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節目介紹留有巴洛克式建築的大溪,首先介紹以自然農法摘種又有經濟價值的作物,中文叫葛鬱金,客家話叫竹薯,剛拔起來的葛鬱金外型像毛毛蟲一般,纖維粗且含水量高,另外的別名是粉薯、粉薑,是以前物資匱乏時的零嘴,因為抗病力強所以種植時不用噴灑農藥,一年收成一次,喜歡溫暖潮濕陽光充足的生長環境,不須輪作還可以活化土壤,接著講解變成太白粉的過程並介紹葛鬱金的烹煮過程,也分享張大哥夫婦的故事。 節目除了介紹自然農法栽種的葛鬱金之外,還介紹改良過的梅干扣肉,說明小豬在三個月之前因為還沒發育完全,所以都以古物製成的飼料餵食,過離乳期之後才能餵蒸煮過的餿水,接著講解一些有關黑毛豬的飼養之事後,節目介紹利用黑毛豬做成的金牌料理,分享著料理人的故事。 科技進步物流飛速,人們漸漸忘記土地的感覺,忘記食物真正的味道,那些盡心盡力推廣自然農法的小農們,跟著節氣的腳步用貼近大自然的方式栽種植物喚醒最初的滋味和感動,另外,時代的蛻變加上飲食文化的改變,融入傳承與創意新食,考驗現在的廚師們的智慧。
這集節目介紹崎嶇的山城苗栗,首先介紹先在市場上越來越少的荸薺,林大哥採有機方式種植,果實連皮都可以一起吃,荸薺生長在泥土下,泥土越深就長越深,荸薺苗長得跟水稻沒兩樣,連種植方法都極為相像,不過球莖生成飽熟要一年,所以更顯珍貴, 泥土有機質要夠且水不能有汙染,這樣出來的果實才是真正的有機,節目接著介紹荸薺的料理作法,分享著種植的故事經過。 節目除了介紹爽脆口感的荸薺,接著介紹原生種鯰魚(土虱),利用自然工法復育許多台灣原生種的魚類,也利用生物的習性,做一個專屬的家,讓生態可以維持下去,台灣的土虱因為難以抗拒泰國來的土虱,在台灣溪流中逐漸消失,接著介紹原生種鯰魚(土虱)的料理與夜市多為泰國鯰魚(土虱)的差別,也分享著林大哥的故事。 過去台灣還有大量荸薺栽種時,男的挖女的撿,因為耗費人工,所以漸漸少見了,今日大哥大姐靠著積極進修與消費者真誠的溝通,讓荸薺繼續發展下去,另外阿德師以他精湛的廚藝,不斷的向人們傳遞著他對人生的體悟與對土地的摯愛。
這集節目介紹留有巴洛克式建築的大溪,首先介紹以自然農法摘種又有經濟價值的作物,中文叫葛鬱金,客家話叫竹薯,剛拔起來的葛鬱金外型像毛毛蟲一般,纖維粗且含水量高,另外的別名是粉薯、粉薑,是以前物資匱乏時的零嘴,因為抗病力強所以種植時不用噴灑農藥,一年收成一次,喜歡溫暖潮濕陽光充足的生長環境,不須輪作還可以活化土壤,接著講解變成太白粉的過程並介紹葛鬱金的烹煮過程,也分享張大哥夫婦的故事。 節目除了介紹自然農法栽種的葛鬱金之外,還介紹改良過的梅干扣肉,說明小豬在三個月之前因為還沒發育完全,所以都以古物製成的飼料餵食,過離乳期之後才能餵蒸煮過的餿水,接著講解一些有關黑毛豬的飼養之事後,節目介紹利用黑毛豬做成的金牌料理,分享著料理人的故事。 科技進步物流飛速,人們漸漸忘記土地的感覺,忘記食物真正的味道,那些盡心盡力推廣自然農法的小農們,跟著節氣的腳步用貼近大自然的方式栽種植物喚醒最初的滋味和感動,另外,時代的蛻變加上飲食文化的改變,融入傳承與創意新食,考驗現在的廚師們的智慧。
