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阿爾卑斯山、傳承了幾百年的瑞士手錶、略帶神秘色彩的瑞士銀行,都是瑞士給人的印象,雖然從地理上來看,瑞士只佔歐洲的一小部分,但這個國家豐富的旅遊資源卻帶給旅行者莫大的樂趣!鄉親說,琉森擁有在 瑞士風景畫冊上的所有元素,這裡是個來了就不想回去的地方!除了天然美景,更多的感動來自於這裡的敦厚人情!
一句金城武代言的廣告臺詞:「I see you」,讓大家看見臺東池上的美,伯朗大道旁,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盛開出池上米的結實飽滿。無論是月臺熟悉的叫賣聲,抑或是客家媽媽的新創意,都是充滿池上米的好味道! 一支廣告讓此家喻戶曉,大夥紛紛到臺東池上朝聖這金黃色大道,沒有一根電線桿煞風景,放眼望去都是黃澄澄的稻穗,透過雲層的耶穌光下,閃耀著池上米的驕傲。與此齊名的是由多個蜿蜒所連接的小徑「天堂路」,隨著稻米的熟成,天堂般的美景讓人流連不已。 月臺上的便當是遊子念念不忘的味道,每當乘坐火車離鄉背井或是近鄉情怯時,都有池上便當的陪伴,吃在口中,幸福的味道直達心窩。當地居民更發揮創意讓池上米融入不同文化,研製出獨特「米披薩」,遊客不但吃得到,還能自己動手做。
一處隱匿在臺灣東部的客家庄,就座落於風景宜人的臺東關山,騎鐵馬、吃著客家味道十足的大碗公飯,飽覽關山美景,一趟臺東牧野的大地巡禮便拉開序幕。 關山因水質純淨、土壤肥沃,所種的稻米金黃飽滿,還散發著芋香,來到這兒就一定要品嘗道地的「客家大碗公飯」!這大碗公飯過去是為了讓下田工作的男人們吃得飽,所以飯菜都是滿滿一大碗公,而這古早的好味道保留下來,就成了現在的關山特產之一。 吃飽喝足後,可踏上十五公里的鐵馬道之旅,盡覽關山美景,沿途一望無際的稻田,在陽光與雲朵的嬉戲下成了金黃色稻浪,無論是徜徉其中或是逐浪奔馳,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城市喧囂遠了,人與人、與自然的距離近了,更能珍惜這趟關山行所賦予的意義。
苗栗頭屋的信仰中心永春宮,據說日據時代,曾協助當地居民戒除鴉片毒癮,因救人無數而香火鼎盛,歷經過大地震的永春宮,「永保長春」的匾額依舊高高掛,到現在已有百年歷史,種種傳奇讓永春宮成為當地民眾的信仰所在。 不只永春宮讓民眾嘖嘖稱奇,周邊湖光山色,美景也讓遊客駐足,百米長的環湖步道,清澈湖水映照山丘倒影,景致清幽,當地人稱為「明湖蘇堤」,不但可與杭州西湖的「蘇堤」媲美,更曾是紅極一時的電影「魯冰花」拍攝地,眺望湖景,遙憶客庄舊時風情。 永春宮因是民眾信仰中心,當地客庄人也捐出舊時生活用具,成立苗栗客家文物館,現今少見,如客家庄製茶用具、長工的棉櫃都陳列其內。即將失落的文化財產,也因居民的熱心捐贈,讓屬於客家文化的資產能代代相傳。
苗栗頭屋外獅潭原本是純樸農莊,在居民齊心協力重整下,水圳邊造形水車林立,還打造生態步道,沿途盡覽歷史建築與古蹟,重現昔日農村風光,也享有「山麓田園水車村」美名。 一.五公里的生態步道,沿途處處是驚喜,如同大自然教室贈與的活教材,都市裡看不見的生物,在步道裡處處可見,結合健康觀光概念,居民重視生態平衡,讓生物們可以自在悠遊,旅人也多點造訪林間之悠閒,沿途不只欣賞田園風光,百年伯公也讓人不得不駐足,因見證了客家人在山林拓墾的艱辛,漫步鄉間小路,不由得引發思古幽情。 原本沒落的外獅潭農莊,居民提供宅院重整成社區發展協會辦公室,多數鄉間老屋仍保存堂號,並留存客家重要的風水化胎,像家宅背後的支撐般,茂密的植物隱含了多子多孫、萬事昌隆。
