又名大根或菜頭,秋天是它的最佳產季,也將製作過程與比例清楚地講解呈現給觀眾。 台中不只是中台灣最大的城市,更兼容鄉村的寧靜,與都會繁華的特質,自然生態、文化史蹟、美食特產等,都蘊含豐厚的在地精神與人文氣息,手作平價拉麵口感彈牙,用料實在,除此之外,還有港式料理結合客家元素,變化出不同凡響的小點心,每一口都嘗的出料理者的用心與創新。
這集節目介紹東側有台灣矽谷之美稱的新竹科學園區,在竹北有著少為人知的烏魚養殖區—拔子窟,以烏魚魚卵製成的烏魚子,因市場價格昂貴一向有烏金之稱,今年由於氣候變遷及過度捕撈使得漁業資源逐漸匱乏,而拔子窟的養殖技術進步,突破性的純雌化養殖技術,大大提生烏魚的產量與產值。接著講解製作烏魚子的繁複工序,需要抹鹽、整形加壓、水洗、去鹽再稍加整形到最後風乾,接著講解有關烏魚卵料理的做法,分享養殖者與鰲人的辛苦故事。 除了介紹秋天出名的烏魚子,節目接著介紹現烤新鮮出爐的窯烤土司,節目首先介紹橘子的品種茂谷,早期由日本引進經台灣種植改良、命名,具有滿谷繁茂的涵義,成熟期為每年一月下旬至二月下旬左右,果皮亮麗柔軟多汁且含豐富的酵素與維他命C是頂級的橘子,接著講解用橘子做出柴燒窯烤吐司的過程並與觀眾分享鰲人的故事 烏魚不僅經濟價值高,全身皆可充份運用,更是每年冬至之時必嘗的華麗饗宴,另外,採用天然食材窯烤出的吐司雖然外表樸實,但每一口都嘗的出料理者的用心。
節目首先介紹該如何挑選大頭鰱與來源-台中石門水庫,俗稱黑鰱,性情溫馴生長快速,最長可達120公分,是高經濟產物,接著說明為何大頭鰱只取用上半身,主要原因在於下半身的肉質纖維較粗會影響砂鍋魚頭。 除了介紹大頭鰱的生長環境及部位的說明,還有料理手法同時也介紹被訪人的背景,是客家庄龍潭人,剛到台北經營餐廳因南北飲食習慣不同,曾有客人跟他反映煮那麼鹹要這麼吃啊!後來她就重煮給客人,由此可感受到獨自一人北上奮鬥的辛苦,一開始不被看好到現在門庭若市。 再來就介紹料理專家賢伉儷的愛情故事及他們的祕密花園,他們共同的理念即是保有食材的原味用天然的方式烹煮,而且享受邊做邊享用的氛圍,也可以藉此來增進彼此的感情。 而節目從頭到尾皆將重點圍繞在一項主軸-天然,不論是海南雞或炸雞腿,皆採取最天然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從生長的環境、烹煮的方式,處理的過程也無經過特別的加工,保留了食材最原始的模樣,直接料理,在這個重視食材品質與食安問題的社會上,看見自然的原味。
透過節目的呈現,讓觀眾對花蓮有了更深的印象,天然的環境創造優質的農作,進而發展使人安心的品質,從而創造該地的經濟價值。 透過主持人與黎氏夫妻的對話中,讓我們了解他們對韭菜品質的堅持,為了兼具品質,再高的成本也是值得,而這樣的態度不僅是種植上而已,也是邁向成功的必要條件。此外對於被訪人的背景也清楚的表達給觀眾了解,能夠理解他們在各個階段的酸甜苦辣與經手的挫折及喜悅,即使第一年常常失敗,但也從中記取教訓,不斷的改良,不斷的吸取經驗,而這也是我們所需學習的。當然,也很幸運的剛好碰上韭菜的摘花期,讓我們能夠透過畫面間接看到韭菜的成長。 接著則是針對丹蔘來做介紹,透過主持人與張大哥的一問一答中,了解到丹蔘鮮紅色的外表下所藏的是大量的養分,不僅照顧心臟功能能夠活絡血管,其富有大量的丹蔘酚與丹蔘酮,對於女生也有調經的作用,不僅看到丹蔘的成長,也能夠了解其特殊之處。 此外,料理丹蔘時為了避免其養分流逝,僅需煮五分鐘,再經由一小時的悶熟即可完成。也讓我們了解丹蔘的料理方式。