這集節目介-紹大-甲與后里之間的台中市外埔區。首先介紹白雪公主的家,菇類栽培幾乎要與陽光隔絕,尤其洋菇最愛在潮濕陰冷的環境生長,且需要的不是氧氣而是更多的二氧化碳。洋菇用的紅土偏酸,所以種植之前要先加入石灰中和酸鹼質,收割後的稻草就是洋菇最基底的養分來源。接著節目將洋菇料理還有作法清楚呈現給觀眾,並分享著料理人的故事。 節目除了介紹白雪公主—洋菇,還介紹傳承三代的葡萄酒莊,做酒的葡萄,酸跟香是畫上等號的,有酸才有香。黑后葡萄的選擇要領,從顏色剛開始是綠色,慢慢成熟由綠轉紅,紅再變紫,紫轉成黑,黑而發亮,就是成熟了。接著講解製作紅酒過程,節目也介紹用紅酒烹煮的美食,還有各種背景故事。 在外埔,改變的不只是景色,更有著菇農對洋菇不放棄的決心,用沾滿紅泥的雙手輝映出洋菇的雪白,用洋菇讓世人再次看見外埔。另外,酒是一門藝術,用創作的精神去看待每顆葡萄成長變化。因為在地鄉親的堅持與用心,讓外埔的酒業開始嶄露曙光,讓風華再現的未來,指日可待。
這集節目介紹貫穿中央山脈連接東岸與西岸的中橫,中橫山上的蜜蘋果挺過一次產業的跌宕,見證了蘋果凝心,喊出響亮的蜜蘋稱號,因為日夜溫差大加上養分管理,所以叫做蜜蘋果,然而富士品種最容易結蜜,所以是台灣蜜蘋果主要品種,接著教如何用視覺判斷蘋果是否成熟,還有用聽覺判斷蘋果心的好與壞,節目也將蜜蘋果暖熱香甜的料理與烹煮步驟呈現給觀眾,分享著料理人的故事。 節目除了介紹有著蜂蜜般香甜的蜜蘋果,接著介紹酸甜口感的奇異果,其實奇異果是台灣原本就有的物種,相當適應台灣的環境,病蟲害皆少,是相當具有潛力的果樹新星,倪正柱教授是台灣研究奇異果的先驅,從高接梨的原理發想他找到了能耐高溫的原生種,讓栽種沒有了海拔高度的限制,節目接著將奇異果入菜的料理與烹飪的過程介紹給觀眾,也分享著摘種者與料理人的故事。 許多農人有著樂天豁達的特色,不論局勢如何變化總是可以從農人們身上看到心隨境轉的柔軟與堅毅,活在當下是農人最合適的生命註解,此外,作為一位廚師,料理出美味佳餚是本分,作為一位農場管理者,用心觀察栽培是本分,當他們認真盡本分加上一種樂於研發和分享的熱情,無形中就是產業進步的助力。
這集節目介紹台東的鳳梨釋迦,鳳梨釋迦是改良後外型像鳳梨並非跟鳳梨有關係,鳳梨釋迦用來做料理比傳統釋迦來的適合,因為果肉比較細,釋迦最早是在屏東栽種,後來台東適應良好經過改良變成鳳梨釋迦,採集約經營利用修剪、矮化樹型等技術,使產期增為一年兩收,果型大、口感略Q、清香甜蜜,最高甜度達18度,是台東新興的經濟果樹,接著把鳳梨釋迦的料理呈現給觀眾,分享著鳳梨釋迦與料理人的故事。 節目除了介紹果肉綿密的鳳梨釋迦,接著介紹以純海水養殖的白蝦,養殖蝦子需要水色來保護蝦子,否則很容易嚇到,白蝦原產於南美洲海域,屬廣鹽性蝦類因此淡水也能養殖,且生長快速而海水養殖生長較慢,但蝦肉質緊實,利用零下60度的快速結凍,以防冷凍時間過久導致脫水,影響了口感和鮮度,接著講解白蝦的料理過程與步驟,與觀眾分享著養蝦的經歷。 傅大姊用智慧為塑造美麗家園而努力更為地方帶來活力與朝氣,而農民不斷求新求變讓釋迦有更多的行銷通路,並成功運輸至國外成為台東的驕傲,結合觀光讓地方有多元的商機,另外,以海水養殖的白蝦,是台東海岸的海洋好味道。
