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正是茭白筍盛產季節,埔里水質純淨,一大片筍田生意盎然,茭白筍尤其清脆鮮甜,劃下鋒利葉緣,清脆聲帶來新鮮味;微煎筍粄鍍上金黃外觀,筍香濃,口感多層次,更體會在地濃濃客庄風情。 埔里茭白筍以有機耕種,不論晴天雨天,農民用汗水辛勤灌溉,這樣的用心栽培,埔里生產出的茭白筍潔白鮮嫩,用來料理味美爽脆,自行DIY的茭白筍粄成了鄰里之間最愛的客家味,美味天然的茭白筍粄,午後時刻分享鄰里,讓在地食材有更多人品嘗。 山明水秀的埔里,相當適合茭白筍的種植,耕種後的甜美收成,鮮脆茭白筍刨絲拌炒,客家媽媽獨門秘方烹調下,讓客家粄有了新滋味,鄰里間品嘗後滿足的笑容,為埔里悠閒的農閒時光,添上幾許人情味。
高雄甲仙芋頭全臺聞名,以腐植土栽種,山坡地肥沃的土壤養分特別適合山芋的生長,口感綿Q,香氣濃郁,用簡單食材搭上蒜頭調味,先炸後蒸,帶出芋頭獨有香氣,吃來口齒留香。 「甲仙」是芋頭的故鄉,甲仙山芋一年一產,以楠梓仙溪為主要水源,水質乾淨,在無污染的丘陵地上,栽種出的芋頭鬆軟綿Q,將其拿來入菜,簡單料理就很美味。將排骨下鍋油炸,再搭配蒜頭、芋頭大火快炸,鎖住香氣,接著為芋頭、排骨淋上由醬油膏、黑糖熬製的特調醬料,放入蒸籠蒸煮,悶到軟爛的芋香排骨,開胃下飯,老饕就愛這一味。 甲仙是座寧靜山城,沒有繁華外貌,卻飽含濃厚人情味,正如同芋香排骨,外貌樸實,入口卻綿密紮實。芋頭已成甲仙代名詞,不只為甲仙客家庄帶來商機,也讓客家菜餚發揮淋漓盡致。
美濃特產野蓮鮮嫩清脆,一年四季都能生長,它不怕颱風,不像一般的蔬菜容易水傷,夏季價格平穩,是美濃特產之一。以前野蓮是野菜,生長在中正湖,因為當地的客家人拿來入菜,也成為客家代表菜之一。 比起其他蔬菜,生長在水裡的野蓮,採收過程格外艱辛,採蓮者要有極好的體力;而採收後的水蓮約一百五十公分長,清洗工作相當耗工費力,必須先大動作左右擺盪洗去汙泥、摘除葉片雜質、去除土味,才能出貨。 生命力強健的野蓮,原本沒人種植,因為野蓮的利潤不高又耗人力,卻在美濃客庄發揚,因為美濃農民憑著客家堅毅的精神,不畏惡劣的工作條件,縱使泡出職業病,仍舊努力守著這養活一家人的野蓮田,讓野蓮的好滋味可以和更多人分享。
苗栗南庄少汙染、水質純淨,最適合鱒魚養殖,當地的客家人利用乾淨的山泉水養殖鱒魚,清蒸、生魚片都很對味。號稱水中貴族的鱒魚,對生存環境的要求相當嚴格,害怕炎熱天氣,所以需用二十度以下水溫養殖;對水質也很挑剔,得用含氧量高的活水,如此養殖出來的魚肉品質最為鮮美,得天獨厚的南庄成了少數適合養殖的地區。 南庄的餐廳幾乎都以鱒魚大餐做號召,而品嘗肥美鱒魚要訣就是「新鮮」,一定得活體料理,魚肉無菌也無蟲,沒有腥味,簡單搭配蔥花清蒸,增香添色,就能帶出鱒魚的鮮甜,做成生魚片,口感更是獨一無二。 鱒魚沒魚刺,蛋白質含量高、膽固醇低,風味絕佳,是一家大小最愛,來南庄吃頓鱒魚大餐,不只吃到健康,也能體會南庄人排除萬難養殖鱒魚的用心。
新竹關西以仙草聞名,每到夏天高溫炎熱、暑氣逼人,仙草雞就是降火涼補的好料理,其作法也相當簡單,將仙草乾熬煮四到八小時,再加入中藥材,就能把仙草的甘甜融入雞湯裡,喝起來清爽不油膩。 新竹關西地區氣候佳、土壤排水性強,相當適合種植仙草,產量高、品質又優良,因此被稱為「仙草之鄉」。仙草一年雖然只採收一次,但曬成仙草乾之後,隨時都可以取用,只要保持乾燥,仙草乾甚至可以保存長達十年。昔日客家人以仙草乾煮水,變成香氣濃郁的仙草茶或仙草凍,清涼消暑又有飽足感,是夏日最佳良伴。 以仙草做成的美食不勝枚舉,利用仙草乾來煮仙草雞好吃又養生,油而不膩的仙草雞在夏天品嘗十分開胃,肉質鮮嫩,湯頭有雞肉的鮮甜,也有仙草的清爽,溫補又養顏!
