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弗洛茲瓦夫,波蘭前三大教育重鎮,鄰近德國邊境,過去屬於德國第六大的文化商業城,二戰後割讓給波蘭,使各種種族互相交會,形成多元文化的風格,或許也因為這樣,大家會互相尊重、互不侵犯。過往的歷史苦難,讓波蘭人有保守悲觀的民族性格。以前共產時期時,課稅是以窗戶的多寡來課的,並且有人做壞事時,整棟人會受到連坐法,所以現在有時仍可以看到有奶奶坐或趴在窗戶邊。另外早年居民以文化藝術為手段,加速民主化的進程串連,克拉克夫有龍、華沙有小美人魚,然而弗洛茲瓦夫有小矮人,小矮人是紀念橙色革命,為了反抗共產主義,諷刺在共產主義下,並沒有想像中的優渥。在波蘭,努力工作,能賺到更多錢;不工作,就沒有錢。如果你想要什麼東西,就努力工作去獲得,這樣你就能找到解決的方法;如果你不想要,你就只會找到藉口。所以與其抱怨不如改變。在波蘭,喝啤酒是最主要的社交方式,如果週末能跟家人一起把酒言歡則是生活中最棒的享受。在波蘭的每座城市至少都有一家相似的牛奶吧,牛奶吧是波蘭平價的傳統食物快餐店,共產時期,是政府補貼工人的國營食堂,也是現今政府補貼餐館幫助窮苦人民的食堂。受訪的鄉親秉持著客家人「再苦也不能苦教育的傳統」的精神,帶著全家到波蘭定居,而孩子說他在波蘭受教育最大的收穫是「對自己負責任」。
荷蘭人一年就可以吃掉八公斤的起司,這是台灣人做也做不到的事情,但對於他們這算是小問題。而沒有了起司的人生,就像沒有了色彩的生活,而少了起司的餐點,用餐形同充飢裹腹;荷蘭的起司種類非常眾多,大如豪達(Gouda)、小至私家出品,可以說是各擅勝場。從飲食開始到貿易文化、傳統市集,都讓各國旅客為阿克馬起司瘋狂,所以每年四月到九月,周五早上的交易日,阿克馬小鎮就會成為起司愛好者聚集的地方,因為起司種類太多,各個吃法都不一樣,所以最簡單的吃法就是直接吃。而比利時的巧克力聽說迷倒眾人,它可以讓人求婚成功、告白成功,布魯塞爾有一個叫做購物拱廊的地方-聖赫伯特購物拱廊,它的特色在於它的屋頂,這個屋頂把兩棟建築物搭起來,而上面有棚子,下雨時就不會淋到雨,但這裡的東西都不便宜,因為所得高,所以消費也高。
鹿特丹,一隻從二次大戰戰火中浴血而出的鳳凰,由於地處萊茵河最大支流,新舊瑪斯河上的三角洲,自古便成為北海地區吞吐量最大的貿易港,二戰時,整個城市大半被戰火摧毀,鹿特丹人用合理主義建構出全新的都市概念,因此不管是天鵝橋畔的鹿特丹港,或是被方塊遮蔽的天空,鹿特丹的城市美學新舊相陳、今古皆宜。 旅居海岸多年Teresa的生活習慣依然不改台灣人好客的性格,她說荷蘭人不太款待親友,要拜訪親友,在這裡沒有事先通知,可能會吃閉門羹,串門子在荷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起司和薯條是荷蘭人最喜愛的零嘴有機會到荷蘭絕對不能錯過。 到了鹿特丹的西門町,-林班街,Lysia說荷蘭人對吃不強求,穿也不在意,除此之外荷蘭年輕人非常自由,18歲就可以喝酒、有性生活、結婚甚至還可以使用軟性毒品。用Body language暢遊以建築之都聞名於世的荷蘭第二大城市-鹿特丹,探訪世界文化遺產-贊士堡風車村,看看荷蘭人如何善用風力。如何在惡劣的環境裡,用樂觀的心情,創造出高度文明!