這集節目介紹台灣東海岸的台東,傳承著古老的鏢魚法,鏢手利用魚鏢與旗魚搏鬥,達人介紹如何判斷旗魚好壞和台灣數種旗魚,了解拍賣標價的過程,還有專業人士處理過程,然後接著講解做魚丸的過程,在學習做旗魚料理的過程,分享著彭老師跟料理人的故事。 節目除了介紹海中王者—旗魚,還要介紹東台灣的洛神花,又稱玫瑰茄或洛神葵,生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成長期約四個月,每年11月到次年1月是台東洛神花的盛產季節,因為色澤鮮紅艷麗常被作為天然色素,採收後可以烘乾或醃漬,製成蜜餞泡茶飲用,節目也將用洛神花做的料理介紹給觀眾,清楚講解步驟,並分享著料理人的故事。 回想那身型巨大的旗魚,做成生魚片吃可以讓人感覺到大海的野性,還有那如同紅寶石般的洛神花,顏色鮮紅亮麗,就好像台灣後山有力的生命力一樣。
這集節目介紹台灣矽谷之稱的新竹,利用德國進口的設備還有發芽處理過的麥子製作啤酒,每種麥子各家的比例都不同,江大哥利用大麥發芽產生的酵素而不加澱粉,利用加熱翻攪慢慢逼出糖分,加熱完之後加入啤酒花原名蛇麻花,來保持啤酒的新鮮,接下來就是把做好的麥汁拿去發酵,發酵完還要等二十日,讓艱澀熟化化成醇美另外也講解如何分辨啤酒的好壞,節目也將啤酒料理的烹煮過程講解給觀眾亦分享著廚師的故事。 節目除了介紹德國啤酒,接著介紹歐式點心結合擂茶的馬卡龍,講解著義式與法式的差別還有製作馬卡龍的成分比例跟過程,還有店家自己改良過的布郎尼,清楚講解製作過程,分享著店家研究改良的一路辛苦歷程。 利用德國的設備與原料,做出屬於台灣自己的德國啤酒,在師傅的巧思下變為吮指之味,還有因為喜愛吃點心的關係,研究開發出翻轉時代的點心,利用傳統擂茶做出不一樣的點心。
這集節目介紹台中,擁有多樣飲食文化和人文特色,今天介紹的五葉松即是特產之一,說明五葉松的名字原因還有對人體的幫助,以前人稱它為神仙之飲,五葉松有益身體調理,由於終年常青五葉一束,代表五氣朝元,松樹除了盆栽造景之外更可以造林水土保持,五葉松的生長環境在海拔一千五到兩千最好,目前多以人工引種栽培,接著講解五葉松的處理方法與料理過程,然後分享著料理人的故事。 除了介紹又高又壯的五葉松,還要介紹透過視覺、味覺盤飾呈現彷彿藝術創作的法式料理,節目講解利用不同木瓜品種,做出不一樣的料理,料理用的木瓜是綠皮脆脆的,當水果吃的是紅肉的,然後用本地的水果做出法式料理,因為各地取材的關係使得各地口味不一,醬汁更是別出心裁,因此法國菜被喻為最能表現廚師內涵與功力的料理,亦分享著廖大哥認真過生活的故事。 張大哥把傳統食材結合五葉松創意料理,創意十足兼具美味及養生的新觀念,成為當地獨一無二的特色饗宴,另外,廖大哥對於食材的講究,烹調方式與別出心裁的醬料調配,成就了獨一無二的法式饗宴。
