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高樹有著遠近馳名的守護神,第一站就是開庄的土地公廟,這兒是風水型的伯公廟,化胎上頭種植著百年榕樹,十分有特色。 屏東客家庄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三座石獅公,每一座都有故事,「獅老大」是乾隆時因當地洪水不斷為求平安而興建的,後來山洪爆發被埋入土堆中,但當地民眾希望再有石獅公守護神,而在民國初年建造了「獅老二」;傳說獅老二是有靈性的,為了保護鄉民才被人破壞,所以神威不再;到了民國五十四年又建造了「獅老三」,獅老三的內部還有紅綢緞做成的五臟六腑呢! 在石獅公附近,有間香氣撲鼻的傳統老店,老店不只有著古樸的樣貌,煮麵也堅持要有古早味,老闆用傳統的柴火煮麵,裡加的是肉片而非肉燥,最後再加上油蔥酥,一碗簡單樸實又充滿香氣的客家麵,是許多遊客都喜歡的原始美味。
以前客庄家家戶戶皆有竹簾,曾因時代變遷逐漸沒落,在老顧客不斷請託下,屏東內埔鄔家技師,決定保留傳統技法,老客庄重響的錫塊聲,師傅俐落規律的編竹手法,傳承一甲子的客家老記憶彷彿又回到眼前。 製造竹門簾,得靠純手工,老師傅對準竹節、來回編織,而且力道必須一致,若來回力量不一致,竹簾就會歪斜。早年竹簾是喜事的象徵,客家人每逢婚嫁、過年,總會換上新竹簾迎新討喜,又因竹簾具有防蚊、防蟲且通風透氣的功用,儉樸的客家人一用就是數十年。 曾經沒落的竹編門簾,因舊時代記憶回籠而重生,手工竹簾不只是技藝的傳承,隱含的是傳統客庄的祝福底蘊。傳統手工業,也在客製化的潮流下,重新找到新的價值定位。
花布燈籠高高掛!臺東鹿野的瑞源村,大紅花牡丹襯著燈籠漫天飛舞,那一盞盞搖曳的燈影,和客家媽媽們不絕於耳的招呼聲,如午後炙陽般的熱情,重溫早已流逝的暖暖回憶。 瑞源的花布燈籠利用碎花布製作,再以「蝶古巴特」的技法拼貼,加上創作者的巧思,發揮舊物潛質,化腐朽為神奇。客家媽媽們的一針一線,在碎花布的巧妙點綴下,再現風采。 花布燈籠沒有制式的花樣,純粹靠每塊花布不同的花紋拼貼,自製的燈籠「人味」十足,不只凸顯客家人節儉美德,看似不起眼的小碎布,變身一朵朵嬌豔花型,在白色燈籠花布上千姿百媚、獨一無二,多樣化的風貌,運用在頭巾、包包上別具風情,連海外也有人慕名訂購,再度發揚客家文化的新風采。
一筆一畫,刻畫貓的一舉一動;一步一步,也圓了自己的創業夢。愛貓成癡的徐名君,三年前失業,覺得自己如同流浪貓般失去方向,因此以貓為靈感,創作出一系列的療癒貓商品。 徐名君親手繪製的貓咪作品,每隻都有故事,每一個作品都聯繫著主人的牽絆,各式各樣的貓咪產品中,以貓掛鐘最引人注意,徐名君為了替顧客留下愛貓最美麗的倩影,製作過程絲毫不馬虎,每個貓掛鐘須耗時三個月,透過和主人間的溝通,刻畫最真實的貓咪形象,傳達最真誠的感動。 家中養了十隻貓的徐名君,將貓小孩形塑成馬克杯主角,加入客家文化元素,設計出一系列客家貓杯。徐名君的堅持,讓他的創業路從跌跌撞撞到漸入佳境,最愛的貓成了工作夥伴,對他而言意義非凡。