來到花蓮羅山,一定要嘗嘗醬冬瓜與泥火山豆腐所搭配出的好滋味!當地人用羅山特有泥火山地形的水源,代替一般用的石膏水,口感更為扎實,加上醬冬瓜的畫龍點睛,猶如一場層次豐富的交響樂,絕妙精彩! 花蓮羅山客家村落得天獨厚,「泥火山」就是老天爺賜給他們的禮物。製作這純天然的泥火山豆腐可不容易,須依循古法,用木材在傳統磚砌的爐灶升火,做出來的豆腐才有古早好味道。 許多遊客因泥火山豆腐慕名而來,煎到金黃色的豆腐加入醬冬瓜悶煮,讓鹽巴、豆瓣醬醃製的醬冬瓜滲入扎實的豆腐裡調味,加入些許蔥蒜便可起鍋上桌。小小泥火山豆腐不但帶動羅山的觀光發展,更延續客家先人就地取材的智慧。現在就動身到花蓮羅山,來一場與泥火山豆腐的美麗邂逅吧!
三峽是北部著名的綠竹筍產地之一,特別是五寮客家庄,當地水質合適,栽種出來的綠竹筍肉質白嫩、甜度高,剛挖掘起來的竹筍就可以生吃,博得「梨子筍」美譽,也因此漸漸打開知名度。 綠竹筍挖掘不易,五寮綠竹筍農常需拿著鋤頭巡筍田,在有裂縫的綠竹筍土地深挖兩下,綠竹筍才會探出頭,五寮因為水質佳,栽種出來的綠竹筍,清脆可口如梨子般,「梨子筍」名符其實。因食材新鮮,當地客家人喜愛以最天然的食材做成竹筍大餐,不論是涼筍、清炒,甚至是煮湯,吃起來口感都是一等一。 客家媽媽將原本的客庄料理「鹹蛋苦瓜」,改良成鹹蛋拌炒綠竹筍,香氣四溢,口感鹹甜,是五寮獨有的私房菜。以簡樸卻心意滿滿的拿手料理招待親友,以最簡單的方式烹調出絕佳的美味,充分體現客家人的好客本質。
好山好水的臺東種出的池上米又香又Q、遠近馳名,而池上米搭配福菜所做出的鹹菜炒飯更是客家味十足、格外美味。許多品嘗過鹹菜炒飯的客人都說,池上米的香氣令人難忘,彷彿能在口中蔓延,久久不散。 有人說臺灣最美的夢土在臺東,臺東的好山好水眾人皆知,特別像池上日夜溫差大,日照又充足、水質純淨、土壤無污染,所種出來的稻米品質優良、聲名遠播。 香Q的池上米晶瑩剔透,又有濃濃的米香,但不只白飯好吃,做成炒飯更是令人垂涎三尺,就算是隔夜飯也不會影響口感。廚師把梅干扣肉所使用的鹹菜乾和池上米混著炒,讓炒飯也有客家媽媽的味道,炒飯的食材除了常見的紅蘿蔔、蔥花之外,還多了在地食材-豆薯,讓人享用到更新鮮的美味。