這集節目介紹嘉義,肥沃的嘉南平原有著豐富的產業,這次講解酪梨的不同品種與如何判斷成熟與否,採收後還要放置一段時間進行後熟,但因為品種不一樣成熟的特徵略有差別,接著講解酪梨的料理還有烹煮過程,也分享了料理人的背景故事。 除了介紹來自異國的酪梨,節目也介紹中埔金黃色的栗子,這次介紹是最好吃的品種毛栗(板栗),因為果肉為黃色被成為黃金板栗,也是全球緯度最低、產期最早堪稱最耐熱的栗子,是令人驕傲的在地產業,接著講解如何處裡採收下來的栗子還有料理過程步驟,也分享著代代相傳的經驗與故事。 對許多農家來說,種植酪梨不只豐厚了收入,這個來自異國的產物開闊了在地農民對農業的想像視野,於是收入不再受限於產季,農民掌握了自主權不再是任人擺布的弱勢,還有經過代代相傳加上改良的技術,讓黃金板栗發揚光大,突破以往產量的瓶頸,讓人看見農業的無限潛力。
這集節目介紹新竹的黃金水鄉—北埔鄉南埔村,找到製作古早味紅粄的劉大哥,用著最傳統的石磨,一圈一圈磨出純白的米漿,為了讓粄更Q彈,糯米跟蓬萊米的比例是6;1,磨出來的米漿經過擠壓乾了之後變成生粄團,然後把少許完整的生粄團塊,用熱水煮成熟粄團,接著說明紅粄的表皮是利用火龍果果肉裡豐富的花青素來染色,然後將生粄團、熟粄團、火龍果汁混合,講解著做紅粄的過程還有比例都是很重要的環節,然而不同的料理方法讓紅粄吃起來有不一樣的口感,也分享著劉大哥跟劉大姊的背景故事。 除了介紹過節必定有的傳統紅粄,接著介紹仙楂的新奇料理,利用水梨的根嫁接健壯又耐病的仙楂,讓仙楂擔任水梨的根,利用仙楂花跟水梨花進行異花授粉,增進水梨結果率,接著節目介紹仙楂乾跟以仙楂為主的料理,也分享著料理人的背景故事。 兄弟姊妹的分工合作,用火龍果把紅粄染色,古早味裡面又帶著創意,勇敢追求變化,讓祖先傳下來的味道走出新方向,另外,原本只是授粉用的酸澀仙楂,在料理鰲人的手中變成美味養生的美食,把對故鄉的愛戀變化出創新的美味,傳達土地的美好。
這集節目介紹台灣人口最多的新北市,在板橋有間十幾年的蛋糕店,節目講解做蘋果派不只是食材要新鮮與品種要適合,精準控管成本也是一項學問,接著把做甜派的食材比例與步驟講解清楚,然後也將要做鹹派的內餡講解如何製作,隨著派皮的不同,吃起來口感也不相同,並說明鹹派的名字「客喜派」的由來,還有劉大哥夫婦的背景故事。 除了介紹改良過的客家元素鹹派「客喜派」,還要介紹擁有高人氣的脆皮烤鴨,節目首先介紹中藥如何採買與分辨,用了13種藥材是烤鴨好吃的關鍵,將中藥翻炒逼出香氣,也使藥材變成溫補,來綜合鴨肉的冷,以「掛爐」烤四十分鐘之後即可抓出,然後利用殺鴨的鴨油做出包鴨肉的餅皮,節目亦把料理夫婦的背景故事分享給觀眾。 劉大哥將貴族糕點化身為平民的點心,讓藏身於巷弄的店面絡繹不絕,每一種蛋糕都能讓人感覺到幸福快樂的好滋味,用心誠懇的熱情,讓劉大哥夫婦揮灑出一片天,另外,從鴨肉的品質到餅皮的製作每一環都是學問,他們的堅持與用心,成就出令人食指大動的烤鴨饗宴。
