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阪素有日本水都之稱,一進到大阪,就會被街道上各式各樣招牌吸引,不只是立體,有些甚至還會動,在這我們請到住在大阪11年的詹子萱,帶我們認識她所知道的大阪,一開始當然要先填飽肚子,子萱帶我們享用了大阪有名的庶民美食-大阪燒,還帶我們到大阪的第一高樓-阿倍野,享受居高臨下的感覺,隔天到子萱的公司參觀,雖然只是5人的小公司,但實力可不輸大公司,日本和我們一樣人口嚴重老化,我們到了日本的一日服務站,去感受日本人對長輩的用心照顧,接著還去參觀有400年歷史的大阪城,還見了一群喜歡台灣的日本人,他們還成立了台灣友好會,並且定期聚會,增進感情,最後參觀了京都的稻荷神社,最後選了一個角落坐下和子萱聊著這日本這幾年的生活,結束了這次的行程。
林憲仁是目前在天津醫科大學讀書的學生,來這裡已經有八年多,並結交了很多在天津生活的外國朋友,我們還一起參加了他們的定期聚會,參加完聚會我們便到一家有名的餐廳吃道地的天津菜。他說要深入當地最快的方法就是逛市場,當初來這裡也不例外,在隔天我們一大早就到附近市場吃了當地道地的早餐,也買了一些菜等等要回去煮給來天津的林爸爸吃,回到家在等待憲仁煮的午餐時,和林爸爸聊他在這讀書後的成長,因剛好接近父親節,憲仁也趁這個機會和爸爸說我愛你,訪問也在這溫馨的氣氛中結束。結束訪問,我們到天津看相聲表演,天津也是將相聲文化保持最好的地方,我們還訪問了表演者,詢問如何說好相聲,聽完相聲我們到了台灣人在天津開的一家餐廳,裡面和一般餐廳不同的是,裡面幾乎都是聽障朋友,因為杜文凡和杜羽兩夫妻受宗教影響,認為我們在這穩定了,便開始要回饋社會,於是開始請聽障朋友來上班,這也讓餐廳上了報紙,我們還和杜老闆到天津最大的批發市場看他怎麼挑最新鮮的食材,回到店裡,看到原本的服務員在免費教人手語,來學的原本都是客人,因為被店家感動所以特地來學手語,最後則是來到古文化街看很多快失傳的民俗技藝,還請畫糖師傳畫了主持人的畫像,邊逛邊聊對未來的規畫,也結束了這次的訪問。
吳志桓是在北京表演薩克斯風的音樂家,我們先和老師到國家大劇院的練團室去感受一下音樂的洗禮,並在敦善樂團遇到了一起表演的台灣人,練完了,我們便到798藝術街,體驗了剪影,吳老師還到一家專門幫人寄未來信的店家,寫了一封信給在這認識的太太,晚上還到當地餐廳吃了小龍蝦,最後吳老師演奏了一段薩克斯風,也和我們談了現在所做的,就是要在未來把音樂帶回台灣做的準備。接著我們到北京大學,去訪問在當地讀書的蔡秉憲,他先帶我們參觀歷史悠久的校園,之後我們就到他的桌遊店參觀,一進門就看到座滿了人,他也和我們聊到當初是如何創業,也給年輕人建議如果要到外地創業,要怎麼準備,蔡大哥讓我們了解要成功,是要做好準備的。
北京對很多人來說是相當有吸引力的,不但有現代也有傳統,董古浩因為當初公司外派來到北京,加上爺爺常和他們訴說著以前在北京的種種,讓他對北京有一份特別的情感,所以決定離開公司後,一樣留在北京創業,在和古浩見面第一件事就是帶我們去吃當地的小吃-爆肚,填飽肚子,我們還去看了北京有名的景點鳥巢和水立方,接著就去他自己開的咖啡館,和一般咖啡館不同的是他還有賣台灣的滷肉飯,而且還是第一名的餐點,在店外邊吃滷肉飯邊談家人對自己創業的支持,古浩說要認識北京,就要到北京的胡同逛逛,在他帶著大家逛時先看到了傳統的商品,還到董爺爺家外面,雖然沒有進去,但可以感覺裡面是相當大的,我們還在胡同內喝了當地的國民飲品-酸奶,和道地的炸醬麵,回到家中,董媽媽煮了一大桌的好菜,媽媽的好手藝可是吸引了很多人和他訂餐,在訪問的最後,古浩說到有一個很大的心願,就是把爺爺小時候住的老宅院買回來,我們也希望在下次遇到他時,老宅院已經變成他家了。