臺灣十大古道之一的鳴鳳山古道,位於苗栗獅潭鄉與頭屋鄉的交界,起初是原住民打獵小徑,轉變成客庄村民運送物資到獅潭販售的經濟命脈,但在苗二十二線開通後,古道沒落陳封數十年,直到民國八十五年才重新整理,砍除雜草清出古道。 昔日運送物資的小徑,現在則成為民眾登山賞桐的知名勝地,桐花盛開時,常見滿地五月雪,美景令遊客駐足欣賞,成為遊客健行遊憩據點,造訪古道賞的不只是美景,也能感受先人篳路藍縷的精神。 到苗栗不只走古道賞桐花,古樸的勝興車站也是必遊景點,百年的木造車站多了股日式風情,七個隧道群體會舊山線之美,如今已經成為竹苗地區著名的觀光景點。造訪苗栗探索古今,漫遊舊山線賞玩鐵道風情、老客庄嘗傳統客家味,體會苗栗山城的美。
高雄美濃除了有濃厚的人文氣息,也有豐富的生態資源,每年五月至九月,遊客都可以在黃蝶翠谷看到滿坑滿谷的蝴蝶飛舞;而漫步在鄰近的雙溪公園裡,更如同體驗了一場生態之旅。 美濃的黃蝶翠谷不僅有涓涓細流、蟬鳴鳥叫,還有黃蝶翩翩起舞,生氣蓬勃。在這兒,曾有過五千萬隻的黃蝶漫天飛舞,但現在盛況已不再。當地人士為了喚醒大家保護自然生態的意識,舉辦了黃蝶祭,用傳統客家儀式祭蝶,邀請遊客和自然和平共處。 純樸的客家小鎮也充斥著文化氣息,遊客走進鍾理和紀念館,能看到臺灣客籍作家鍾理和的手稿、文物及作品,包括「雨夜花」、「笠山農場」等經典著作,對鍾理和來說,美濃是家鄉,也是滋養寫作能量的淨土。一趟美濃小旅行能讓人歷經大自然的洗禮,亦能沉澱心靈。
菸葉曾是高雄美濃最重要的產業,時至今日儘管已沒落,仍處處保有許多古蹟,除了菸樓之外,宋家伙房、宋家書院、水橋、還有德勝公壇,美濃的每個景點都有著自己故事,值得大家一一來探尋。 美濃處處是古蹟,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五○年代的美濃曾是菸葉王國,但過往的菸葉榮景,如今依稀可見。紅磚式的建築,烙印了煙燻的紅色,能想見當年菸樓人聲鼎沸的景象。 美濃的伙房以祖先姓氏為堂號,提醒子孫飲水思源、不能忘本;而荒煙蔓草間的宋家書院,更有著當年客家人崇文重教的足跡,百年前的私塾開始鼓勵大家讀書,對爾後的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隨著時代變遷,即便菸樓不再白煙裊裊,書院裡不再書聲琅琅,美濃褪去一代繁華,但當年的點點滴滴都深植在大家的心裡。
高雄美濃客家文物館是依照伙房及菸樓造型設計的,裡頭的文物琳瑯滿目,訴說著客庄的歷史,彷彿是美濃的縮影,很適合大家來探訪客家文化。 走在美濃老街上,四處可見古蹟,就像一座大型博物館;客家文物館的外觀一樓是伙房、二樓是菸樓,能窺知美濃歷史。美濃的三級古蹟「敬字亭」,也在文物館裡重現,但造型和其它敬字亭不一樣,是當時期許文風盛行的官帽造型;另外,希望子孫文人輩出而興建的東門樓也矗立在館內。 美濃的菸樓榮景不再,但這兒還能看到當年工人在狹小空間裡爬上爬下的場景,而客家人賴以為生的大型農具及生活器具,也都訴說著客家人當年刻苦耐勞、勤奮、儉樸的生活態度。大家若想感受美濃的悠閒,也可步行至中正湖,湖邊景色秀麗、環境清幽,豐富了這趟客庄行程。