從前的客家婦女在坐月子時都會用大風草煮水洗澡,據說可以祛風避寒,但隨著時代進步,現在越來越少人使用了。為了要保存這客家老祖先的生活方式,屏東農民鍾展雄研發出大風草沐浴包,也勾起了客家婦女的共同回憶。 屏東農民鍾展雄特地種植大風草,並努力依循古法製作。整個過程相當耗工費時,若遇雨天就不能曬,作業時間就會拉長;晴天也不輕鬆,得在大太陽下揮汗如雨地工作。 現在已經當阿婆的客家婦女說,坐月子期間用大風草洗澡,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體質,也比較不會怕冷。大風草的的益處良多,一般人也能用來泡澡調養身體,因此鍾展雄不怕辛苦、堅持傳統,努力將大風草沐浴包推廣出去,他希望大家都能體會老祖先的生活智慧。
客家故事結合潮T,成了最in的時尚設計。本身是六堆客家人的廖錦逢,在專業上傳承客家精神,設計靈感來自一八九五年六堆客家義勇軍對抗日軍的故事,繪圖畫在T恤上,歷史考據也絲毫不馬虎,實地走訪屏東佳冬鄉的步月樓,以真實的房屋結構樣貌刻劃設計,如實呈現出客家不低頭的硬頸精神。 廖錦逢創業店也很有特色,力行愛物節物,所有裝潢皆是二手貨,外觀崇尚環保簡約,牆面以拼接窗戶做成,混合眷村風格裝潢窗框,別有一番風味,也落實客家愛物惜物觀念。 廖錦逢以他的方式愛這塊土地,設計的潮T,不只重視客家文化,也希望喚醒民眾重視臺灣生態及文化之美,廖錦逢希望讓所有文創設計作品,都能真正與這塊土地結合,用圖案說出自己的故事。
客家服飾也能跟得上流行!知名藝術家黃子鐶回到屏東家鄉創業後,把設計融入客家服飾,任用當地婦女當裁縫師,帶動就業機會,讓老師傅有空間在傳統中展現創意,小小工作室裡是黃子鐶的夢想,也是推動客家文化的力量。 黃子鐶用客家花布搭配流行服飾,設計出年輕服飾,注重腰線和剪裁,穿起來更玲瓏有緻,服裝經過改良後,不忘客家傳統,保留小立領和大襟,鑲花滾邊、手打扣點綴,不僅時尚也兼具客家風情。 黃子鐶將生活必需品融入設計中,多樣化的商品吸引國內外遊客上門捧場,他們支持的不只是外型帶有客家味的商品,更懂得體會文創者為保留傳統文化的用心。黃子鐶認為文化是流動的,而且不能失根,有傳統才有未來,客家文化才能逐漸往前邁進。
談起客家染布,較為人知的是藍染工藝,這次則帶大家走進另外一個褐色世界-客家「柿染」!以柿餅加工聞名的新竹新埔,從前只取用柿子果肉,十多年前發現柿子皮與柿子的汁液皆可做成染料,渲染出一方褐色天地,照映出客家人低調質樸的個性。 低調的褐色就像大眾對客家吃苦耐勞的印象,而柿染工藝可讓整顆柿子物盡其用,毫不浪費,柿汁、柿皮與柿葉因柿染有了文創藝術價值,也體現客家人愛物惜物的精神! 為了讓大家愛上這項客家綠色工藝,社區居民當起老師教遊客DIY,用柿汁當染劑,運用不同的技法產生不同的圖案花樣,看著自己孕育出來的作品獨一無二,遊客臉上洋溢著的笑容與起鍋展開的染布一樣燦爛!現在的新埔不只是以加工聞名,柿染更是大大提升柿子的藝術價值。
如果想要為終生大事挑選一份與眾不同的喜餅,苗栗公館農會的特色喜餅再適合不過了,它融合當地農產品與客家文化,裡頭的白米、紅棗皆富有吉祥之意,而外盒包裝也充滿道地的客庄意象,一推出便非常受歡迎! 公館農會運用創意巧思推出「囍米」禮盒,其中的「獻穀米」曾是當地最引以為傲的農產品,在日治時代是專門給日本天皇的獻禮,因而得此名號;而含有豐富維生素C的「紅棗」,從開花到結果大約需要一百天的時間,農民從栽種開始就十分花功夫。 稻米有「多子多孫」的意涵,而紅棗亦有「早生貴子」的含意,當成新婚禮盒相當討喜;在外觀包裝上則融合客庄古早味,以早期廚房裡古樸的「阿婆碗櫥」作為設計概念,延續在地客家文化特色。