在韓國明洞的華僑國小,裡面有一位我們的替代役陳永軒在這教書,他帶我們來到韓國的語言交流咖啡廳,看這裡的外國人是如何快速學韓文,我們還和在當地讀大學的台灣同學,一起品嘗了道地的韓式炸雞配啤酒,也趁著機會了解韓國的喝酒文化和韓國大學生求學的壓力,最後永軒告訴我們,雖然不知道以後會怎樣,他還是會繼續的走下去。接下來我們來到和首爾不同的城市-春川,在這裡我們訪問到因為在美國遊學認識了韓國朋友,進而申請來韓國打工渡假的則蓉,我們先去吃道地的春川炒雞,因則蓉和當地居民都相當的友善,因此,而認識了很多很照顧他的韓國朋友,甚至有一位飯捲奶奶把她當成自己的孫女照顧,只要聽到她要回台灣都會難過的哭了,也因為受到很多人的照顧,讓則蓉留下來讀研究所,在申請時因為老師的幫忙,讓她順利申請到學校,在韓國四年,反而讓自己更認識台灣,也看到了韓國人民是如何的愛用國貨,她也期許自己能將在這裡所學到的知識,帶回台灣幫助自己的國家。
本集主持人帶領我們來到韓國首爾,由台灣遠嫁韓國的媳婦鄺小姐領我們參觀韓國首爾各處。第一站來到韓國首爾天化門廣場,此地是韓國人民對政府有訴求及請願時都會來這集結或形成一些團體,而各項人民訴求都會在此進行申訴。接著來到非常有特色的銅錢古幣回味老市集,來此地消費民眾須先以現金換取古幣後才能進入市場消費,這是為了促進觀光消費由攤販們想出來的行銷手法,也成為當地的特色之一。市場內還能吃到許多韓國當地才有的特色小吃,辣炒年糕、辣大腸、醃小黃瓜等。韓國內不僅文化造成男女在職場上有差異外,文化交流內也相當國際化,許多學校教材中都納入中文教學等課程。長幼輩份的順序對韓國人來說是相當重要地,在用字言詞上及手勢甚至聚會喝酒時都有一定規則。由鄺小姐帶著我們不止了解韓國所有文化外,還了解韓國對待來自台灣這位外國來媳婦如何相處,及如何融入不一樣文化族群內,一個人遠嫁韓國孤單寂寞心情難免,但婆婆支持也成為最大主力,甚至還稱呼鄺小姐名稱,這對韓國婆婆及媳婦相處間根本是不可能的,有這麼得到認同感動,也是鄺小姐遠在他鄉作為幸福證明之一。
韓國自60年幾經經濟迅速騰飛,它的影響力與能見度,早已躍登於亞洲各國,更已脫離昔日的四小龍,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不過要看韓國的現代和富強,無論如何,一定要先從它的傳統認識起,隨著部落客瑪娃走進首爾保存最完整的傳統聚落北村韓屋村,一探韓國傳統文化。韓屋最特別是在建材上只使用,木頭、泥土、紙等建材元素,並且完全無使用任何一根釘子建造。位於韓國首爾地區三清洞,為時下韓國住民及觀光客最喜愛去地區,此地方充滿綠色畫廊氣息,不僅有許多藝術展覽,更有些小店家展示出自己的創作品、美食餐廳、服飾等,是非常值得參覽一探究竟。其中主持人帶領我們去體驗韓國不容錯過的傳統–汗蒸幕。汗蒸幕首先能體驗搓澡,搓澡本身是種皮膚按摩,能促進血液循環。汗蒸幕的由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為了替百姓治病所研發出來的,也有人說這原本是古代皇宮貴族的特權享受,不過不管是哪一種這加速新陳代謝排毒養顏的傳統妙方,至今仍深受韓國人民的喜愛。韓國強勢的流行文化包裝,創下無數席捲全球的流行團體,透過音樂、韓劇或綜藝節目等,讓年輕人從哈日變成哈韓。而韓國的文化軟實力,則順利提高甚至扭轉了國際間對韓國的國家形象,還有不少人因此選擇到韓國求學或定居當地呢!