這集節目介紹台灣東南方的自然天堂–台東,因為地處偏遠,開發較晚所以保留了不少純天然的資源。 黃藤是種滿身都刺能攀附其他植物的植物,它的莖可長達70公尺,雖然佈滿尖刺卻用處多多,還是不可多得的美味食材,節目介紹了處理方法,亦將料理過程表現出來,分享料理夫婦的故事。台東保留有許多天然傳統的東西,但由於年輕人口漸漸流失,還有販售不佳的農產,宋大哥夫婦希望可以幫部落重新出發,打造永續的產業及文化傳承。 除了介紹滿身是刺的黃藤之外,也找到天然酵素豆腐還有它的獨特風味料理,來到鳳梨田,專家向我們說明種鳳梨用尊重植物生命的方式,與大地共生共存的精神,接著鰲人講解如何用台灣土鳳梨製作鳳梨酵素,酵素不只作為養生的飲品,在多方嘗試下還成為農場製作健康豆腐的獨門秘方,從挑選好的豆子磨成豆漿,到用木材大灶熬煮,製作的每一步都不馬虎,不只過程清楚也是對自然環境的敬意,豆腐製作完成之後,把酵素豆腐的料理步驟也清楚呈現給觀眾。林大姐倚靠大自然,運用生活的智慧讓農產有更好的發展。
這集節介紹有台灣後山之稱的花蓮,花蓮壽豐鄉海岸山脈內側的193縣道,由於兩側種植出的稻米格外香甜,故這裡也叫做米棧,即米的驛站。 為了保持野生種紫米的純度,特別選擇育苗專區由專人負責培育種子,而栽植區須經過嚴格的檢測,也自行研發天然的肥料,種植出含豐富花青素和礦物質的優質紫米,接著把紫米美食的料理步驟講解清楚,分享料理夫婦的故事。 除了介紹野生種紫米之外,也介紹了鳳林飄香的古早味香腸,做古早味香腸所使用的豬肉是後腿肉,專家說明肥與瘦要分開-絞,香腸才不會-軟軟的,講解著製作香腸的過程,亦把古早味香腸可以做的料理一一呈現。香腸其實是一種食物的生產和肉的保存技術,隨著傳香來到第二代,秉持著相同的理念,傳統製作丶用料扎實丶口耳相傳,成為老字號的在地美食。
這集節目來到台南,炎炎夏日正是新化有名的麻竹筍產季,因為天氣跟泥土的關係所以適合種植麻竹筍,採收下來利用低溫來確保它的新鮮,筍農重量不做假盤商全數收購,讓筍農沒有採收壓力,這樣互信的合作默契是農村美好的人情味,講解麻竹筍如何判斷好吃與否,還有不同部位適合的料理方法也不一樣,亦將料理步驟清楚呈現,分享著料理人的故事。 除了介紹新化三寶之一的麻竹筍之外,節目也介紹了用人工一粒一粒採收的破布子,破布子現採直接吃口感甜甜的,摸起來黏黏的,因為葉子上有許多蟲洞,所以有著破布之名,講解著採收方式與耗費工時的處理方法之後,節目亦將以破布子為料理的烹飪方法一一講解,也分享著料理人的背景故事。 日久他鄉是故鄉,客家媳婦在他鄉落地生根,真真切切融入當地生活,還有筍農的堅持,撐起了一個家,還有破布子是美食的輔助也是老一輩的古早回憶,更是一種傳承。
這集節目介紹源自於日本的鐵板燒,首先講解搭配鐵板燒的靈魂食物–水耕蔬菜,水耕蔬菜利用溫網室然後離地種植保持水的乾淨且沒有雜草,採自然陽光水耕技術,不施農藥和除草劑也沒有觸碰到雨水,接著節目把法式鐵板燒的製作過程清楚呈現給觀眾。 除了介紹以水耕植物為主的鐵板燒之外,節目也介紹了客家的懷石料理,料理鰲人為了要精緻擺盤又可以吃得安心,所有擺盤材料和食材都自己種植,堅持無農藥噴灑,植物園以自然原始生態為元素,也介紹利用最傳統的酸桔葉來做料理。 新竹的美,在於科技與文化的自然融合,也讓整個城市的活力旗幟鮮明,如同黃大哥的鐵板料理,堅持法式風格,還有美容姐以客家意念為主軸,融入懷石意境的精隨,而他用心作器的堅持讓器皿盛載簡單自然的元素。