布拉格的小城區,是巴洛克式建築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而藍儂牆,原先是為紀念約翰藍儂,但後來卻變成青年們寫下抗議共產政府的標語的地方,及他們表達對自由的渴望、反戰和和平的象徵。十五、十六世紀民族英雄-約翰傑士卡掀起對教會的反革運動,因為教會對回饋的要求愈來愈不合理,所以人們努力試圖脫離教會,當時的人們了解到,教會不只和神有關,也和錢有關,以至於現在捷克人多為無神論者,縱使他們相信有神存在,但不想和教會有任何關係,而現存的教堂變成觀光和音樂會的展演空間,早已不是信仰中心。對捷克的公司來說,對於績效,他們更重視團隊和諧與互動。在庫倫洛夫,以肉食、奶類製品、起司或優格為主。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優先順序,順從自己的心,去哪裡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只要有愛、有彼此和相信與支持,不管到哪裡都是你的家。
波希米亞古國捷克,是世界上喝最多啤酒的國家、人民熱愛大自然,且戶外活動對人民來說是社交中心。支持音樂教育,是早年波希米亞的傳統,所以音樂教育十分普及,也因此音樂在捷克人生命中很重要,且大部分捷克父母會覺得自己小孩子都有音樂的天賦。捷克人對自己國家特別自豪:自己的國家、啤酒和幽默。他們的主食是麵包和像披薩的蛋糕。布拉格的舊城廣場,在11世紀是中歐貿易最重要的集市之一。布拉格的天文鐘,在建造當時的年代屬於非常厲害的設計,因為鐘裡面除了顯示時間,更顯示天上的星座。週末時有農夫市集,而捷克人大部分是以冷食為主。大提琴家馬友友說過:演奏音樂不是和他人做比較,而是要引發出你內在的東西。在捷克的留學生,他們透過旅外的文化衝擊,不斷檢視自己對未來的想望;做自己熱愛的事,勝過做其他無法享受其中的事;並且不管走在哪條路上,在最困頓時,回到學習的原點,找回初衷,才有機會開創更多可能。
波蘭-弗洛茲瓦夫,波蘭前三大教育重鎮,鄰近德國邊境,過去屬於德國第六大的文化商業城,二戰後割讓給波蘭,使各種種族互相交會,形成多元文化的風格,或許也因為這樣,大家會互相尊重、互不侵犯。過往的歷史苦難,讓波蘭人有保守悲觀的民族性格。以前共產時期時,課稅是以窗戶的多寡來課的,並且有人做壞事時,整棟人會受到連坐法,所以現在有時仍可以看到有奶奶坐或趴在窗戶邊。另外早年居民以文化藝術為手段,加速民主化的進程串連,克拉克夫有龍、華沙有小美人魚,然而弗洛茲瓦夫有小矮人,小矮人是紀念橙色革命,為了反抗共產主義,諷刺在共產主義下,並沒有想像中的優渥。在波蘭,努力工作,能賺到更多錢;不工作,就沒有錢。如果你想要什麼東西,就努力工作去獲得,這樣你就能找到解決的方法;如果你不想要,你就只會找到藉口。所以與其抱怨不如改變。在波蘭,喝啤酒是最主要的社交方式,如果週末能跟家人一起把酒言歡則是生活中最棒的享受。在波蘭的每座城市至少都有一家相似的牛奶吧,牛奶吧是波蘭平價的傳統食物快餐店,共產時期,是政府補貼工人的國營食堂,也是現今政府補貼餐館幫助窮苦人民的食堂。受訪的鄉親秉持著客家人「再苦也不能苦教育的傳統」的精神,帶著全家到波蘭定居,而孩子說他在波蘭受教育最大的收穫是「對自己負責任」。
波蘭克拉克夫的聖瑪麗亞大教堂旁邊的建築,混和烽火台、公共安全與報時的功能,不管是火災或是敵人入侵,都會有一個號角手負責吹號角告訴大家。二戰後,波蘭為了強化普及國民教育,學校多半為公立或免費。而在波蘭的克拉克夫有歷史悠久的亞捷隆大學,古今人才輩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絲卡、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和天文學家哥白尼都是校友之一。