高雄美濃是傳統的客家庄,老街上隨處可見伙房建築,伙房近年來變身成美術館,探究美濃人家的生活點滴;還有令人回味無窮的粄條街,平凡的在地美食,卻滿足了大家的味蕾。 美濃老店林立,傳統的建築在永安老街上更是隨處可見,遊客來此可細細品味這古樸的客家小鎮。老店經活化後,搖身一變成為美術館,曾家伙房就成為曾文忠美術館,曾文忠為美術老師退休,常用畫筆寫日記,憑著記憶記錄美濃的美好,鮮明的色彩和細緻的筆觸,重現老街的風采與名勝古蹟。 美濃的粄條街遠近馳名,用在來米製作的美濃粄條,口感絕佳又Q彈,大骨熬成的湯頭加上兩片瘦肉,再搭配客家婦女自製的油蔥酥,就成了美濃最道地的古早味。美濃的在地風光和道地美食,是場能讓人重拾過去生活點滴、又能大飽口福的饗宴。
有「小上海」之稱的花蓮林田山是獨立小山城,一九六○年代伐木的全盛時期,包括客家人、漢人和原住民,共有兩千多人在此地落腳,園區內有專屬小學、員工幼兒園、甚至現在的中山堂曾是電影院,隨著伐木走入歷史,林田山的美仍舊保留,留下的日式屋舍則見證曾經的繁華。 花蓮林田山盛極一時,生活機能完善,園區如今只剩下古早風情,細細品味每個物品都保留了舊時代的故事,處處可見前人生活的足跡。重新開放的檜木屋舍是以前的場長館,保留日式格局,隨處檜木香氣撲鼻,漫步享受著悠閒氛圍。 造訪林田山林業博物館,早期生活的火爐器皿、以檜木製成的洗衣板,懷舊味十足,群林環抱的日式建築,不但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盎然綠意,滿區的木香讓遊客放鬆了身心,更緬懷「小上海」的舊時代之美。
俗語說「美濃出博士,鳳林出校長。」鳳林有六成都是客家人,客家人重視教育,培育下一代相當用心,只有一萬一千多人的花蓮縣鳳林鎮,當地的校長人數卻超過一百人,成為校長密度最高的小鎮。 鳳林人投身教育,終身奉獻,昔日區長的官舍,在當地人士的努力下,如今變身校長夢工廠,日式建築裡生產的是「教育的夢想」,夢工廠裡每天都有志工解說,將百位校長口述的歷史整理後變成故事;並陳列展示不同年代的教具、教材。 夢工廠外的敬字亭,彰顯客家人「晴耕雨讀」的優良美德,感念古聖先賢創字、造紙之恩。鳳林鎮有「校長之鄉」之美名,除了人才輩出,更散發出濃濃的客家文化味,遊客藉著緬懷過去優良學風,可學習前人向學的積極態度。
花蓮鳳林中華市場已經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原本老舊又髒亂,但重新整修後有花布妝點、也有客家美食,充滿濃濃的客家味,希望可以吸引更多遊客前來到訪。 中華市場裡藍衫、桐花高高掛,走的是客家風,不只外觀有客家意象,市場裡頭更有味道!客家花布當壁紙,能妝點攤位,招牌設計也都有濃濃的客家味,更有許多客家媽媽的好手藝。好客的客家媽媽秀出自己做的福菜乾、仙草乾,體現了客家人的熱情。而著名的「鳳林三寶」花生、蜜豆奶和剝皮辣椒,也可以一次買足。 歷經三十多年的歲月,市場老舊又髒亂,獲得政府補助重新整修後才煥然一新。攤商說,以前市場比較髒,都會漏水,現在改得相當漂亮,讓人感覺很舒服。老市場活了過來,民國一○三年五月份才重新開幕,讓大家能舒舒服服地開店擺攤。
