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雲林縣的廖文和布袋戲團,在民國六十五年成立,是當時民眾茶餘飯後的休憩活動,但是在電視節目興起之後,絕大部分的布袋戲觀眾嚴重流失,造成布袋戲一時沒落,廖文和團長為了找回流失的布袋戲傳統文化,以及逐漸衰弱的布袋戲人潮,不斷努力創新,研發改良舊的布袋戲直至迄今,其劇團規模已經在台灣,甚至其他國家打出知名度。團長廖文和對於客家文化推廣也不遺餘力,不僅將詔安客家人耳孰能詳的傳奇故事,七崁阿善師的故事,並以傳統創新客家偶戲寫實劇情,電視劇場景原汁原味呈現,引導民眾認識詔安客家傳統藝術,此外,他也到雲林縣三和國小以布袋戲教導小朋友學習紹安客語,同時傳承客語與布袋戲兩種客家文化,也為客家傳統藝術向下扎根。
位於雲林縣的廖文和布袋戲團,在民國六十五年成立,是當時民眾茶餘飯後的休憩活動,但是在電視節目興起之後,絕大部分的布袋戲觀眾嚴重流失,造成布袋戲一時沒落,廖文和團長為了找回流失的布袋戲傳統文化,以及逐漸衰弱的布袋戲人潮,不斷努力創新,研發改良舊的布袋戲直至迄今,其劇團規模已經在台灣,甚至其他國家打出知名度。團長廖文和對於客家文化推廣也不遺餘力,不僅將詔安客家人耳孰能詳的傳奇故事,七崁阿善師的故事,並以傳統創新客家偶戲寫實劇情,電視劇場景原汁原味呈現,引導民眾認識詔安客家傳統藝術,此外,他也到雲林縣三和國小以布袋戲教導小朋友學習紹安客語,同時傳承客語與布袋戲兩種客家文化,也為客家傳統藝術向下扎根。
提到客家八音,大多是婚喪喜慶的時候,所使用的表演樂器,而流傳的大多在老人家這一輩,年輕人接觸的機會不多,為了要傳承這項文化,美濃國中開辦了八音社,請來了四位擅長八音樂器的老師來指導,就是希望客家古樂不要失傳。其實在美濃許多國小都有辦八音社,但是到了國中因為升學壓力,所以大多沒有再繼續辦,造成學習斷層,因此美濃國中設立八音社,要傳承客家古樂。客家八音指的是八種製作樂器的材料,主要的樂器是嗩吶,傳統是由所有老師們吹奏樂器,而且因為早期的樂師大多是清苦的盲人,沒有譜,是靠記憶記節奏。現在為了教導學生,因此團長林作長,把八音化成簡譜,有利學生學習。一開始學生對於客家八音並不了解,認為只有在喪禮才會使用,有感於此,美濃國中開始推廣客家八音,讓學生與新進老師們都一塊兒認識客家傳統古樂文化。
苗栗南庄的桂花巷飄香,懷舊的街道總是吸引人潮,親切招呼客人的老闆-江醒聞,懂得不僅僅是桂花釀的吃法,專精鄉土旅遊的她還是個在地通;帶我們走訪海拔738公尺的向天湖,靜謐的湖面可以由步道走進向天湖的美色裡,宜人的氣候,感受環境優美。沿著水深,走進神仙谷,溪水奔騰向下傾洩,切割出岩床和凹溝,少見的岩層地形造就了壯闊的神仙谷,從在地景點留住旅人的腳步。接下來停駐點步向歐風民宿,山林氛圍裡輕鬆擁抱大自然,在歐風和天然味交融之中,仍不失在地情懷。客家女主人還加進客家花布的小巧思,增添一番客家味,舒適的住一晚還能好好品嘗在地滋味兒,將南庄三寶請客人品嘗,旅行南庄山城,記得別心急,適合漫遊品味。
來到苗栗南庄,山林環繞氣溫舒適,在這裡所養殖出的鱒魚、段木香菇以及桂竹筍,這品質是最好最著名的;靠著這三寶,每年為南庄帶來不少營收,也帶進觀光人潮。山地丘陵包圍住南庄,客家山城滋養出南庄三寶;嬌貴的鱒魚只有在低溫的環境以及乾淨的水質才能養殖,南庄的水質乾淨無雜質因此成為養殖鱒魚的聖地,被稱作南庄第一寶,新鮮的鱒魚經過煙燻,成為美味的全台十大伴手禮之一。也因為南庄氣溫較低,因此也適合段木香菇的栽種,不同於其他太空包的香菇,堅持使用段木栽培香菇,烹煮後更可以嘗到更香濃的香菇味。蠔油炒香菇、鮮炸段木菇,還有鮮菇雞湯,簡單烹調出南庄第二寶。南庄第三寶-桂竹筍,即便不是產季,經過真空加工,一樣可以在不同季節嘗到桂竹筍的美味。南庄三寶將南庄打造成一個觀光重鎮,為小鎮帶來新生機。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