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粉飾的真實生活,就是小人物無法撼動的勇敢;我想、文化傳承有時候就像是表演藝術的緊箝咒,畫一個偉大的框架要他們去取經,卻忘了這一路走來,他們除了天天都得吃飯,也需要有觀眾陪他們走到西域圓夢。
新屋著名的三級古蹟「范姜古厝」,過去范姜族人在此拓墾,陸續建造了不少新屋,當地人也因此將新屋作為當地的地名,沿用至今。羅秀香大姊因為對家鄉的熱愛和使命感,希望能用雙親的傳統料理,把鄉間的溫暖情感蔓延出去,最拿手的就是米苔目,因為機械化大量盛行,手工繁複的傳統技術,就成為難得一見的絕活了。羅大姊在挑選食材別有一番見解,對於湯水類的米苔目用一般蝦米較適合,具有畫龍點睛的效果,米苔目看似簡簡單單的,其實每一道細工都需要用心,也是早期農村生活的情形。南非因為多元的文化歷史背景,因此又稱為彩虹之國,南非古荷蘭燉肉這道料理,在南非當地叫Potjiekos,是將獵捕到的牲畜放進鐵鍋子裡慢慢地燉,而客家話是說燉肉,燉得越久肉就越嫩湯汁也特別濃,李大哥以家庭小吃方式開餐廳,也說出做一道菜要有專心,要有愛心不能偷工減料,用美食的方式跟朋友分享,也分享李大哥夫婦的人生經歷。
寶山鄉境內群山聳立,因此成為許多河川的發源地,寶山水庫的水質不但乾淨,更因當地氣候適合種植甘蔗,在日治時期便成了全台最重要的黑糖產區。李大哥種植多是日本時期改良的竹蔗,硬度比紅甘蔗還硬含糖量卻相當的高,所以適合作為糖類加工,當時為了保護甘蔗生產,白甘蔗可是禁止食用的。傳統製糖可分為兩階段,而煮到糖蜜這個階段就需要五至六個鐘頭,由老師傅判定糖的濃度,經過攪拌冷卻黑糖就會快速結晶成糖塊和糖粉。黑糖因近年養生風氣盛行,台灣黑糖才又受到重視,傅大姊將黑糖入菜製成黑糖爆漿饅頭及甘蔗黑糖雞,也推動寶山新城特有的傳統產業。橄欖樹在西方有生命之樹的稱譽,取得橄欖需用長竿敲打下來,而橄欖樹全都是寶,甚至連樹根也有特殊保健效果,青橄欖味甘性涼能清肺利咽,素有肺胃佳果之稱,內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好幾倍,許元駿大哥以當季橄欖入菜,有橄欖香料烤雞腿及橄欖根烏骨雞湯...等等,取當季在地的食材來做創意料理,許大哥希望能夠提供又好吃又新鮮又健康又幸福的料理給客人享用。
外埔區屬於多崁地形,因各崁的性質不同,造就了豐盛的物產,而揚名國際的火龍果就是出自此地。火龍果是屬於熱帶水果,也是健康的減肥聖品,而范大哥的火龍果種植在大甲溪以北的外埔是最不適合的天氣,不過范大哥利用環境來克服,把劣勢轉換成優勢。曾大姊是在地農會家政班副班長,常與學員研究精緻美味的菜色,不論是火龍果果實或是淘汰掉的火龍果花,還有火龍果皮...等等,全部都可以入菜成為火龍果創意大餐。台灣唯一吃海藻的海藻豬,飼養過程有七個月大,連進去參訪也需要做好防疫工作,連大哥飼養方式有人道認證,不剪尾巴、不減牙齒,養出來的豬肉含Omega3成分,大大提升豬的營養價值,一連串健康無毒的生物鏈,才能培育出品質優良的肉品,做出來的料理不油膩也因含Omega3成分,煮出來的豬肉較輕甜。
南庄位於苗栗一處鄉村,由於山原沒有受到過度的破壞所以環境優美,是台灣有名觀光勝地,當中又以客家家族群為大宗,占了當地人口七成,是個名副其實的客家庄。龍鬚菜是佛手瓜的莖葉,雖然經濟價值不高,但因為好種、好生長、不用噴灑農藥、又可幫助土地再利用,因此成為徐大姊菜園裡最大宗的蔬菜。吳月雲大姊秉持著在地食材在地吃的觀念,用行動幫助農民,吳大姐對料理的把關非常堅持,食材都是由吳大姐當天親自挑選,用當地的食材接近養生、接近健康、接近大自然,愛護土地是吳大姐的一個出發點。蓬萊溪在十幾年前當地居民發起了,護溪運動努力維護溪流,其實真正傷害河流的是使用不法手段,例如:毒魚、電魚...等等,而現在魚群資源豐富也帶動附近環境的復育與觀光,南庄變得更美、更乾淨了。蓬萊溪也有規劃合法釣魚區,早期粗首鱲霸佔台灣的大小河流,生長在水流湍急的地方,因此造就肉質的細膩,經由兩位傅師傅的烹煮,在南庄可是新鮮的代表喔。