花蓮鳳林客家文物館是東部第一座客家文物館,館內主要介紹客家移民的開拓史,有千里迢迢的移民路線、客家信仰和生活形態,見證客家人與自然搏鬥的堅忍意志。 鳳林客家文物館是將鮮少使用的圖書館再活化、改建而成,文物館中敘述著花東縱谷開發與移民過程中的辛酸血淚,當地居民也自動捐獻先民使用的農耕器具,以及生活用品。早年客家部落地處偏遠,生活又困苦,所以客家人在當地討生活,大多是住在一字屋,傳統的合院、圍龍屋等對東部居民而言十分罕見, 植物染工坊也是鳳林的特色之一,五顏六色的植物染為客庄增添色彩,也讓客庄媽媽們可以用心傳承客家的染布文化,用最天然的植物萃取染料,還能DIY教學不同的技巧,打造出不同的圖騰,讓遊客天馬行空地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小小攤位裝載著大大滿足!一早就充斥著精神飽滿吆喝聲的竹東中央市場,攤販們熱情招呼著來往客人,一樣樣的在地客家美食,香味撲鼻,滿足了食客的五臟廟,也傳承了客家庄的傳統習俗。 在充滿客家氛圍中央市場,有三十年以傳統古法製作懷舊滷味,還有客家美食素食炸菜,轉角的紅糟鴨攤,以紅麴醃漬肉品,吃起來帶些微酒香,口感甘甜嫩香。在中央市場裡,處處皆有隱藏美食,樣樣都是驚喜。逛市場嘗在地美味,感受客家人的好客與熱情。 竹東小鎮街頭漫走,來趟古蹟巡禮,竹東中央市場附近的蕭如松紀念館,園區內展示蕭如松生前的生活樣貌及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也承載著蕭老師對繪畫的熱情與執著。遍嘗客家道地美味、漫遊藝術先驅故居,在日式建築的輝映下,分享「好客情」。
漫步鹿寮坑,五月雪紛飛。新竹縣芎林鄉的鹿寮坑,是知名賞桐勝地,仍維持傳統的鄉村風貌,附近的「石爺、石娘」流傳著動人愛情故事,賞桐追螢光,盡覽臺3線好風光。 鹿寮坑的「石爺、石娘」原本在納莉颱風時被分散了,後來在地方合力下,將石爺、石娘重新安座,並舉辦「世紀婚禮」,請來竹塹城的城隍爺證婚,附帶結婚證書加一牛車嫁妝,再度相依相偎,美景佳話,吸引不少旅客朝聖。 桐花小徑旁,九芎樹相隨,帶來綠意,也帶來客家味的異國感動。熱愛客家味的老闆,創意發想以客家鹹豬肉做成披薩,巧妙搭配芝麻葉,不死鹹且口感絕佳。鹿寮坑地理位置處於背風坡,較不受風且溫度濕度穩定,因此螢火蟲數量多,如同一盞盞飛舞的小燈籠照耀著靜謐客庄,邂逅這一季最浪漫的星光相遇。
龍潭有座百年製茶廠,傳承了五代,每個機器、每個角落都訴說著臺灣當年茶葉外銷的風光史,製茶廠這幾年也開始拓展茶鄉觀光行程,讓遊客在旅行之餘,還能體驗採茶、製茶的樂趣。大夥兒都能在現場砌茶品茗,就是希望臺灣的茶葉文化不要走向凋零。 刻著歷史痕跡的紅磚古牆,是傳承五代的龍潭百年老茶廠;翻開歷史扉頁,這兒曾有過年產量一百萬公斤的輝煌;而如今,超過一百歲、「阿婆級」的揉茶機還能運轉,陪伴也見證了臺灣茶葉外銷史的興衰。 令人身心都舒暢的龍潭客庄小旅行當然也充滿了客庄美食,鵝肉搭配客家桔醬、客家黃豆醬,是客人必點的招牌菜,從百年茶廠到美味的客家料理,業者們用心經營,在傳統和創新間,創造出更多的感動。