這集節目介紹位於宜蘭東南境的南澳,是宜蘭縣裡最大的鄉鎮,南澳也是泰雅族人的原生地,首先節目介紹朝陽漁港,這裡有三分之一都是客家人,講解魚種「紅喉」的特性,朝陽漁港也是抓此種魚的大本營,還有虎鰻和龍蝦等等的各式各樣海產,接著把以紅喉做為料理的美食步驟清楚的講解給觀眾,分享著南澳鄉親的生活歷程。 除了介紹朝陽漁港的漁獲紅喉還有其料理,接著節目拜訪傍著山林的泰雅媽媽,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客家媳婦,因為有著泰雅族的血統,所以料理自然融合兩邊的火候,把這些料理的過程還有加上原住民的配料,講解給觀眾知道,也分享料理人的故事。 朝陽漁港沒有取之不盡的漁業資源,與自然共生時,必須有成熟的認知,也或許是少了觀光客的侵擾,各種漁獲資源生息反而比較貼近永續供需的自製觀念,還有,李大哥和徐媽媽兩個人真心守護的故事,讓泰雅客家菜多了更多溫暖人心的熱度。
這集節目介紹屏東萬巒古稱蠻蠻,以豬腳名聞遐邇,不過這集節目介紹是以大風草做料理的台灣第一人,大風草學名艾納香,喜歡生長在氣候溫暖,乾爽且酸性的土壤中,講解大風草每個部位的老嫩程度不同,可以做成不同的食品,節目亦將有大風草入菜的料理呈現給觀眾,分享著料理人的背景故事。 除了介紹客庄傳統的大風草,接著節目介紹著要分布於歐亞大陸西部和非洲的鵪鹑,鵪鹑一個月平均可以生下二十五顆蛋,藉由人工把蛋排在蛋盤上,然後由孵化機孵化,每一批餵養長大之後要出貨之前都必須作檢驗,接著節目將以鵪鹑為料理的美食清楚呈現給觀眾,並分享著飼養人的辛苦歷程。 屏東萬巒的大風草,阿英婆盡力保存努力發揚,這個屬於客庄的特色,讓這個天然又芬芳的傳統草藥,不再是產婦的專屬用品更賦予它新生命,轉化成意想不到得經濟價值,孕育出另一波綠色奇蹟,還有,主要分布於國外的鵪鹑,在此地育種養殖,結合觀光產業致力於推廣這片土地的美好,這都是居民的用心與堅持。
這集節目採訪地點為屏東,位於台灣最南端,地處熱帶,四季如春,作物最多年可三熱,有著台灣南洋之美稱,更是國內知名的觀光聖地。屏東的綠皮葡萄柚,又名黃金蜜柚,也有人叫做台灣蜜柚,果實成短球型或卵球型,有著青綠色像檸檬的皮,有著像柳丁一般的清新甜蜜口感,節目介紹如何判斷成熟與否,因為氣候問題,它在十月開花,十一、二月開始結果,然而種植蜜柚的風險就是不可以讓樹得到黃龍病,黃龍病像是植物的癌症,也是古人說的立枯病。新品種的蜜柚,有著比一般葡萄柚跟柚子多的抗菌跟抗病能力,還可以預防感冒,屏東地處熱帶,四季如春,豐碩的產物,興盛的養殖,還有濃厚的在地人情味,果農辛苦地為最甜美的果實而堅持。 除了介紹香甜可口的蜜柚,接著介紹含有豐富營養和膠質的鱸鰻大餐,首先節目先餵食小鱸鰻,講解魚飼料如何製成,並說明天災是影響鱸鰻養殖的一大要點,而鱸鰻因容易脫逃的習性,一般認為硬池會比較合適,也就是垂直的水泥磚造池壁。節目亦將以鱸鰻為主的大餐清楚呈現給觀眾,養殖業者運用經驗與智慧,淬鍊出別人無法取代的生命厚度。