來到花蓮鳳林,不得不提起這香中帶辣的當地特產-「剝皮辣椒」。名聲響亮的它,無論是直接食用,或是拿來作為提味的佐料,從內而外微辣甘甜的好滋味,可是讓不少愛吃辣的饕客慕名而來,業者更利用客家的醃漬技術,讓不敢吃辣的旅客也吃得津津有味! 花蓮鳳林長年以來少雨、日照充足,加上水質純淨等優勢,盛產口感極佳的辣椒,最適合製成剝皮辣椒。從採收完的青辣椒到口中的剝皮辣椒,需先油炸脫皮,全程採純手工去皮去籽,只為留下最精華的部分。 剝皮辣椒可以做成各式料理和小點心,最有名的料理就屬這道剝皮辣椒雞湯,使用調味過的剝皮辣椒熬煮湯底,讓香甜微辣都滲入其中,不但做法簡單,更能入味,撲鼻的香氣令遊客食慾大增,不油不膩、甘甜微辣的湯頭,是最難以忘懷的獨特好味道!
花蓮的好山好水孕育出各種特有農產品,各鄉鎮更是臥虎藏龍,總能將這些農產品化成風味十足的特色佳餚。來到吉安鄉,就不得不提起與三星蔥齊名的「白頭韭菜」,農民特殊的栽培方式,保留住白頭韭菜最佳風味,用它來炒鴨血,這一道美味客家菜足以令賓客們食指大動! 吉安的白頭韭菜口感鮮甜,除了先天環境優渥,農民的細心呵護也非常重要,他們會用木屑覆蓋到泥土上面,讓韭菜的根不會直接受到陽光的照射,此外,木屑有調節氣溫的功用,雖然成本高,但是能增加韭菜的存活率,也是白頭韭菜美味的秘訣! 味道鮮甜、不嗆辣的白頭韭菜,是招待賓客的拿手好菜,最經典的莫過於這道「白頭韭菜炒鴨血」。而除了鴨血外,豬肚、鵝腸與白頭韭菜的搭配,一樣也有好滋味,為客家美食留下了最美的註解。
五月正是茭白筍盛產季節,埔里水質純淨,一大片筍田生意盎然,茭白筍尤其清脆鮮甜,劃下鋒利葉緣,清脆聲帶來新鮮味;微煎筍粄鍍上金黃外觀,筍香濃,口感多層次,更體會在地濃濃客庄風情。 埔里茭白筍以有機耕種,不論晴天雨天,農民用汗水辛勤灌溉,這樣的用心栽培,埔里生產出的茭白筍潔白鮮嫩,用來料理味美爽脆,自行DIY的茭白筍粄成了鄰里之間最愛的客家味,美味天然的茭白筍粄,午後時刻分享鄰里,讓在地食材有更多人品嘗。 山明水秀的埔里,相當適合茭白筍的種植,耕種後的甜美收成,鮮脆茭白筍刨絲拌炒,客家媽媽獨門秘方烹調下,讓客家粄有了新滋味,鄰里間品嘗後滿足的笑容,為埔里悠閒的農閒時光,添上幾許人情味。
客家餐桌上,常見紫蘇增色提香,它從來不是主角,但少了這一味,菜餚就失色不少。苗栗公館以有機栽種的紫蘇香氣獨特,客庄人也喜歡拿來入菜,早期外銷日本廣受喜愛,讓紫蘇知名度響叮噹。 用來灌溉紫蘇的後龍溪水質純淨,土壤含有礦物質,再加上有機栽種,紫蘇香氣濃,做菜時拿來當配角,有畫龍點睛之效。客家主廚就展現好手藝,將條狀鴨肉下鍋油炸至八分熟,加入在地新鮮的紫蘇葉拌炒,添香增色還能蓋過鴨肉腥味,紫蘇開胃,鴨肉鮮嫩,吃過的客人都讚不絕口。 苗栗公館的紫蘇品質一等一,除了地理優勢外,更重要的是採有機栽種。挑選紫蘇葉得挑選較紅的,吃起來較嫩,也因為有機栽種、不灑農藥,不只客庄媽媽愛拿來入菜,日本人也認為紫蘇去油膩、養生保健,也特地從苗栗公館進口紫蘇。