在這也可以找到全波蘭僅存的私人圖書館書店,店主希望每個人都有閱讀波蘭古籍的機會,所以開始了借閱圖書的方式經營書店。波蘭的奧斯威辛有二戰保存下來的勞動集中營,集中營最初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圖殺猶太人,而是「勞動帶來自由」,被抓的人在這裡勞動,幫納粹政府賺錢。對波蘭人來說,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可被忘記,所以希望大家能更敏銳的思考我們周遭發生了什麼事,了解人們仍在苦難中,並在自我獨立的過程中,學會擁抱孤單。波蘭有一個地底鹽礦城維利奇卡,裡面除了可以體驗在地底下的壓力、了解當時挖礦的配備器具與情形,裡面更有用鹽礦建造而成的聖金加地下教堂。遠嫁波蘭的小馬,因為怕讓家人擔心,所以常報喜不報憂。她說,在波蘭的廚房,容不下第二個女人,不管輩份,只要這是誰的廚房,對女主人來說,其他人都是客人,就算是自己的親戚。波蘭人較男主外女主內,不過現在比較不一定了。
波蘭有三位著名的人物──首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居里夫人、音樂家蕭邦,和天文學家哥白尼。波蘭的華沙,在二戰時遭希特勒燒毀大部分建築,雖在共產時期重建,但這是透過努力抗爭才讓原始風貌留下,不過也因為這個歷史背景,讓大部分人較冷漠,且各過各的生活,以避免生命或家庭受到威脅,如果想更了解華沙的歷史,可以到華沙起義博物館了解。這些種種,使波蘭人很愛國、很團結、很念舊、女權意識高漲、覺得自己有理就會站出來理論、個性保守有禮,若要真正融入他們,需要時間慢慢培養。而95%波蘭人信奉天主教,不過有愈來愈多為無神論者,但女性大部分仍為天主教徒→最重要的是上帝、尊嚴、祖國。波蘭的物價和台灣相近,有穩定的治安、純樸善良的人民,也很重視生活跟工作的平衡。交通工具的部份,車票是算分鐘的,二十分鐘為基本,再來是七十分鐘,如果買悠遊月票可以自己設計自己想要的背景。波蘭的教育較重視小孩的體能和親子關係,童年對人的一生很重要,就像是人的基礎。所以人生只有一次,不要錯失任何夢想,不要留下任何遺憾,珍惜當下,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德國巴格利亞邦公部門如何與民眾溝通,達成與水共生的目的,並推行再生能源,回過頭來看台灣在年年洪災慘重,一提到防洪、河川公地及洪犯平原爭議不斷,在世界各國都倡還地於河的同時,我們該如何解決這棘手問題,台灣太陽能的運用超過20年,但普及力卻很低,因為成本高及政策不吸引人,造成太陽能發電不穩定,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但面對全球能源耗竭,氣候暖化危機,若不重視再生能源推行,將難以面對能源危機。為了提升花東鐵路交通品質,全面電氣化後,花東沿線藍天綠地,豎起一根根電線桿,花東鐵道一望無際的美景將受到如何衝擊?與影響,我想大家再次造訪它時應該是準備想念藍天綠地的時候。
瑞典的設計出名,就算旅行選擇留宿的地方,也要來點不一樣的!瑞典人的新穎設計,打破傳統,讓創意無限延伸,讓什麼都有可能發生,什麼都不奇怪!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也有圓山飯店?更進行著台灣一年一度的國家慶祝大會,超過上百位的台灣鄉親都會出席參加,跟著大翰一起去拜訪,這個圓山飯店的真面目吧!什麼樣的傳統市場可以稱得上五星級?還可以品嚐到平民漁夫料理-瑞典魚湯?讓濃郁的鮮奶香氣融化蕃茄的酸甜,搭配各式海鮮與大塊鮮魚肉,真的料多又實在,營養又好吃,價格更是太迷人。悠揚北歐威尼斯,瑞典斯德哥爾摩,揭開維京符文石的祕密故事。再跟著客家新移民鄭任梅大姊,了解綠化節能的環保示範城,是如何有氧的過生活?更神奇的將垃圾變成黃金!「水上美人」真的也會讓人如痴如醉!
