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地區只有三家地區醫院,相關醫療設備也不足,常因急診外送需一百公里,而錯失醫療黃金時間,尤其墾丁是國際觀光勝地,當地的醫療品質代表台灣醫療品質,該如何加強其緊急醫療網呢?來自全國20位大專生到台東以工換宿,協助稻穀收割體驗活動,夜宿農家和阿婆學煮飯、聽老人講古,實際參與客庄農家生活也更了解農村。攝影家鍾順龍的眼裡柱子、橋墩是文明的見證者,柱子是文明遺留下來的東西、世界上許多偉大的歷史建物主體都消失了最後都只留存柱子,因此他開始了一系列以橋墩為主角的里程碑創作,在路面未連接前記錄當下台灣地貌的改變和瞬間的狀態,忠實呈現台灣環境的變化和台灣特色的文化,用另一個角度來認識環境並重新有所反思。
銅鑼國小附設幼兒園的客語課非常特別,課程是小朋友和老師一起討論,由小朋友決定要上什麼,社區人士、阿公、阿婆也進入教室成了客語老師,小朋友開起雜貨店、當起補教老師,自然而然練習生活中用的到的客語。每年正月十四、十五新竹寶山就會舉辦打中午,這個有一百年歷史的活動,主要是寶山鄉新豐宮每年在此時都會舉辦遶境,早期交通不便陣頭也是步行,在地民眾會在中午準備豐盛菜餚,請參加遶境的人員享用,讓人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 三分米七分風是形容新竹米粉製作條件,新竹的特殊地理環境造就了米粉的特殊口感,讓消費者講到新竹就想到米粉,如今新竹米粉不再是以傳統方式製作取而代之的是機器製作,一天日產量一千公斤以上,純度上也摻了玉米粉,但仍有人堅持以傳統的方式製作純米粉,不過產量只有150至200公斤。
許多食物從產地到餐桌重重關卡,我們吃進的食物往往和原貌有很大差異,因此大部分人根本不清楚所吃的東西從何處來,一群大小朋友利用寒假到美濃親身參與農事,接近土地與農作物,藉此認識農村與農業,讓我們一起來閱讀他們的農村日記。在美濃養鱉以有50年歷史,近年來產量大增進而延伸至生物科技研發和股票上櫃,不管是甲魚或甲魚蛋都是全國之冠的美濃,如何養殖甲魚及如何將之發揚光大。坐火車過山洞吃台鐵便當是許多人鄉愁與美味的記憶,這樣的懷舊滋味令人再三回味,但它也曾走味,後來台鐵在食材求鮮、品管嚴格把關,才把台鐵便當古早味找回來,且求新求變把客家菜融入便當,創下每月破千萬收入。
撞球正式列入亞運後越來越多人願意參加撞球訓練,長治鄉德協國小成立至今拿下20多面金牌,球員畢業後在長治國中連年在全中運奪冠,長治鄉成了孕育撞球選手的搖籃,雖然成績亮眼但礙於無適當升學管道,球員發展僅止於國中,讓我們一起來關心長治的撞球運動發展。老街的過度商業化造成在地特色逐漸消失及造成影響,桃園龍潭三坑老街透過社區討論和試驗找出平日生活假日做生意的發展模式、彰化老街聚落保持古色古香面貌繼續說著早年繁華的故事、苗栗苑裡的房裡老街則傳達寧靜之美,希望透過這三個老街讓我們對老街有新的思考和想像。市售鳳梨花八成以上來自瑞穗鄉富興社區,自台鳳鳳梨罐頭關廠後,將原有鳳梨園轉型種植觀賞用鳳梨花,雖然要經過一年半漫長的等待,但卻讓社區重新發展起來。22年前移居花蓮開民宿,並在一旁種植茂谷柑,且利用落果、草、蟲養雞,每到茂谷柑收成時即被高架一掃而空,這種回歸最自然的種植方式,採無毒種植、通過有機認證後帶來無限好處。