內埔黑豬肉聞名南台灣,身為客家子弟的豬農謝旭忠二十一年前接下家業,力求改變,從畜牧業轉型為食品販售,一開始家人很反對,但他努力不懈,以啤酒酵母飼養黑豬,一頭豬養十五個月,比別人足足多花三倍的時間,但也因此成就非凡。 謝旭忠推著一車子的飼料,準備要餵食一頭頭黑色的豬隻,他善於和豬隻培養感情,對黑豬們的習性、脾氣瞭若指掌。謝先生在飼料裡加了啤酒酵母,可以讓黑豬肉的肌間脂肪較豐富,口感更多汁。 謝先生把自己生產的客家鹹豬肉和黑胡椒肋排一起烹煮,兩百度的高溫經過二十分鐘後,令人垂涎三尺的肋排外皮烤得酥脆,肉質鮮嫩,如同品嘗米其林饗宴;另外一道客家鹹豬肉則不須醬料陪襯,口味適中,令人讚賞。
苗栗造橋大片農地上滿布金黃果實,種植出來的南瓜香氣濃郁、果肉鮮甜,陽光灑下,特別耀眼。飽滿香甜的南瓜做成客家美味的「南瓜粄」特別受歡迎,是客家媽媽們最愛的下午茶。 苗栗造橋南瓜田裡到處結實纍纍,想種出香甜的南瓜有秘訣,首先,種植時就得擺正,顏色才能分布均勻,再將每顆南瓜底部加上保麗龍板,防止下雨時底部腐爛。 南瓜有兩種品種,橘皮的是東昇南瓜,口感像栗子;綠皮的則是一品南瓜,香氣濃,香Q程度沒話說,刨絲混合做成南瓜粄,就能夠兼具香氣和口感。將在來米磨成粉,適量加水調成米漿,一斤米搭配兩斤南瓜,就能創造絕妙好滋味。進蒸籠等待兩小時,香氣撲鼻時,就是鄰里街坊最愛的下午茶。自製的南瓜粄吃得到綿密南瓜的清甜、還有濃郁的香氣。
雨水少、日照充足的三灣是梨的故鄉,土產的三灣梨加上嫁接技術,品質一等一。而多汁蜜口的三灣梨搭配鮮嫩雞肉,「梨子雞湯」又是另一道令人著迷的客家料理。 有著先天優勢,嫁接好的三灣梨,套袋後就不灑農藥,而農民多半自產自銷,水果都是成熟才採收,因此品質佳、甜脆爽口,果農廖進財就驕傲的說,只要吃過的人都知道三灣梨入口即化、讚不絕口。 在地食材三灣梨是水果,也可以拿來入菜,「梨子雞湯」是客家媽媽的拿手私房菜。先將雞肉以苦茶油、薑片煎至些微焦黃,即可加入開水熬煮,燜得軟嫩的雞肉還帶著煎煮後的殘餘焦香,這時將切塊水梨下鍋一同燉煮熬味,這樣的水梨雞湯,湯鮮肉嫩Q,苦茶清香竄鼻,多吃也不膩口。