有一位歷史學家曾說:如果要看中國五千年歷史,就一定要去西安;如果要看中國五百年歷史,就一定要來澳門。這座不到香港四十分之一大的彈丸之地,卻是中國五百年來最早開放的城市、也是中國與世界接觸的第一線,不論是中國的第一座西式劇院,還是第一所西式大學都從這裡孕育而生。走進這個離台灣最近的世界遺產之都,處處可以體現過往的輝煌。澳門、絕對不單只有豪奢的賭場和滿街的伴手禮店,更有許多值得人們駐足停留的地方。隨著宗翰拜訪澳門故事館友人-阮世豪和扎根百年的慈善團體-同善堂,在這座彩虹之城感受百年光陰的流轉,和旅外的攝影師鄉親-林建邦,感受澳門的潛力魅力和最深刻的感動能量。
香港,全球前三大的金融中心,在這裡,時間就是金錢,跟著台南來的鄒蕙蘭一家人,體驗創新多元的香港,不僅是古蹟聖地,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香港與台灣的生活習慣大不同,因為生活步調快,在吃飯時,會有很多人在旁邊等位子,另外,香港人很冷漠,與台灣的熱情相差很多,因為無法改變大環境,所以Lanny只能自我修正,守住台灣熱情的感覺,香港有著國際觀的教學方式,也受到各國家長學子的青睞,Lanny將台灣的熱情運用在教學上面,使學生感到學習是有趣的,Lanny的大女兒大學時考上英國的名校,因為家庭因素而決定留在香港,也因此一家人的感情越來越好,家人的牽絆才是難得可貴的。
謝依旻一個在日本打拼的棋士,今年25歲,但卻已經下棋20年,是在日本首位擁有名人、本因坊、棋聖頭三冠王的女棋士,今天她帶我們認識了圍棋的世界,還有職業棋士在日本的高貴,還在歷史悠久的棋室裡,用要價60萬的棋盤教導主持人對奕之道,還帶我們到日本三大古都之一-鎌倉,到灌藍高手有名的場景,平交道,還有海邊,邊逛邊聊她家人如何的在背後支持她走上職業棋士這條路。接著我們到千葉縣八街市拜訪一位嫁來日本的客家鄉親徐熒苓,看她如何在先生家族農場幫忙,和婆婆如何的相處融洽,也嚐了只有這家農場才有的江戶菜,進到家裡發現她三個小孩除了會日語、華語連客家話都說得相當流利,這是徐熒苓相當驕傲的一件事,因為回台灣人沒有人發現她們是日本長大的小孩,最後徐熒苓一家人到成田山新勝寺祈福,吃了當地的美食烤鰻魚,在用餐中也和夫妻倆聊了夫妻相處之道和對三個小孩的教育,在用餐中結束了這次的行程。
以國際貿易港起家,也是日本西化最高的神戶,在這裡可以處處感受到和日本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氣氛,這裡有一位嫁來神戶23年的謝靜芝大姐,我們先去謝大姐家中自製了章魚燒,也聊了家裡和日本深厚的感情,和未來想要回台灣定居的想法。吃完了章魚燒,我們則由在神戶出生,但卻是道地台灣客家人的彭日豐大哥帶我們認識他從小長大的神戶,先來北野異人館見識了這裡西洋的建築物,參觀了神戶港震災紀念館,看見日本人如何將那時地震災後的景像保留,還有如何教育當地的居民防震,和挑選適合居住的住宅,從這裡可以見到日本政府防震的用心。接著去有140年歷史的百年南京町,也是彭大哥餐廳的所在地,享用午餐,填飽了肚子便和彭大哥在異鄉認識的同鄉人鄒大哥,到日本有名的有馬,吃了著名的小吃,當然還有這次最主要的目的-泡溫泉,有馬的溫泉因飯店價格較高,是連日本人都不見得有辦法來的高級溫泉,最後回到彭大哥的餐廳,一面包著水餃, 一面訴說雖然從小生在日本,但一直沒有忘了自己是台灣的客家人,最後我們送給了彭大哥一面國旗,可以感受到當彭大哥看到自己家鄉的國旗時的感動,而這次的旅程也在這裡劃下了句點。
