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是一個擁有古文明藝術的王國,千年歷史的古蹟壁畫,俯瞰眾生的微笑彿像,世界遺址的吳哥窟,在這十八萬平方公里,比台灣大五倍的國度,這裡匯集全世界最溫暖的力量。柬埔寨為東南亞發展較為落後的國家,因為戰爭引發的貧窮和落後的醫療,人民平均壽命只有六十二歲,台灣早期實施南進政策,但戰亂撤僑後,柬埔寨便成為沒有台灣辦事處的國家,居住在此的台灣鄉親便扛起國與國之間的聯繫,走進柬國社會的核心。
節目此次參訪的地點為馬來西亞的美里,聽說只要在這裡看見的華人,有七成皆為客家人。來到美里,也可看出客家公會對於當地居民來說已經形成一個無形的聚落,人們對於客家亦習以為常,而客家文化亦成為美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開始,志杰來到大伯公廟拜訪,可以發現大伯公廟比一般的宮廟還要大個兩三倍,可能因為它是這裡僅有的宮廟吧,也因為這樣大家對於宮廟也相當的重視,透過大哥們的述說可以了解早期因環境較負面,許多人生病罹難,故建造此宮廟來做為人民在心靈上的慰藉,久而久之就變成大家心中祈福的寄託。 在這裡有個相當有趣的特色,與其說有許多華人,不如說大家都是客家人,也因為這樣讓志杰彷彿來到自己的故鄉,在語言溝通上完全不是問題,也因此讓此次的採訪也相當順利。 接著志杰來到呂大哥家,發現呂大哥相當親切,或許是因為務農的關係,每每談到與農產相關的話題總是特別健談,也不禁讓人心情愉悅了起來,此外,來到呂大哥的菜園後也了解到他平時工作上的辛苦,不僅從一開始的播種,緊接著照料與收割,都是相當繁瑣與累人的工作,並且還要視天況來做調整,價格上亦相當不穩定,這點也確實讓人由衷佩服。最後,在這段與呂大哥生活的日子當中,透過節目體會到當地的生活以及呂大哥的開朗活潑,不僅讓生活充滿歡樂,也間接感動他人,而這也僅僅是他對於知足的體現吧。
一到了亞齊,首先梁校長就介紹南亞海嘯罹難者的墳墓,讓宗翰一開始即有了深刻的印象,從校長的眼神當中可看出他對親人離去的痛苦與思念之情,而此次造訪亞齊,整個主題亦圍繞在南亞海嘯的經過。 接著吳老師帶著宗翰參訪發電廠,並訪問現場的孩童,了解到他們皆在海嘯中失去親人,儘管表面上看似兇狠,但內心卻是無比脆弱。 此外吳國忠先生也帶宗翰介紹南亞海嘯來臨時當天的狀況,連妻子也因為海嘯罹難了,一直到現今整個家園都仍在重建的過程,或許對我們來說在平常不過的家人,對他們來說卻已遙不可及。 最後,宗翰來到學校教導亞齊的孩童英文,與台灣不同的是,在這裡的課堂上總是充滿歡笑聲,這是在台灣較少見的,但看著他們的笑聲也不禁讓人充滿希望,就彷彿大家已經災難的痛苦中釋懷,而這些年輕的一代也將代表亞齊在未來的新希望。
節目一開始簡單介紹了印尼之後,便直接介紹華語的過往歷史,從以前的政府政變導致排華,到現今走在街上都能看到華語的廣告招牌,這樣如此大的轉變源由,皆是此次節目所圍繞的主題。 一開始就先說明該地銀行以前曾被徵收的經過,以及介紹許多歷史遺跡與寺廟等,而透過記錄人與他人的對話也能了解到該地的建築皆有著百年的歷史,在廟宇方面,或許是因為地緣關係,皆是由宋氏家族所打理,而以往皆由馬氏一家所掌管,這些轉變也皆可追溯到長遠的歷史。 透過雨薇的表述,發現印尼西家的客家話所使用的腔調與台灣大為不同,在這方面也讓雨薇有些不適應,生活也與台灣大為不同,對我們來說或許習以為常的蓮蓬頭對他們來說則是無法想像的奢華,而這也是所謂文化的差異,也因為這樣雨薇也更加珍惜在台灣的生活。 此外,雨薇透過節目介紹羅芳柏的墓碑給大家,但因為墓碑不只一個,因此也不能確定是否真為其墓碑,但也藉此讓大家了解到歷史的發展,從墓碑為何要蓋那麼多?以及墓碑上的名字為何要挖掉?這些皆能透過螢光幕來讓觀眾了解。 最後,排華的過往歷史,不僅導致政治上的障礙,在教育上也有了相當大的影響,導致華語學校無法經營,相比之下,現今的華語學校逐漸增長,教育資源也相當豐富。而華文解禁至今第七年了,從街上的招牌即可看出華語已經是能夠大方在社會上公開的語言。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