三義鄉,有大量的樟樹照造就輝煌的木雕事業,裡面有位跑遍台灣的總鋪師-張玉秋,她秉持延續傳統也要跟上時代的理念,這道芋頭鴨料理,將所有食材融合再一起,再捏成一隻隻小鴨子,且集結所有客家料理的精華分為煮、滷、醃、蒸、炸,時代的改變人們口味也在變,張大姊一點一滴調整,一步一步求新求變,才是料理永續傳香的秘密。用熱情克服產業轉型的廖增春大哥,原本在學校任教後來自己經營窯廠,並在自家種菜養雞,廖大哥結合興趣與專長獨創招牌料理「柴窯雞」,廖大哥的柴窯雞是自己養的放山雞,且還有獨門營養飼料玉米粉及牧草,加上燒窯烤出來的的雞,不但香氣十足口感更是皮脆肉多汁,廖大哥勇敢嘗試新事物,學習新知識,這種人生觀,展現出樸實的農庄生活。
南投縣位於台灣中心,是唯一不臨海的縣市,因為多山造成豐沛的雨量,是台灣重要河川的源頭。好品質的信義青梅,堅持以手工採收,每年四、五月剛好是西南氣流夾帶大量水氣,剛好適逢梅子成熟因此這個時節被稱為梅雨季。古信維大姊就地取材將梅子化身為各式的梅汁、梅醬還有她發想的梅子大餐料理且獲獎無數,醃漬六年後的老梅子入菜還可以取代鹽及味精,甘醇自然的鮮甜更是增添時才美味的要訣。颱風與土石流一直是信義鄉的夢魔,但古大姊就是捨不得建立起來的情感朋友及梅園,這種革命情感讓大姊在災後能夠站穩腳步,用料理帶來快樂同時也是大姊的信念動力。位在愛蘭里的地下湧泉,在日治時期以甘醇清冽聞名,今日埔里的紹興酒用愛蘭名泉與台灣糯米,進行製麴、發酵、開耙、是製酒的一部分,而紹興酒的酒香來自微生物的代謝物,與國外用橡木桶浸出來的酒香不一樣。 詹自強大哥原來職業是水電工,因為母親身體不適決定回家裡幫忙,也繼承媽媽的手藝,學習克服挫折只想做好料理讓媽媽看,拿手菜是醉雞、紹興酒釀豬腳,兩樣菜都需要耐心與細心,在不同料理階段加入年分不同的紹興酒,是豬腳料理如此吸引人的地方。
崙背鄉,有小上海之稱,這裡不只酪農業出名,還有全台灣唯一的迷你一口菜,廖君爽大哥採溫室栽培方式種植一口青菜,土壤與灑水也有技巧,有這個構想是因為,現代社會人們忙碌,購買一口青菜回去時就可以炒,價格方面也多兩倍,大哥為了迎合大眾多樣化的需求,利用溫室前後方位的溫差,分別種植冬天與夏天的菜苗。廖大哥的妻子,吳聬,不論在工作上、生活上都是廖大哥最佳夥伴,一桌子菜餚嘗起來又新鮮又嫩又甜,呈現的不只廖大哥以無比耐心培育的成果,更是大姊用心所做的料理,緊密結合出來的成就。 養蜜蜂就像逐花而居的遊牧民族,李岳隆大哥從小就跟著爸爸到處收花蜜,每一滴蜂蜜都十分珍貴,蜜蜂能生產蜂蜜、蜂蠟、花粉、乳王蜂,蜂蛹...等等,李大哥也開創更多元化的蜂蜜產品,但也談到在推廣純正蜂蜜的難處及環境被人類破壞,對李大哥夫妻來說都是無處可訴的辛酸,而我們人類應該要秉持與大自然共生共處的心。
屏東內埔是屏東六堆文化重鎮,鎮內也保有各式客家文化。李勝能大哥懷念有媽媽味道的鹹魚肉餅,而邁向料理之路,食材都在內埔黃昏市場,不論生鮮或是熟食貨色都齊全,李大哥總在第一時間到市場挑選新鮮食材,鹹魚肉餅都以純手工製作,雖然費工費力但菜餚味道回歸到李大哥懷念的古早味,味道總是會在口中散去,散不去是觸動心靈深處的美好回憶,如何延續家鄉味是李大哥的目標與挑戰。 內埔手工粄條第三代傳人-王惠美大姊,堅持舊法製作,選用兩種2年在來舊米,米漿濃度的判定,大灶火候的控制,都以經驗來判定,每個小細節都影響成品口感,王大姊對粄條有著更多不同以往的想法,將粄條創新設計各年齡層喜好的口味,甜的、鹹的、西式的...等等,新舊的觀念,王大姊相信還有永不離根的信念。
竹東鎮位於新竹中心點,這裡有條水質優良的竹東圳。在地的詹大哥創立第一家茶藝館,從一開始的仰賴廚師到現在開發新菜餚閉月羞花,閉月羞花主要是以檳榔花作為料理,可以涼拌、炒鹹豬肉、煮湯,吃起來鮮嫩香脆的口感,可是不會輸給筍子的喔。 竹東鎮軟橋地區,只有六百多人的客家聚落,裡面住著一位陶淵明-黎許傳大哥,黎大哥的特別料理並沒有菜單,應當地現有蔬果供應,種植採用自然農法讓蟲、雜草吸收完剩下的菜才換人類吃,在無污染的竹東圳也有蜆可以摸,也就是老一輩人常說的「摸蜆兼洗褲」。黎大哥老婆-劉素盡大姊在婆婆指導之下,練出精湛的廚藝,用心對待每樣食材,更是大姊作作出充滿人情味的主要原因,夫妻倆自給自足,菜餚充滿純淨的田園味。