大阪素有日本水都之稱,一進到大阪,就會被街道上各式各樣招牌吸引,不只是立體,有些甚至還會動,在這我們請到住在大阪11年的詹子萱,帶我們認識她所知道的大阪,一開始當然要先填飽肚子,子萱帶我們享用了大阪有名的庶民美食-大阪燒,還帶我們到大阪的第一高樓-阿倍野,享受居高臨下的感覺,隔天到子萱的公司參觀,雖然只是5人的小公司,但實力可不輸大公司,日本和我們一樣人口嚴重老化,我們到了日本的一日服務站,去感受日本人對長輩的用心照顧,接著還去參觀有400年歷史的大阪城,還見了一群喜歡台灣的日本人,他們還成立了台灣友好會,並且定期聚會,增進感情,最後參觀了京都的稻荷神社,最後選了一個角落坐下和子萱聊著這日本這幾年的生活,結束了這次的行程。
德國巴格利亞邦公部門如何與民眾溝通,達成與水共生的目的,並推行再生能源,回過頭來看台灣在年年洪災慘重,一提到防洪、河川公地及洪犯平原爭議不斷,在世界各國都倡還地於河的同時,我們該如何解決這棘手問題,台灣太陽能的運用超過20年,但普及力卻很低,因為成本高及政策不吸引人,造成太陽能發電不穩定,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但面對全球能源耗竭,氣候暖化危機,若不重視再生能源推行,將難以面對能源危機。為了提升花東鐵路交通品質,全面電氣化後,花東沿線藍天綠地,豎起一根根電線桿,花東鐵道一望無際的美景將受到如何衝擊?與影響,我想大家再次造訪它時應該是準備想念藍天綠地的時候。
(一)跨洋尋夢--留尼旺的客家人(上) 留尼旺島位在非洲東南邊印度洋,是法國的海外省分,面積2512平方公里,比台北縣市加起來約略大一點,人口約有70萬,主要為非洲、法國血統的居民,留尼旺約有兩萬多華人,以廣東梅縣和順德人為主,客家人就占了一半以上。有人說,客家人是東方的猶太民族,隨著大環境的變遷,隨著洋流到世界各地,尋找一片安居樂業的淨土,一世紀過去,留尼旺的客家人,早已扎根於此,也過著頗為富裕的生活,但族群文化的外衣卻一層層的剝落,僅能在些許的圖騰烙印中,尋覓殘存的客家氣息。 (二)活的宗祠博物館 新竹縣新埔鎮保留多座宗祠、家廟,密集程度為台灣之冠,新竹縣文化局打算串聯六姓宗祠,打造「宗祠博物館」,但目前半數以上宗祠皆年久失修、損毀嚴重,硬體的整修是目前最為迫切的問題,但除硬體修復之外,文化局也希望把人找回來,恢復祭祀,培養經營管理及維護的團隊,並挖掘出各家族的歷史故事,恢復客家人對宗族的重視以及宗祠的文化價值。 (三)「地下錢莊」金色中港 農曆七月的中元普渡一直是相當重要的民間信仰儀式,祭典中大量使用的紙錢,更承載了人們對未知的敬畏與對未來的祈願。苗栗竹南中港地區曾是台灣金銀紙製造重鎮,小小的聚落極盛時有380多家工廠,被稱為全國最大「地下錢莊」。但是因為不敵他國廉價工資的競爭,加上環保意識抬頭,金色中港漸漸褪色,不過也有人因此而看到金銀紙代表的文化意涵,希望讓這特別的版畫,繼續訴說故事。老產業終究敵不過現實,漸漸外移轉型,純手工終究敵不過機器慢慢凋零消失,但這些從竹子變化出來,最後成為信仰依靠的金紙,不止訴說人們的心願,也訴說了一個地方甚至一個時代的文化故事。