節目開始在花蓮的富里,在這裡沒有都市的便捷與繁華,相對也沒有都市的塵囂與壓力,也因為這樣,大量的生態資源皆生於此地,在此產出的作物自然也有其價值。 主持人帶領我們拜訪黃大姐,從黃大姐的介紹中讓各位理解到金針花的奧妙,雖然是屬於較少見的食材,在料理上也較複雜,但在這相對重視食安的環境裡,黃大姐所產栽種的金針花卻格外的引人入勝。不僅教我們如何採收金針花,對於相關名詞也作了介紹,例如一日後即將採收之花稱為一日花,這皆是在課本上所學不到的新知識,此外,對於金針花的特性也特別的說明,因為金針花屬於寒性,因此在料理時須特別注意,得先經過汆燙及烘乾,才能進行料理。 而這看似冷門的食材,卻能做出平時看不到的特殊料理,涼拌金針與海苔金針酥捲,不僅食材特殊,連最後的也能夠令人印象深刻。 介紹完金針花後,則是羅山村的有機米,羅山村是台灣第一個有機村莊,不僅擁有羅山瀑布的山泉水做為其獨立水源,四周環境亦是依山辦水,因為水質的關係,農作物也含有豐富礦物質,而更重要的則是謝大哥堅持不噴灑農藥,而用天然的苦茶箔來防止害蟲。 在節目尾聲,李大姐也利用有機米來做成蛋炒飯、豬油拌飯及壽司,雖然看似無奇,但品質卻是屬一屬二的,不僅吃得健康,也吃得安心,更將台灣有機米銷至日本,將台灣的食材介紹給國際,亦是另類的台灣之光。
節目開始在永安漁港,對於永安漁港屬於國內的三級漁港,有著許多漁民在此地進出作業,主持人在這裡拜訪了海釣專家葉大哥,葉大哥帶著主持人出海捕石斑,教導各位釣魚的訣竅,不僅須配合氣候,也須考量到魚的習性,而經驗豐富的葉大哥也向我們展現了他多年的經驗,能夠在魚露出水面前就判定出所抓到的品種。 在料理部分,刮完魚鱗之後,郭大哥建議可將魚隻汆燙,因汆燙後能夠讓未刮乾淨的魚鱗浮現出來,對於刨魚鱗也更加容易些。也讓我們知道石斑料理的好處在於不論清蒸或是煮湯皆能夠很美味,主要在於石斑的膠質多,由其在魚皮的部分,選用煎煮的方式也能讓肉質更集中與彈牙,其臉頰旁的肉又更是精華所在。最後也主持人也對大哥從是該產業的源由進行採訪,從漁業到漁樂業再到餐飲業,這背後種種因素,在節目中皆做了清楚的說明。 接著主持人在向我們介紹了小卷,清楚的將討海人的生活細部呈現在螢光幕前,船上所有的船員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並親切地向我們介紹了船上的設備(衛星、魚探機、聲納)。 透過節目讓我們了解到討海人樸實的生活,不僅有新鮮食材,亦有無購設備,無聊時能夠拿起手邊的釣竿當成休閒娛樂,亦能增加自身的收入,但相對的也是份相當辛苦的職業,不僅須靠著儀器、經驗,更重要的是老天的保佑。 此外,大哥也讓我們了解到捕小卷的過程,首先讓漁網沉至海底45米處,再利用燈光引誘海底生物靠攏,並讓漁網配合海水的張力自然擴張,看似簡單的過程卻都是長期的經驗所累積下來的訣竅。 最後,主持人也採訪了范大姊,透過她的示範能夠讓各位理解到小卷的料理過程,首先加入辣椒與蒜頭做編炒,再加入米酒與醬油進行調味,接著再放入小卷混炒,即可完成一道知名的客家料理。又或是利用自身巧思,將熟飯與蝦米加入小卷裡頭進行料理,即成為中卷包飯。 節目從頭到尾皆將重點放置於討海生活與相關食材的料理,讓我們能更進一步的了解他人的純樸生活與辛苦,對於客家料理上也有更佳的認識。