高雄大樹鄉地貌豐美,是鳳梨主要產地之一,生產的鳳梨鮮甜且酸度適中特別好吃,用來入菜更加美味,客家媽媽們不只用來拌炒,更依照客家醃漬古法,將賣相不佳的鳳梨做成蔭鳳梨,煮魚炒菜都是一道道可口佳餚。 客家人善用當地食材,將木耳、甜椒加入新鮮鳳梨大火拌炒,因鳳梨本身帶有酸甜滋味,起鍋只需加入少許鹽巴,就是一道清爽健康的家常料理。客家媽媽也自製蔭鳳梨,發揮巧思用來料理虱目魚,加入鳳梨醃醬的虱目魚,魚鮮中帶果香,不油不膩,適合全家大小的味蕾。 而大樹鄉生產的鳳梨品質一等一,得歸功於年輕一輩致力於有機栽種,雖然成本多花三成,但栽種出來的鳳梨既健康又美味,吃得出熱帶水果的特有風味,他們以不傷害土地的方式,延續童年田間經驗,堅持永續經營。
每年四到五月都是桂竹筍盛產的季節,苗栗獅潭的桂竹筍鮮甜、纖維又多,拿來煮湯,湯頭更是鮮美。 沒有農藥和化學肥料的桂竹筍,食材純天然,十分有嚼勁,吃起來更香甜。外殼黑褐色、表面油亮的桂竹筍,不論是炒、燜或水煮,都很好吃,若用來煮桂竹筍排骨湯,將更增添筍子的美味。社區媽媽先將剝殼後的桂竹筍用開水燙過、殺青,去除澀味,再把桂竹筍加入高湯內熬煮,加入排骨,湯頭非常香濃。 在煮排骨湯時若要提味,客家福菜更是不可或缺的材料,竹筍和福菜的香味混合在一起,有著相輔相成的美味。簡單的食材能帶出濃郁的湯頭,再加入一把鹽巴,更映襯桂竹筍的清甜。而在非產季時也能享用到真空包裝的桂竹筍,讓民眾無時無刻都有如此美味的料理上桌。
簡單鮮醇的蒜頭雞湯,也是令人懷念的客家美味。雲林崙背盛產的蒜頭又嗆又夠味,用來燉煮土雞,湯清味美、肉軟齒香,崙背社區媽媽們也喜歡在閒暇之餘烹煮這道拿手菜,犒賞左鄰右舍,這道蒜頭雞湯,不僅吃得到真材實料,更吃出濃濃人情味。 蒜頭去皮、熱油微煎、爆出蒜頭香,接著將蒜頭、薑母片、蔥塞進土雞中,再倒入水與米酒,用電鍋熬煮三十分鐘,美味蒜頭雞一端上桌,香氣撲鼻,蒜頭佐味下,土雞肉鮮嫩、湯頭回甘。 蒜頭雞湯好吃關鍵,就在於使用上等的崙背蒜頭,崙背鄉日照充足又乾燥,緊鄰濁水溪,溪水含高量的沙質土壤,也就是鹽土,相當適合蒜頭生長,出產的蒜頭大顆飽滿、辣度夠,吃來健康又美味,也因此許多餐廳特別指定使用崙背的蒜頭入菜。
南投信義鄉向來是梅子的大本營,產量全國之冠,而梅農王貴香經過九二一大地震,還有多次的土石流,仍堅持種植青梅,守住世代相傳的「梅緣」;現在更將過貓拌入青梅醬汁,酸甜滋味令人難忘。 信義鄉溫差較大,酸鹼值也較高,種出來的青梅口感相對軟而綿密,雖然多有被蟲咬的痕跡,耗損率高達三成,但這正是她不加任何農藥的最佳物證。醃漬的青梅總容易讓人一口接一口,而將酸酸甜甜的青梅汁入菜,做成青梅過貓,成為夏天相當受歡迎的開胃菜。 梅汁過貓的食材和作法都很簡單,以青梅汁當底,加入醬油和香油,再以開水調味,涼拌醬汁就完成了,但大家如果想嘗嘗酸一點的滋味,梅汁可多加一點,汆燙過的過貓拌入醬汁,爽口的佳餚就大功告成了!