(一)重返亞齊(1)希望的種子 2004年12月26日,聖誕夜剛過,大地震引發的南亞海嘯造成印尼亞齊省約17萬人喪生、50萬人無家可歸,當時在台灣的資助下,有30位華裔青年來台灣就讀大學,展開離家三千里的求學生涯,今年六月,這些學生畢業了,有些人帶著在台灣學得的生物技術、農業新知識回到印尼,貢獻所學;有些學生則是擔任台灣NGO團體的翻譯,回到故鄉亞齊,深入各角落做衛教宣導服務。略懂一點中文的他們怎麼在台灣完成大學學業,還名列前茅?這一路走來又有哪些成長歷程?而未來台灣、亞齊之間又是否有雙邊長期合作培育人才的可能呢? (二)不能沒有你 六年前,一位父親為了爭取女兒監護權,在台北車站前的天橋上,作勢要往下跳的畫面,許多人都印象深刻,當時透過各家新聞台的現場連線報導,讓跳天橋事件,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改編自這個社會事件的電影「不能沒有你」,刻畫在底層打拚的小人物,如何對抗現實制度的不公、及環境的艱難,仍然不放棄希望的故事。事件主角不是客家人,但由於導演戴立忍與本片主角陳文彬、配角林志儒,就是來自不同的背景與族群、十幾年的好朋友,三人總是各自用自己習慣的語言--華語、客語、河洛語交談,毫無阻礙,因此角色設定為兩個從六堆鄉下到高雄打拚的客家人,呈現台灣實際的族群以及語言表現。簡單,卻更能引發共鳴。戴立忍留下一些想像空間,希望讓觀眾帶著情緒、帶著一些省思離開戲院,藉著這對父女的故事,來突顯更大的社會議題。因為,這樣的故事不會結束。 (三)二林葡萄王 一座葡萄園,竟然可以產出60幾種的葡萄!彰化二林葡萄農譚華光,20多年前接受學術和農政單位的委託,試種許多釀酒葡萄品種。從原先的30多種,到現在已經有60幾種。雖然後來公賣局跟他終止契作,開放觀光和釀酒的收入,只是勉強維持開銷,但因為執著和興趣,譚華光樂於把葡萄園當實驗室,尋求更多美味的可能。 (四)水電工變咖啡農 講到台灣咖啡,一定會想到雲林古坑、台南東山,或是屏東、台東的咖啡。事實上在日治時期,台中東勢已經有種咖啡,只是後來因為橘子、高接梨這些農作物的經濟價值比較高,當地農民才紛紛轉作。東勢一個年輕人朱志成,因為自己喜歡喝咖啡,又希望讓東勢的產業可以更多元,所以他從水電工變成咖啡農,更集合當地咖啡農的力量,成立咖啡產銷班。
馬來西亞西部檳城州及霹靂州的許多移民客早期從事割橡膠和挖錫礦的苦力,胼手胝足開墾此地,進而使得華人聚居處成為重要的都市。經過513事件,政府推行新經濟政策,提高馬來人的地位,限制他族的經濟活動。不平等政策所累積的不滿,讓今年大選的反對黨成功取得五州的執政權和國會2/3議席。一群有機蔬菜迷因為熱衷有機飲食,不僅集資買地,從事有機耕作。有人甚至全職投入農場。他們也自營餐廳,使用自家食材,希望能夠改變別人的飲食習慣,也為環保盡力。花蓮吉安社區一位從事客語教學的老師自編教材,透過非制式教學方式舉辦夏令營,讓孩子在說、學、逗、唱中學習客語。客家文化協會則是舉辦歌謠、客家話、國樂等豐富課程,讓客家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