苗栗公館鄉盛產紫蘇,客家人常用來做為增香食材,紫蘇皂業者黃翊媺無意間發現紫蘇除了有特殊香氣,還能去腥除油,就動手做起紫蘇清潔皂,從選材、製作全都堅持純天然。 黃翊媺製作的手工皂口碑好,清潔效果佳,尤其是紫蘇清潔皂。黃翊媺擔心農藥殘留,就往深山摘採有機紫蘇葉,摘採回來還幫紫蘇葉做SPA,確保葉片上無蟲卵、灰塵殘留,備好用料後,純手工攪拌三十分鐘,倒入模具塑形,皂化二個月才能完成,經過繁複的手續製作,做好的紫蘇皂除油殺菌效果加倍。 想保留紫蘇植物香氣,又不想添加化學原料,黃翊媺親扛鋤頭栽植,有機施肥、不噴灑農藥的紫蘇容易遇蟲害,紫蘇葉常常被啃個精光,但她樂觀的說,客家精神就如同紫蘇一般,到哪都可以生長。
植物也能療癒人心!在園藝治療師巫芷菁的園藝花園裡,什麼植物都可以觸碰,一顆龍葵種子,細細品嘗,就能嘗出原始甜味,更從舌尖觸感中體會了最單純的美好。巫芷菁就利用植物的特性刺激五官,幫助身心障礙者撫慰心靈。 苗栗頭屋客家人的巫芷菁,是一位園藝治療師,在她的植物園裡,每一片葉、每一顆種子,對每一個個案來說,都是一種全新體驗。對各種植物如數家珍的巫芷菁回臺創業後,把大自然的元素,透過觸摸、品嘗等體感感受,幫助個案達到治療效果。 巫芷菁著手整理客家民族植物,和芳療師合作投入芳療產業,他們把紫蘇拿來做浸泡油,臺灣檜木、芳樟葉用來研發精油芳療,透過嗅聞、按摩療癒人心,也讓臺灣植物發揚到國際,精油不應只是舶來品,也可以MIT。
老菸樓舊回憶,繪本重現製菸風華。民國五、六十年代,菸草在美濃扎根生產,總種植面積達全省菸葉生產總面積的五分之一,因此美濃有著「菸葉王國」之譽,菸草生產所創造的經濟產值,改善了當時農村生活,也串起了人際間的熟悉與互助精神。在菸業式微後,美濃人也以繪本一筆一筆記錄客家精神。對美濃人來說,菸業的式微不是結束,而是傳承客家精神的另一項契機。 從前的美濃以種植菸草聞名,每四戶就有一戶人家種植菸草,但如今光景不再,當地居民改以繪本說故事的方式,傳承菸草文化。 繪本不只封存菸草味,也記錄先人開墾土地、堅毅不饒的奮鬥故事。每一個地名,都牽涉到當地的發展歷史,透過繪本生動的記錄下來,以故事延續生命力,也展現客家傳統的「硬頸精神」。
柴燒窯燒出的作品,有一份天然的釉色,多了份質樸。陶藝家戴志庭投身於陶藝三十六年,著迷於柴燒窯之美,和妻子因愛上客庄而搬到苗栗落地生根,展開了創作之旅。 超過七十小時的燒窯,拆開窯口,準備迎接柴燒的美麗驚奇,兩千多坪的窯場,是戴志庭和陳奕孜夫妻共同創建的。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而開窯之後,紅色的火痕、藍色光線映照出不同層次的變化,總能讓全家人喜孜孜地討論這種迷人的驚喜。 戴志庭的作品跳脫傳統,利用內外溫度不一的技術,做出爆裂紋路的陶藝;戴太太則是運用鑽石切面,閃耀出不同的色彩。戴志庭夫妻不但創作,也讓子女積極參與,他們希望一家四口能在這塊寶地上,把柴燒窯予人的感動延續下去。