來到了世外桃源的海角樂園,沒有水泥建的森林,只有海景連天的半島,與悠閒寧靜的海濱帆船俱樂部,丹麥王國的雄偉史蹟,也曾經建立在此。生活融入藝術,藝術也可以很生活化,一位生活在丹麥已經40多年的客家阿妹,就是個最成功的生活藝術家。念舊惜情的淑嫺姊,一輩子最不能忘記,也不會忘記的,就是台灣故鄉的地址,永遠用台灣製造產品,且實實在在的以真性情經營事業,讓客戶成為永遠的老朋友。丹麥人喜歡花,愛花,也送花,但什麼是丹麥人特殊的禮儀禁忌?就是風靡全球,口味五花八門,型式千變萬化的麵包,當地人卻不叫丹麥麵包叫什麼?再重返浮光掠影的丹麥自由城,一起前進獨立自治區裡,體驗革命的氣味,次文化如何在大眾的社會制度下,保留原始、堅持自我?
德國巴格利亞邦公部門如何與民眾溝通,達成與水共生的目的,並推行再生能源,回過頭來看台灣在年年洪災慘重,一提到防洪、河川公地及洪犯平原爭議不斷,在世界各國都倡還地於河的同時,我們該如何解決這棘手問題,台灣太陽能的運用超過20年,但普及力卻很低,因為成本高及政策不吸引人,造成太陽能發電不穩定,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但面對全球能源耗竭,氣候暖化危機,若不重視再生能源推行,將難以面對能源危機。為了提升花東鐵路交通品質,全面電氣化後,花東沿線藍天綠地,豎起一根根電線桿,花東鐵道一望無際的美景將受到如何衝擊?與影響,我想大家再次造訪它時應該是準備想念藍天綠地的時候。
(一)跨洋尋夢--留尼旺的客家人(上) 留尼旺島位在非洲東南邊印度洋,是法國的海外省分,面積2512平方公里,比台北縣市加起來約略大一點,人口約有70萬,主要為非洲、法國血統的居民,留尼旺約有兩萬多華人,以廣東梅縣和順德人為主,客家人就占了一半以上。有人說,客家人是東方的猶太民族,隨著大環境的變遷,隨著洋流到世界各地,尋找一片安居樂業的淨土,一世紀過去,留尼旺的客家人,早已扎根於此,也過著頗為富裕的生活,但族群文化的外衣卻一層層的剝落,僅能在些許的圖騰烙印中,尋覓殘存的客家氣息。 (二)活的宗祠博物館 新竹縣新埔鎮保留多座宗祠、家廟,密集程度為台灣之冠,新竹縣文化局打算串聯六姓宗祠,打造「宗祠博物館」,但目前半數以上宗祠皆年久失修、損毀嚴重,硬體的整修是目前最為迫切的問題,但除硬體修復之外,文化局也希望把人找回來,恢復祭祀,培養經營管理及維護的團隊,並挖掘出各家族的歷史故事,恢復客家人對宗族的重視以及宗祠的文化價值。 (三)「地下錢莊」金色中港 農曆七月的中元普渡一直是相當重要的民間信仰儀式,祭典中大量使用的紙錢,更承載了人們對未知的敬畏與對未來的祈願。苗栗竹南中港地區曾是台灣金銀紙製造重鎮,小小的聚落極盛時有380多家工廠,被稱為全國最大「地下錢莊」。但是因為不敵他國廉價工資的競爭,加上環保意識抬頭,金色中港漸漸褪色,不過也有人因此而看到金銀紙代表的文化意涵,希望讓這特別的版畫,繼續訴說故事。老產業終究敵不過現實,漸漸外移轉型,純手工終究敵不過機器慢慢凋零消失,但這些從竹子變化出來,最後成為信仰依靠的金紙,不止訴說人們的心願,也訴說了一個地方甚至一個時代的文化故事。
