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到氣候適合種植菸葉的屏東美濃,並且在客家文物館了解菸葉的歷史背景和菸草文化。早期菸葉的工作,採收的時間大家很忙,要配合耕種、採菸葉的時間,人工之間時間的配合使用「交工」的方式,產生生活、飲食的改變,『要快、要更方便食用』,就是所謂的菸葉飯,所以事實上菸葉飯裡並沒有真的使用菸葉,而是有什麼菜便使用什麼菜煮食,譬如九層塔、高麗菜乾、地瓜葉、醃蘿蔔等,且一定要有肉、蛋、菜,是一道充滿客家精神和情感的料理。節目也介紹了菸葉的製作,採收後人工燒烤出黃金色,而菸草地種植也非常困難辛苦。 接下來跟著宋大哥製作手工豆皮,凌晨三點便開始上工,首先燒材滾熱水,而黃豆要事先篩選、浸泡六七個小時磨成豆汁煮沸成豆漿。豆漿倒滿機台上用七八十度煮沸,刮掉上層泡沫,三到五分鐘就可成型拆膜製成豆皮,最後再將曬三四天後的豆皮從竹竿取下便完成。老闆堅持不添加防腐劑以及其他讓豆皮更美觀的化學添加物,以天然及健康的理念來製作。 跟著古滿娣大嫂製作豆皮料理。先使用裁切未曬過的新鮮豆皮包蔥花絞肉餡料下去油炸製成豆皮春捲。另外切成小塊的芹菜、紅蘿蔔攪拌冰鎮後製成涼拌料理。再來用豆皮代替豆腐干製成客家小炒,先用薑和蒜頭爆香,放入瘦豬肉炒熟、魷魚和豆皮搭配絲瓜、文蛤烹煮後即完成。也了解了老闆夫婦傳承家業的艱辛過程。
大溪老街遍布許多街屋古厝,處處可見百年的歷史縮影,木造建築更是大溪的珍貴資產,尤其是武德殿。流傳百年的庶民小吃「水粄」,老板娘曹家菱每天現做現賣,米漿得邊煮邊調整濃度再倒進碗裏蒸熟,辛苦完成的水粄配上香菇、紅蔥頭、蝦米、豆干、菜脯等炒好的配料,讓人胃口大開一次能吃上好幾碗。料理達人簡林茶梅與他先生簡國鋒一起在山上的農地栽種各種農作物,這個充滿生命力的開心農場,是兩人捨棄農藥改採自然農法花了一、二十年才恢復的。採用農場現採番薯做的月光餅,皮薄料多樸實味美,過去是大溪的窮人月餅,如今成了幸福一家人的飯後點心。李後生因為對料理的喜愛,將家裡的豆皮事業,進一步創作成餐桌美味,不論是豆皮還是豆包、素雞都能在他的手上結合各種中西方的食材,成為擁有客家元素的健康創意料理。因為背後有家人的支持,這滿桌佳餚讓人品嘗到的,不只是食材的美味,還有一味來自心的味道。
新竹北埔是清代客家移民開墾的基地,獨特的古蹟聚落因老街懷舊風潮興起成為觀光勝地。跟著導覽員劉瑞琴,來到以前開墾的辦公中心金廣福公館,了解閩客是如何合作開墾團結對外,在地方信仰中心慈天宮感受前人透過拜廟讓心靈有寄托,逛老街走過時光的腳步探訪前人的足跡。南埔社區有著早期北埔恬靜的農莊氣息,廟前廣場一起歡樂共餐的當地居民,就像同在一個幸福的大家庭。料理專家徐雪桃用栗子地瓜混合太白粉、地瓜粉揉成麵團,包入肉餡做成黃金番薯餃,煮好後外觀小巧晶亮入口Q彈,社區媽媽們也對外販售當地的農特產,並將所得做為社區共餐的基金。釀造專家張峻榞用自己培養的麴菌釀醋,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發酵,釀造的醋充滿酒香味道甘醇。他希望透過更多樣化的商品與文化體驗,保存歷史的味道。走入老街尋找製作鹹手捲的料理專家黃羅桂妹,看她用蔥、蒜、紅蔥頭加上絞肉,一起炒成肉燥後,加入蒜葉、紅蘿蔔倒入米漿,再蒸煮成粄捲成美味的鹹手捲,期待新一代傳承古早味道。醃漬豬肉的達人黃輝國,用紅糟和自家製作的香料醃漬新鮮的溫體豬肉,實在的用料與用心,經過一週後烘烤成香飄四溢的鹹豬肉。鹹豬肉料理鰲人巫宇洋,現炒的鹹豬肉炒米篩目,與用浸泡一夜的糯米蒸好加上爆香的鹹豬肉,二次蒸煮而成的鹹豬肉油飯,在食材上要求在過程中用心,踏實做起承接母親留下的好味道。北埔這個匯集了在地美味的寶庫,在觀光的浪潮下,眾人仍秉持料理的初心,讓在地的人文價值持續的流傳下去。
