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屏東五溝水有一種神明現今已愈來愈少見了,要到傳統客家伙房裡才容易找得到的神明,而這種神明竟然是放在祖先牌位之下?而客家人的伯公和河洛人的土地公究竟有什麼不一樣呢?而我們要找的土地龍神,究竟是伯公還是土地公啊?以前客家人會祭拜的五神,現在還找得到嗎?以前的人蓋房子講究風水,前面有水,後面要有山,又要請土地龍神,而土地龍神到底要怎麼尋找呢?祂跟風水又有什麼關係呢?
今天值班的是在主婦聯盟擔任客家美食料理講師的蘇以寧講師,今天要來教大家客家米食文化並宣導食品安全。現場邀請三位大學生(莊家冀、馬在宥、陳冠)一同來參與討論。講師首先詢問三位同學常吃的客家美食有哪些,大家紛紛回答,有粄條、菜頭粄、米苔目、粢粑、艾草粄、紅粄、水粄、菜包、湯圓、油飯、粽子、糯米飯…等等。接著討論到客家人為何會做這麼多種粄呢?原因是客家人很早以前以種田為生,米是客家人主要飲食。種田的過程中要播種、蒔田、割稻,有了好的收成後,為了感謝天公土地公,過年過節就做「粄」酬神敬天。客家人做的粄有很多種,粄又為何稱為粄呢?粄在閩南人叫粿,國語叫做榚,客家人稱米磨過做好的東西叫粄,沒磨過的就叫飯像糯米飯。米有很多種像秥米、在來米、糯米,在來米鬆軟適合做菜頭粄(蘿蔔粄),糯米有黏性,QQ的口感較好常拿來做年榚,但吃後容易飽易脹氣,若加蓬萊米做粄則較容易消化。現今用粄來拜拜祭祀的節慶,以過年來說,會做菜頭粄(蘿蔔粄)象徵好彩頭,用發粄代表節節高升,吃湯圓象徵闔家團圓。清明節掃墓掛紙時會用艾草粄,有避邪作用能保佑子孫平安。冬至會做湯圓象徵全家團圓。嫁女兒時會做粢粑。生小孩時像臺中東勢那邊會打新丁粄。另外女方嫁女兒時會做甜糯米飯,讓作客的人切一塊一塊拿回去吃,象徵夫妻甜蜜。這些客家做粄的傳統應該傳承下去,希望大家有時間多去研究它。再來談到食品添加物,像豬籠粄是用糯米混合秥米製作,內餡包蘿蔔絲、包菜所以也叫菜包。秥米是一般吃飯的米有分長和圓的,炒飯適合用長米,可依個人喜好的軟硬度使用不司的米。豬籠粄下面墊的葉子是枸薑葉也叫月桃葉,作用是讓人好消化不會脹氣。傳統做粄要用手揉到像粢粑的程度皮才會Q。外面坊間賣的東西為了節省時間除了會用機器打,還會加硼砂增加Q度。像硼砂這樣的食品添加物讓我們想到幾年前的順丁烯二酸事件,為了增加Q度及保存期限業者通常會添加修飾澱粉如反丁烯二酸,若添加適量只是改變食物口感,過量才會對人體有害。但順丁烯二酸透過動物實驗證實極可能對人體細胞具毒性,長期攝入可能造成肝腎損害。現今過多的食品添加物已經傷害到我們的味覺,我們應該要吃食物的原味。此外農藥殘留問題對人體傷害很大,且化學肥料會造成土壤酸化,再經過雨水沖刷到河流,會間接導致河川優氧化讓藻類增生,進而造成植物和魚類減少,影響到整個大環境。面對食安問題,我們在外採購時首先選擇友善環境耕種的蔬果產品,第二選擇有機商店,第三到有經過篩選的農民市集購買,還有去在地農民的家裡,了解種植的過程才知道安不安全。對於食品安全我們應從自身及小孩教育做起。
這集介紹的昆蟲是在林道邊緣的草叢裡可以發現的,對許多昆蟲而言,林道邊緣的草叢是非常適合棲息的地方,而最常見的就是蝗蟲了,而大多數的蝗蟲都是吃素的,以銳利的咀嚼式口器啃食葉片是最方便的。因為是其他動物眼中的大餐,常常需要用大大的複眼來觀察周圍狀況,一有危機便用粗壯的後足縮起來彈跳逃生。另外,螽蟴同樣也有一雙強壯的後腿,也是草叢中的一員,長長的觸鬚是牠的招牌特徵。因為螽蟴生性膽小,除了彈跳逃生也有其他避敵妙招喔。而蝗蟲和螽蟴唱歌的方式也不一樣,螽蟴是用兩片前翅互相摩擦,蝗蟲則是磨擦翅膀和後足,發出聲音。別以為都是溫和的素食者,像是棘腳螽可是昆蟲界裡的超級獵食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