這集節目來到苗栗的第一大鎮-頭份尖山,也是鄉鎮與城市兩極化的鄉鎮。首先介紹米粉,製作米粉的粄母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節省製作成本因而用玉米澱粉做成的,還有一種是古早味純米做成的,從粄母到製作出米粉的工程相當繁複,而成品其實也細分為兩種,用水煮的叫做水粉,而直接拿去蒸的叫做炊粉,但大多還是都會統稱為米粉,張大哥花了一甲子的歲月製作米粉,成就尖山米粉的香氣,為的就是延續傳統的古早味,三代相傳的技術,從人工到現代結合機器,成了尖山的在地文化。 除了介紹在地文化代表的尖山米粉,也介紹漸漸沒落的手工茶葉,不同季節採下的茶葉就做成不同的茶類,然後尖山的手工茶葉堅持不噴灑除草劑,利用天然的草生栽培。來到製茶工廠,從萎凋、合併到烘乾全部都是手工製作。純手工的茶葉,是尖山最香的味道,這些人堅持手工製作,為的就是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這集節目介紹北台灣的交通要衝,公、鐵路皆方便的楊梅,這裡的居民多為客家族群,這集要介紹的就是客家師傅利用巧思把高級牛排變成老饕最愛的滋味,首先先講的牛排的配角「明蝦」如何挑選,採用的是來自澎湖的野生明蝦又名斑節蝦,然後講解著各種從國外進口的牛肉怎麼分辨,還有做出高檔牛排的料理步驟,還有明蝦怎麼處理擺盤也清楚的呈現,亦把料理人的故事分享給觀眾。 除了介紹老饕心目中最愛的牛排,接著介紹屬於南國風情且口感酸辣開胃的泰式料理,首先採買泰國料理會用到的香料,然後節目將這香料做成的料理呈現給觀眾,也將步驟和香料的比例講解清楚,另外也分享了料理人的故事。 介紹著楊梅,發現這裡年輕一輩的客家族群,有著新世代的理想與熱血且一步一腳印,築夢踏實來豐碩他們的人生,只要努力堅持,必定可以在自己的天空裡,揮灑出一道亮眼的光芒。
大溪鎮,曾是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90年代,河運全運時期茶葉、樟腦油...等在此成為轉運大宗,大溪鎮因此萬商雲集,如今街上還充滿巴洛克式建築的風采。在地劉桂玉大姊用思鄉作食材,二十多年的歲月累積,創作有別於傳統口味的私房料理,其中拿手的芋香豬腳,大姊的料理哲學就是沒有不可能的搭配,在不同食材搭配時找到平衡點。大溪百年老街因在地人意識到文化與古蹟保存的重要性,在民國85年時進行舊有牌樓整建及規劃。這邊也因為觀光帶動豆干產業,因為豆干的大量需求部分流程透過機器代勞,但師傅製作的手感,不曾因此而生疏。林瑞珠大姊以外燴起家的料理資歷,近年講求養生的輕食概念,以健康為訴求的蔬食料理,結合大溪豆干,讓料理不但多了美味,營養更是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