擂茶是客家美食的代名詞,是主食也是待客佳餚,新竹北埔老街相當著名的擂茶館,將待客佳餚開店販售,讓到訪的客人DIY製作擂茶,在過程中細細品味客家風情。 茶缽中倒入芝麻、花生、茶葉,用擂棍慢慢擂成粉末後,加入茶湯,就是傳統擂茶,真材實料,喝下一碗,就很有飽足感。擂茶本來只有鹹的,老闆娘洪素秋特別依照顧客喜好,以豆子、五穀雜糧等二十幾種養生原料,研發出輕擂茶粉,也就是甜味擂茶,入口還有顆粒口感,大受歡迎。 洪老闆致力推廣客家文化,除了在客庄美食中創新,也在外包裝中講究客家味,以客家藍衫為主,搭上花布,象徵牡丹富貴,還奉上自製的擂茶缽,力圖與眾不同。客庄傳統美食創新,是一種態度,象徵著傳承、前進,也為北埔擂茶找到了新的面貌。
早期農業社會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吃些點心才有體力繼續打拚,其中,牛搵水是最令大家念念不忘的,把牛搵水和艾草做結合,大家吃得養身,也能重溫老滋味。 春天的艾草最香最嫩,客家人常用艾草做艾粄,所以將之融入粢粑中,艾草的口感、香味俱全,又有清涼降火的功效,早期客家人都拿來煮水當茶喝。 艾牛搵水加入薑汁糖水,還有一點點花生,就成了最普遍的客家點心。呂宏溥在當地成立了客家美食工作坊,致力推廣客家米食文化,並且為了要讓大家品嘗到古早味,他所用的艾草都是新鮮貨,讓粢粑上頭本來就有的纖維可以保留下來,所以,在製作過程中絕不添加艾草粉,呂宏溥還把艾牛搵水製作成禮盒,成了客家伴手禮。
客家醃漬技術象徵了客家人的勤儉精神,為了要傳承客家古早味,屏東大埔社區特地成立釀造工坊,除了製造加工品,還提供遊客DIY體驗,感受客家老滋味。 為了保存客家古早味所成立的釀造工坊,讓阿婆的好手藝成為商品販售,與更多人分享。釀造工坊的戶外是觀光休息區,室內則能讓遊客參觀製程,也可以DIY體驗醃漬的技術,工坊裡陳列著各式水果醋,還生產了一系列的蘿蔔乾、豆腐乳,更打響了自由品牌,要讓大家回憶年輕時的味道。 跟著客家嬤嬤製造蜜棗乾,才體會到傳統手藝有多麼耗工夫,為了讓民眾吃得安心,大埔農民從種植開始就嚴格把關,產品都是純天然,沒有添加其它東西。農民們齊心合力,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也讓阿婆們的醃漬技術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客家傳統豬油餅又油又香,是客家美食中令人懷念的好滋味。傳統的豬油餅原本是喜餅也是供品,一大塊吃來實在不容易,在糕餅師傅羅文吉巧手下,變身成像冰棒的新面貌,讓人吃了不沾手也不沾油。 古早味的豬油餅從桿皮、包餡與餡料都講究,而做豬油餅精髓就在紅蔥頭,羅師傅特地向九十幾歲的老師傅拜師學藝,炒出來的紅蔥頭特別香,餅餡酥香、冬瓜甜心,懷舊滋味融入新吃法。 以前豬油餅是客家庄嫁娶必備的禮餅,為了更符合現代人追求方便的特性,羅師傅便開始發想、設計新面貌的豬油餅,雖然外型改變,但是內在卻不變,羅師傅堅持使用天然食材和古法製作,將阿嬤時期的喜餅,變身現代人口中的「冰棒」,傳承古早味的同時,也延續幸福的滋味。