客家農民用心栽種,紅通通的大湖草莓,開滿整個果園;當地主廚創意研發,大湖草莓入菜,酸酸甜甜的口感令人難忘,不只完整呈現客家好滋味,也成了客庄招牌菜。 大湖這處客家庄因雨量充足、日夜溫差大,種出的草莓特別香,糖份也特別高,氣候正常時,甜度可達到十六度,可說是擁有一等一的好品質。 大湖當地主廚也發揮巧思,將客庄草莓入菜,研發出口感一絕的「莓香溜溜球」,這道美食使用在地食材,讓料理帶著濃郁的草莓味,色香味俱全,成了客庄新菜色。主廚將草莓酒香腸拌入豬肉,再以整顆草莓當內餡,經過高溫油炸,只需十分鐘的等待,就能吃到新鮮的果粒,再沾上草莓醬、果醋、糖、番茄醬等做成的醬汁,更令人讚不絕口!
(一)老地名的故事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可以從認識地名開始。台灣有許多特殊地名,尤其是在客家庄,因為客家先祖居住的地方大多都是山區或是丘陵地,在很多地方也就出現了不少與山勢地形有關的地名,像在多山的苗栗縣三義鄉就有一個地方叫做「崩山下」,而在新竹縣新埔鎮、也有因地勢險惡或因過去的生存條件艱辛而產生的有趣地名,例如「跌死貓」及「閻王溜」等等,這些地名背後都有著生動且有趣的故事。因為有故事,在地人總能滔滔不絕,「蔭溝」居民也從不在乎外人是否會以「陰溝裡翻船」一詞來戲稱自己家鄉。然而近機場與高鐵站的芝芭里,在外來人口進駐下,未來不但傳統客家農村的樣貌將漸漸消失,或許連名字也會和台灣許多客家庄一樣,被人遺忘了其中的歷史內涵。 (二)繪本畫家 劉睿龍(大苺羊)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來自高雄美濃的「大莓羊」劉睿龍。他將飼養的柴犬「茄子醬」化身為可愛的圖樣,開始於部落格,希望藉由這些可愛圖案能給更多孩子正面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創造」屬於華人的可愛角色。 (三)大埔藝術村 嘉義縣大埔鄉,位在嘉義縣的東南邊,相傳清康熙雍正年間,大量的客家移民來此開墾,自成一個聚落,客家先民沿用大陸祖居地來取名。不過,後來因為興建曾文水庫,淹沒了河谷地及農田,使多數居民被迫遷移。又因為鄉內有 90% 以上的土地是屬於國有或保安林地,土地開發受到限制,也因此讓這裡還保有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近年來,由嘉義縣政府主導,提出藝術造村計畫,邀請多位藝術家長期駐村,讓人看到大埔這個地方所能開啟的藝術能量。 (四)南庄獅鼓陣 庄頭做熱鬧,如果有當地的團體加入,更能展現在地特色跟文化。苗栗南庄有一個獅鼓陣,創辦人劉乾鑑在14年前因為興趣跟朋友集資,成立一個醒獅團,後來還到當地的國中小學,號召有興趣的小朋友一起加入,讓青少年有發洩精力的正當休閒管道。帶您看看團長劉乾鑑如何讓獅鼓陣從無到有,以及如何從低潮中,走向每年平均有40幾場演出的規模。 (五)櫻花達人余易政 這幾年台灣掀起賞櫻潮,每到春天,國內知名的山區,像是陽明山 阿里山等等,都會湧入大量人潮,欣賞櫻花盛開的美景。其實30年前,台灣就有一個農民,因為警覺傳統農業需要轉型,因此開始大量種植櫻花樹來販賣。櫻花農余易政,他種植櫻花樹的面積有八甲,大約兩萬多棵,還不斷研發新品種,累計有20幾種。時序進入春天,苗栗南庄櫻花盛開。枝頭上的花朵,無論稀疏或是茂盛,都充滿如詩如畫的美感,真的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從對面的山頭遠眺,櫻花的角色,就好比一張圖畫紙,在青翠的淡黃的底圖上,點綴著鮮紅的色彩。不過那片櫻花林也未免太大了吧,在台灣可說是難得一見。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