(一)重返亞齊(1)希望的種子 2004年12月26日,聖誕夜剛過,大地震引發的南亞海嘯造成印尼亞齊省約17萬人喪生、50萬人無家可歸,當時在台灣的資助下,有30位華裔青年來台灣就讀大學,展開離家三千里的求學生涯,今年六月,這些學生畢業了,有些人帶著在台灣學得的生物技術、農業新知識回到印尼,貢獻所學;有些學生則是擔任台灣NGO團體的翻譯,回到故鄉亞齊,深入各角落做衛教宣導服務。略懂一點中文的他們怎麼在台灣完成大學學業,還名列前茅?這一路走來又有哪些成長歷程?而未來台灣、亞齊之間又是否有雙邊長期合作培育人才的可能呢? (二)不能沒有你 六年前,一位父親為了爭取女兒監護權,在台北車站前的天橋上,作勢要往下跳的畫面,許多人都印象深刻,當時透過各家新聞台的現場連線報導,讓跳天橋事件,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改編自這個社會事件的電影「不能沒有你」,刻畫在底層打拚的小人物,如何對抗現實制度的不公、及環境的艱難,仍然不放棄希望的故事。事件主角不是客家人,但由於導演戴立忍與本片主角陳文彬、配角林志儒,就是來自不同的背景與族群、十幾年的好朋友,三人總是各自用自己習慣的語言--華語、客語、河洛語交談,毫無阻礙,因此角色設定為兩個從六堆鄉下到高雄打拚的客家人,呈現台灣實際的族群以及語言表現。簡單,卻更能引發共鳴。戴立忍留下一些想像空間,希望讓觀眾帶著情緒、帶著一些省思離開戲院,藉著這對父女的故事,來突顯更大的社會議題。因為,這樣的故事不會結束。 (三)二林葡萄王 一座葡萄園,竟然可以產出60幾種的葡萄!彰化二林葡萄農譚華光,20多年前接受學術和農政單位的委託,試種許多釀酒葡萄品種。從原先的30多種,到現在已經有60幾種。雖然後來公賣局跟他終止契作,開放觀光和釀酒的收入,只是勉強維持開銷,但因為執著和興趣,譚華光樂於把葡萄園當實驗室,尋求更多美味的可能。 (四)水電工變咖啡農 講到台灣咖啡,一定會想到雲林古坑、台南東山,或是屏東、台東的咖啡。事實上在日治時期,台中東勢已經有種咖啡,只是後來因為橘子、高接梨這些農作物的經濟價值比較高,當地農民才紛紛轉作。東勢一個年輕人朱志成,因為自己喜歡喝咖啡,又希望讓東勢的產業可以更多元,所以他從水電工變成咖啡農,更集合當地咖啡農的力量,成立咖啡產銷班。
馬來西亞西部檳城州及霹靂州的許多移民客早期從事割橡膠和挖錫礦的苦力,胼手胝足開墾此地,進而使得華人聚居處成為重要的都市。經過513事件,政府推行新經濟政策,提高馬來人的地位,限制他族的經濟活動。不平等政策所累積的不滿,讓今年大選的反對黨成功取得五州的執政權和國會2/3議席。一群有機蔬菜迷因為熱衷有機飲食,不僅集資買地,從事有機耕作。有人甚至全職投入農場。他們也自營餐廳,使用自家食材,希望能夠改變別人的飲食習慣,也為環保盡力。花蓮吉安社區一位從事客語教學的老師自編教材,透過非制式教學方式舉辦夏令營,讓孩子在說、學、逗、唱中學習客語。客家文化協會則是舉辦歌謠、客家話、國樂等豐富課程,讓客家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