美濃地區有二百七十年多年的傳統客家聚落,荖濃溪沖積成土壤肥沃的河谷平原,蘊藏著用水果入菜的甘醇滋味,代表料理為鳳梨豆醬,當地種植鳳梨的陳大姐,不計成本使用鳳梨酵素施肥,找方法克服天候環境,再加上當地水源充分,搭配排水良好還有微酸性的土壤給予養分,造就高樹地區成為台灣鳳梨的生產重鎮。 黃大姊採買鳳梨豆醬材料都到古早味的雜糧行,大姊還可以以物換物換取所需物品,交易的並不是金錢,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感情。黃大姊的丈夫蔡國宗,他十六歲開始走向料理之路,還曾受聘到日本掌廚,而美濃是讓他感到溫暖的地方,重啟他的料理事業,選用當地上等食材,加入自製醃製的鳳梨豆醬,留住了客人的心。夫妻秉持三心二意的信念,細心、耐心、貼心及創意、情意,讓客家料理傳香千里。 羅大哥因父親的過世,體會到家鄉的重要,接下父親留下來的木瓜園,打造無農藥有機木瓜,木瓜也像人一樣分公株母株,遇到逆境時也仍能力求向上長,最終結成甘美的果實,羅大哥拿手菜是涼拌青木瓜,而封肉達人是羅大哥的母親,封肉的訣竅就是將食材層層堆疊,才能封住香氣。羅大哥回家鄉後感念父親的辛勞,也參與推動社區營造,守護故鄉的美麗,對家鄉土地的感情像灶火般綿延不斷。
苗栗原名貓裏,原住民語言有平原或美麗的意思,依山面海大部分為丘陵地,有許多在地客家人。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用虎頭柑來祭拜祖先,而徐大哥將風味保留在茶葉裡面,成了酸柑茶,有止咳、潤喉、化痰的功效,由於酸柑茶都是一顆一顆的對於外出旅遊並不方便,徐大哥為了推廣酸柑茶研發出酸柑茶包。劉永鑫大哥是頭份客家人,小時候與媽媽學習烹飪,因不服輸的個性,使他成為大飯店廚師,後來徐大哥返鄉創業,結合酸柑研發新料理,煮出客家料理的新滋味。 陳大姊的四神湯藥材都是精心挑選出的上等貨,大姊說做四神湯耐心很重要,還有以愛為前提的心,因此她做出來的料理別有一番風味,特別的是以豬肚作為囊袋,將藥材塞進裡面熬煮,上菜時客人以剪刀DIY剪開,內料像元寶般帶給客人驚奇感。
傳統務農的客家庄裡是不吃牛肉的,不過在台中東勢卻發展出相當出名的全牛大餐。雄良子大姐具有涼拌肚王的美稱,所謂肚王意指在牛的四個胃中可分為瘤胃(或稱毛肚)、網胃(或稱麻肚)、瓣胃以及鄒胃(俗稱肚王或肚花),涼拌肚王是選取無堅不摧的鄒胃來做料理食材。其中,紅燒牛尾是店內最暢銷的招牌菜,牛尾的外皮除了富含膠質,吃起來的口感也比豬腳更軟嫩。不管是口感清爽的涼拌肚王,還是徹底入味的紅燒牛尾,涼拌的爽嫩和慢燉的厚香,都足以撐起全牛餐的門面。 薑絲炒大腸是客家人最愛的一道料理,酸、甜、嫩、香讓這道料理直接聯想為客家美食,完成這道料理除了要爆炒大腸外,加入適當的醬油調色,以糯米醋提香,再加入高麗菜乾添加層次感。
大溪鎮,曾是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90年代,河運全運時期茶葉、樟腦油...等在此成為轉運大宗,大溪鎮因此萬商雲集,如今街上還充滿巴洛克式建築的風采。在地劉桂玉大姊用思鄉作食材,二十多年的歲月累積,創作有別於傳統口味的私房料理,其中拿手的芋香豬腳,大姊的料理哲學就是沒有不可能的搭配,在不同食材搭配時找到平衡點。大溪百年老街因在地人意識到文化與古蹟保存的重要性,在民國85年時進行舊有牌樓整建及規劃。這邊也因為觀光帶動豆干產業,因為豆干的大量需求部分流程透過機器代勞,但師傅製作的手感,不曾因此而生疏。林瑞珠大姊以外燴起家的料理資歷,近年講求養生的輕食概念,以健康為訴求的蔬食料理,結合大溪豆干,讓料理不但多了美味,營養更是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