日治時代至光復後台東因樟腦、香茅產業出現北客移民潮,隨著產業沒落移民紛紛離開至大武,從事著基層工作和經營藥局。信義鄉風櫃斗有四成是桃竹苗移墾的客家人,早期焗腦、伐木造林為主,曾經是產梅賞梅重要景點,隨著農產業結構改變梅產業沒落,不過當地農民希望透過各種方式重現梅產業風華。在日本過年時門口會放的注連繩,許多是台灣外銷過去的,不過受到東南亞的競爭台灣草編工廠陸續關廠,如今只剩苗栗公館蔡家還堅持這項產業,除外銷日本也投入文化創意,為發揚稻草編織工藝。優雅神秘的阿拉伯肚皮舞在純樸的客家庄鄉親很難接受,苗栗縣肚皮舞推廣協會成立時,遭受許多挫折,但大家不氣餒主動參加公益演出,還將舞衣結合客家花布,讓人耳目一新。
(一)老地名的故事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可以從認識地名開始。台灣有許多特殊地名,尤其是在客家庄,因為客家先祖居住的地方大多都是山區或是丘陵地,在很多地方也就出現了不少與山勢地形有關的地名,像在多山的苗栗縣三義鄉就有一個地方叫做「崩山下」,而在新竹縣新埔鎮、也有因地勢險惡或因過去的生存條件艱辛而產生的有趣地名,例如「跌死貓」及「閻王溜」等等,這些地名背後都有著生動且有趣的故事。因為有故事,在地人總能滔滔不絕,「蔭溝」居民也從不在乎外人是否會以「陰溝裡翻船」一詞來戲稱自己家鄉。然而近機場與高鐵站的芝芭里,在外來人口進駐下,未來不但傳統客家農村的樣貌將漸漸消失,或許連名字也會和台灣許多客家庄一樣,被人遺忘了其中的歷史內涵。 (二)繪本畫家 劉睿龍(大苺羊)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來自高雄美濃的「大莓羊」劉睿龍。他將飼養的柴犬「茄子醬」化身為可愛的圖樣,開始於部落格,希望藉由這些可愛圖案能給更多孩子正面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創造」屬於華人的可愛角色。 (三)大埔藝術村 嘉義縣大埔鄉,位在嘉義縣的東南邊,相傳清康熙雍正年間,大量的客家移民來此開墾,自成一個聚落,客家先民沿用大陸祖居地來取名。不過,後來因為興建曾文水庫,淹沒了河谷地及農田,使多數居民被迫遷移。又因為鄉內有 90% 以上的土地是屬於國有或保安林地,土地開發受到限制,也因此讓這裡還保有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近年來,由嘉義縣政府主導,提出藝術造村計畫,邀請多位藝術家長期駐村,讓人看到大埔這個地方所能開啟的藝術能量。 (四)南庄獅鼓陣 庄頭做熱鬧,如果有當地的團體加入,更能展現在地特色跟文化。苗栗南庄有一個獅鼓陣,創辦人劉乾鑑在14年前因為興趣跟朋友集資,成立一個醒獅團,後來還到當地的國中小學,號召有興趣的小朋友一起加入,讓青少年有發洩精力的正當休閒管道。帶您看看團長劉乾鑑如何讓獅鼓陣從無到有,以及如何從低潮中,走向每年平均有40幾場演出的規模。 (五)櫻花達人余易政 這幾年台灣掀起賞櫻潮,每到春天,國內知名的山區,像是陽明山 阿里山等等,都會湧入大量人潮,欣賞櫻花盛開的美景。其實30年前,台灣就有一個農民,因為警覺傳統農業需要轉型,因此開始大量種植櫻花樹來販賣。櫻花農余易政,他種植櫻花樹的面積有八甲,大約兩萬多棵,還不斷研發新品種,累計有20幾種。時序進入春天,苗栗南庄櫻花盛開。枝頭上的花朵,無論稀疏或是茂盛,都充滿如詩如畫的美感,真的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從對面的山頭遠眺,櫻花的角色,就好比一張圖畫紙,在青翠的淡黃的底圖上,點綴著鮮紅的色彩。不過那片櫻花林也未免太大了吧,在台灣可說是難得一見。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