這集節目介紹秋天的新竹,首先介紹秋天的柿餅,先講解如何分辨柿子成熟與否然後說明這次介紹的是台灣原生種石柿,雖然石柿皮難削但口感較Q彈也較甜,柿子樹濕度夠比較不會死掉,利用雜草來水土保持不灑農藥不用化學肥料,接著說明利用風乾柿子變成柿餅的過程還有用柿餅做成料理的方法,與觀眾分享鰲人故事。 除了介紹秋天出名的柿餅與柿餅料理,節目接著介紹不同螃蟹的不同料理,首先講解花蟹、處女蟳,還有沙公、公母的不同,還有判別這些螃蟹好與壞的方法,融入客家元素做一道酒燴蟹,還有其他蟹的料理,並講解過程給觀眾一亦分享著料理鰲人的歷程故事 對食物懷抱著熱忱,造就鰲人對料理的自由開放及交流分享,對食物有熱忱的師傅們一起激發創意,交換做菜的心得與經驗,走出廚房拓展新視野吸收更多新知,也與人分享自己的創作,在各式各樣的互動下,或許可以激盪出更多新菜色的火花,做菜不再侷限於廚房裡,而是發揮集體創作的新思維,新竹,看見客家人對於傳承的熱情與堅持,擁有強大的信念與毅力才能挺過挫折與艱辛。
這集節目介紹有大地之母的美稱—南投,節目首先介紹窮人補品山藥,達人說明品種不同,種植方式也不同。這次介紹採用水管與泥土種植的山藥,它需要大量的水來灌溉,但必須隨氣候來做濕度的調整,而黑布除了可以避免陽光直曬還有防止水分流失,山藥屬高糖高蛋白質且低脂的五穀根莖類主食,其黏液多醣體成分被視為天然賀爾蒙來源,可調節內分泌是抗老保養品首選,接著講解山藥料理的做法也分享鰲人的故事。 除了介紹天然保養品山藥,接著節目介紹有芋頭味的冬瓜,芋頭冬瓜採自然生長、有機無毒方式栽種,比起一般的冬瓜比較不怕陽光照射也不怕水,生命力比較強,不用特別照顧,無論什麼品種的冬瓜,除了用輕敲的方式辨別成熟與否之外,還可以看看冬瓜表面若紋路變深、細絨毛變短也是代表成熟的徵象,接著講解冬瓜料理的烹煮方式也分享著張媽媽的人生。 從種植到料理每一關都是大大小小的細節,嚴格把關才能成功培育出優質成品,一個人吃飯是城市生活常態,全家人共享暖食佳餚,無論是否豐富,都是最美好的人生風景,另外,秉持友善栽植的張媽媽,讓各式蔬果在農地裡欣欣向榮自在茁壯,對食材的敬虔,一如她對料理的堅持與信念。
大溪鎮,曾是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90年代,河運全運時期茶葉、樟腦油...等在此成為轉運大宗,大溪鎮因此萬商雲集,如今街上還充滿巴洛克式建築的風采。在地劉桂玉大姊用思鄉作食材,二十多年的歲月累積,創作有別於傳統口味的私房料理,其中拿手的芋香豬腳,大姊的料理哲學就是沒有不可能的搭配,在不同食材搭配時找到平衡點。大溪百年老街因在地人意識到文化與古蹟保存的重要性,在民國85年時進行舊有牌樓整建及規劃。這邊也因為觀光帶動豆干產業,因為豆干的大量需求部分流程透過機器代勞,但師傅製作的手感,不曾因此而生疏。林瑞珠大姊以外燴起家的料理資歷,近年講求養生的輕食概念,以健康為訴求的蔬食料理,結合大溪豆干,讓料理不但多了美味,營養更是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