一塊客家香皂,透著果香、草香,不僅洗滌塵垢,也撫慰心靈。沒有花俏裝飾、化學香味,臺中東勢一家手工香皂不僅飄著水果香,果實剔透、色澤也恣意定形在其中,因為純天然,可以從頭洗到腳,渾然天成的質樸皂香勾勒出純樸人味,讓人洗出健康,也洗出客庄人的用心與堅持。 客家媳婦賴虹欣與農民合作,將賣相較差的水果入皂,取材當地水果混合棕櫚油、椰子油,不停攪拌二十五分鐘,讓植物油皂化,過程完全不添加人工色素香料,卻果香四溢,色澤天然。 賴虹欣也發揮創意,精選客家阿婆自種的藥草製作藥草香皂,不但有著淡淡草香,也有不同功效。客家媳婦節儉持家,惜物愛物,將天然素材融入方塊皂中,不僅傳承了客家老智慧,也為這些藥草創造新面貌。
苗栗三義山中有一處世外桃源,人們紛紛慕名前去尋幽探訪,熙來攘往的旅客對空中翻飛的靛藍流連忘返;而這裡的主人卓銘榜先生,雖然不是客家人,卻對客家藍染工藝情有獨鍾,用十年光陰親手創建這一座藍染工作坊。 藍染的顏料是使用天然植物、石灰與水所製成,以技法變化創造出染布不同的花紋樣式,所以每一塊藍染都是獨一無二的;而藍染最講究的便是染色的環節,還原氧化的動作要重覆二、三十次以上,美麗的藍染才能駐留在布的纖維上。 卓銘榜先生體會到傳統技藝的傳承,一定要能與現代的潮流接軌,否則在歲月更迭下,很容易被遺忘;因此,為了讓客家藍染發揚光大,他聘請設計師駐點開發產品,讓藍染更能貼近生活。
埔里的好山好水孕育出有「美人腿」之稱的茭白筍,而甘甜茭白筍與獨特醬汁的絕妙搭配,讓茭白筍泡菜呈現了懷念的家鄉美味,也一圓林宥岑的創業夢想。 埔里是全臺茭白筍最大產地,埔里女兒林宥岑從小就跟著爸媽在茭白筍田裡打滾,對筍田有著很深的情感,看著父母穿梭在會割人的茭白筍葉叢中,收益卻不成比例,曾到外地工作的她毅然決然回鄉創業。出身客家、從小就常吃媽媽自製的醃漬物,她靈機一動,想讓媽媽的好手藝結合父親的茭白筍事業,讓鮮甜茭白筍能有新風味。 為了推廣家鄉產業,她也在當地推動生態導覽,試著讓更多人當起「一日農夫」享受田園樂趣,並學習製作美人腿泡菜與品嘗美味的茭白筍全餐,成功地將筍田變為農村體驗的休閒園區。
縫紉機軋軋的運轉聲,像是傾訴著每一次的車線,承載的不僅是手上那藍衫布衣之成敗,而是傳承客家傳統文化的使命,那燈下專注的神情,就是最美的註解。 屏東內埔客家庄媳婦呂嬌蓮,憑著一股對客家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自己便一頭栽進這燈火「藍衫」,手下的縫紉機就這麼走了十三個年頭。藍衫是客家婦女的傳統服飾,代表著客家人那段步履蹣跚的開荒歲月,只有身穿耐磨耐髒的藍衫,才能放心地張開雙手、邁開步伐為生活打拚,因此它就象徵著客家的勤儉質樸,成了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文物。 呂嬌蓮認為創意要有傳統技藝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做鋪墊,創意才能玩得有味道;一件件小藍衫讓人愛不忍釋;還有那客家花布,在她手裡更成了一顆顆嬌豔欲滴的蘋果。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