桃園龍潭的三坑老街除了古早味豆花,還有祖傳三代的客家菜包飄香,供遊客品嘗,邊享受美食邊欣賞沿途風景,更能體驗客庄之美。 紅磚牆、舊屋瓦,三坑老街的每個角落都有著客庄故事,彎彎曲曲的道路是為了防止盜賊入侵,而米糠混著泥土堆砌而成的土角厝,能透氣、冬暖夏涼,也能看到先民的智慧。老街雖短,但曾是貨物轉運站,在那繁華的年代,可是有「龍潭第一街」的美名。 三坑老街除了豆花,還有傳承三代的排隊美食「客家菜包」,新鮮蘿蔔絲做成菜包,是遊子念念不忘的好味道。在這兒,還可以來趟盡興的鐵馬遊,從老街出發,慢慢欣賞田園風光,沿著單車道,能一路騎到大溪,悠遊又自在;櫻花、油桐花,還有野薑花,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陪伴。
桃園龍潭小粗坑古道自然生態豐富,綠樹成蔭,桐花之美讓人一覽無遺,吸引許多人佇足;連陶藝大師也沉浸在此,過著自在而悠閒的生活。 「粗坑」是早期客家人為了引水灌溉而找到水源的地方,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古道原是日治時代的一條牛車路,經當地居民重整後,成了賞桐祕境。潺潺溪水、油桐樹相伴,有人專門來捕捉桐花之美,也有人是來健身爬山。在這裡,四、五月能看到雪白的桐花飛舞,一路上,空氣清新,五色鳥、豆娘、青蛙……等相伴,讓古道更加熱鬧且充滿生機。 走到轉角處,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陶藝空間,有著各異其趣的作品;田園造景是由陶藝大師一手打造,因愛上客庄的純樸,所以落地生根。這裡也讓遊客DIY,共同體驗捏陶趣,連隨手可得的樹葉都能當裝飾品,更展現了客家人的怡然自得。
「羅屋書院」百年前孕育了菁菁學子,現在則貢獻於社區營造,哺育出一個道地的關西劇場「牛欄河劇團」。劇團成員大都來自牛欄河畔,用客語與山歌訴說著一個又一個關於他們母親河動人的故事,表演中孩童們純真的笑靨,燦爛了古今書屋,感受百年不變對這片土地最深的依戀。 北返路過桃園的這家老餐廳,為小旅行寫下青春的註腳,一道「桔醬炒肉」,擺盤如陽光灑落般金黃耀眼,再讓桔醬的酸酸甜甜滿足挑剔的味蕾,讓正午的慵懶有了清醒的理由。而隨處可見的「陶甕」與「柚子」,增添不少客庄童趣。 因為客家人喜歡用大大小小的甕來醃漬一些食品,這些甕也成了客家生活記憶的一份子;而柚與「佑」同音,是庇佑之意,因此種柚子樹就是庇佑闔家平安的意思。
具有「客家大道」之稱的臺3線,有著最美麗的客家聚落,不僅綿延了客家傳統文化,更承載著最深厚的客家情懷。熟悉的地名在地圖上接起這條客家大道,也開啟一趟新竹小旅行。 老街上熙熙攘攘的旅客,總是為北臺灣的客家重鎮新竹北埔增添了幾許熱鬧,因此,縱然是老街也依然有最青春的氛圍,讓百年歷史的北埔從來都沒有在時間的洪流下沉睡過。 往峨嵋山裡走,人還未到,那陣陣茶香就撲鼻而來,上好的客庄東方美人茶(又稱椪風茶),還有那用茶梗烘焙四十八小時的「茶焗蛋」,茶香四溢,裡頭可是蘊含了客家人勤儉的精神!竹北這家由新世代接手的老餐廳,自豪地端上一盅老菜脯燉雞湯,香氣四溢,就是要讓年輕旅人也都愛上客家好滋味!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