節目開始向我們介紹了屏東的地理位置與其風俗民情,讓我們了解到屏東的生態環境及崎豐富的天然資源。 接著主持人帶領我們拜訪了泰國蝦專家-林信榮大哥,林大哥從18歲就開始接觸泰國蝦,對泰國蝦有著豐富的了解,他向我們介紹了泰國蝦的生長環境(寬敞且富有綠藻的水域)與其習性(膽小怕生),此外對於水質的控管也嚴格把關。在節目中也讓我們了解到蝦卵的孵化期約需28天,而這個過程中對於水質的控制更顯為重要,在運送過程中也需利用蝦車來做配至,才能保有泰國蝦的品質。 最後也向我們介紹如何了料理泰國蝦,我們能夠加入蒜頭讓鍋底爆香,將活蝦直接炒,加入大量的鹽做成鹽酥蝦;亦或者加入胡椒與中藥及米酒調味做成胡椒蝦,另外還有麻油及鹽烤蝦皆是相當美味的佳餚。 介紹完泰國蝦之後,主持人帶領我們至潮州拜訪鄞大哥,在這裡我們能夠對鱷魚有更進一步的認事,節目中亦有解說員向我們介紹了各個品種的鱷魚,包含鹹水鱷、短吻鱷、長吻鱷、河口鱷等,並對鱷魚的習性與生長環境作簡單的介紹。 鱷魚平均壽命150歲,其咬合力可高達2000磅,亦能咬下其體重5-6倍的獵物,也藉由這次的拜訪,讓我們參觀了鱷魚的餵食秀,實際體現了鱷魚的咬合力道。 最後大哥向我們展示了鱷魚料理,鱷魚料理是富有豐富膠質與營養的食材,除了鱷魚掌以外,也能利用其尾巴作成鱷魚排,而鱷魚排因為富有大量白肉故較無味,因此須加入其他調味,而這也是鱷魚料理為一一項須調味的部分,其他部位則多用來熬湯與補品,故人們皆選擇品嘗其原味。
節目開始首先採訪了專攻於芒果乾產品的徐瑞基與蔡阿財夫妻倆,向我們依依介紹了芒果乾的製作過程,甚至向我們介紹各個品種的差異與特性。對於芒果,夫妻倆選擇與果農以保證收購價格來契作,並選在山坡地形來種植芒果,主要因為山坡地不僅排水快速,品質與產量也相較於平地來得高,此外,對於採收的細部處理也作了清楚的示範。 芒果約在八分熟時即須採收,放至2天達到十分熟即須冰至凍庫36小實,而整個烘培時間則須花上15天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沒有添加防腐劑,故須加入些許的糖來維持芒果纖維。此外對於芒果品種,夫妻倆也相當講究,堅持選用本土產的愛文芒果。對於切硝方式也嚴格把關,最後除了芒果乾之外,徐瑞基也將芒果入菜,製成芒果糖醋里肌,將自身的創意表達給觀眾。 接著主持人帶領我們拜訪皺海昕大哥,讓我們了解手工義大利麵與一般麵條的差別與其製做的過程。皺大哥相當講究食材品質,選用的食材皆為國外進口,從義大利的麵粉、義大利的醬料,以及挪威的鮭魚皆是高品質產品。主要因為進口麵粉韌性較高,在處理過程中較不易斷裂,待麵粉揉至成型後則須放至30分鐘(此過程稱為醒麵),在利用機器製成麵皮,進而作成麵條。 皺大哥也說明了,手工麵條不同於一般麵條,其僅須放致鍋爐加熱一分鐘即可,並讓主持人品嘗寬麵與細麵搭配不同醬料的差別(紅醬與青醬),進而讓我們對於義大利麵有更深入的了解。
節目首先介紹了澳洲來豌豆苗種子及其處理過程,除了須泡水10小時使其膨脹外,亦添加了德國進口培養土(含碳化稻穀),此外,獅潭的水質亦是其最大特點,因為水質優良,間接影響其豆苗的生長。亦將豆苗與豆芽作為料理食材,介紹有機食材給觀眾,節目裡的豆芽有別於市場一般的豆芽,除了擁有豐富的水分,品嘗起來也較甜較脆,除了能夠吃出健康,也吃得安心。 除了豆苗/豆芽外,還介紹了桑葉,包含了桑葉的生長環境、種植過程、被訪人種植背景,亦將桑葉做為料理食材呈現於觀眾,而除了葉子的部分,桑葉的全身上下也皆有其價值,包含根莖亦能夠做為中藥藥材,再加上以桑葉為食的蠶所排出的糞便也能夠當成食材來料理,不僅顛覆現代人的思維,還能品嘗到自然最原始的味道。 而節目從頭到尾皆將重點圍繞在一項主軸-天然,不論是豆苗相關食材或是桑葉等附屬食材,皆採取最天然最簡單的方式,從生長的環境、種植的方式,處理的過程也無經過特別的加工,保留了食材最原始的模樣,直接料理,在這個重視食材品質與食安問題的社會上,看見自然的原味。
這集介紹曾以茶葉享-有-盛名的龍潭,隨著鄉村結構轉變和飲食文化改變,部分農村跟有機農場結盟,在創造農村經濟力的同時,也達到生產、生活、生態的三項平衡,也打造成,為健康而耕的有機村。受訪者-講解著有機肥料的製成還有重要的成分,經過兩個月的時間,控制溫度而成,還有以生態循環的方式,達到土地資源永續經營利用的目的,節目也將有機蔬菜的料理方法,清楚呈現給觀眾。 除了介紹有機農作物,也介紹客家傳統的美食瓠瓜,先是找到冬瓜,發現瓜藤類的果實會有著細白的絨毛,是它的生長特色之一,那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蟲吃掉。瓠瓜原產於非洲印度等熱帶-地區-,盛夏正是它的產季,也講解如何分辨瓠瓜的好壞,和怎麼製作瓠瓜乾,跟瓠瓜乾的客家傳統料理,亦將做法清楚講解給觀眾。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桌上的每一碗白飯,每一盤青菜都是農夫辛苦-得-來的結果,堅持是農夫的唯一之道。對於這些美食,可以感覺到龍潭人對健康的堅持還有溫暖。
大溪鎮,曾是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90年代,河運全運時期茶葉、樟腦油...等在此成為轉運大宗,大溪鎮因此萬商雲集,如今街上還充滿巴洛克式建築的風采。在地劉桂玉大姊用思鄉作食材,二十多年的歲月累積,創作有別於傳統口味的私房料理,其中拿手的芋香豬腳,大姊的料理哲學就是沒有不可能的搭配,在不同食材搭配時找到平衡點。大溪百年老街因在地人意識到文化與古蹟保存的重要性,在民國85年時進行舊有牌樓整建及規劃。這邊也因為觀光帶動豆干產業,因為豆干的大量需求部分流程透過機器代勞,但師傅製作的手感,不曾因此而生疏。林瑞珠大姊以外燴起家的料理資歷,近年講求養生的輕食概念,以健康為訴求的蔬食料理,結合大溪豆干,讓料理不但多了美味,營養更是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