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是台灣客家文化信仰中心,整個庄頭十分活潑,到處都充滿年輕人的氣息,但在熱鬧的背後,我們將要去尋找慢工出細活的客家豆腐。一百年來每天限量的豆腐,味道實在且千變萬化;香中帶嫩的口感,辣中帶麻的嗆味,利用磚形的豆腐封住經過處理過後的豬肉,雖然炊蒸的時間較久,但豬肉的味道會完全的融入豆腐裡面。走在客家人口約佔了百分之九十的新埔鎮,特別可以感受到客家庄特有的人文風情,紅糟是客家人的料理聖品,不只用來滷肉,還把它當作挑媳婦的標準;紅糟鴨味道香濃,遵循古法製作,利用紅糟醃漬,鴨腿的色澤呈現鮮紅,是店內最熱門的預約菜!
「他山之石」系列報導介紹國外如何保存特定族群的語言及文化的例子,引以借鑒。威爾斯雖然與英國合併多年,使用威爾斯語的人數不減反增。威爾斯語的復興運動從60年代的抗爭開始,1982年成立的威爾斯語電視台,將威爾斯語現代化、提供工作機會、鉅資打造兒童頻道;1988年的「教育重塑法案」,規定威爾斯語為學校必修課程;1993年威爾斯語和英語成為雙官方語言,讓威爾斯語生活化。加泰隆尼亞自治區位於西班牙東北部,他們的語言和生活方式與西班牙文化極為不同,擁有強烈的族群認同。三十多年來政府砸下大筆文化預算,強勢推廣加泰隆尼亞語,包括公共標示、以加泰隆尼亞語為主體的媒體、全母語的教育體系、及須通過語言認證的公務員制度。
社會結構和經濟因素導致街友的產生,據統計台灣有一萬多名街友。人安基金會設立平安站來協助街友,基金會創辦人更免費提供苗栗農場,讓他們自給自足。然而,街友的問題需要完備的處理機制才能解決。草莓農范銹龍以無毒的方式種植草莓,取得國內第一個草莓產銷履歷認證,無毒草莓不但不會增加成本,還可以提高售價,使草莓農和消費者雙方受惠。政府將此認證列為重點輔導項目,協助更多人加入。台中政府在進行都市開發時沒有仔細調查當地的文化資產,導致幾處老夥房面臨拆除的命運。新竹六家新瓦屋和台中南屯的水碓聚落,經過居民和文史團體的爭取得以保存,但房子卻因無人居住而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
日前豬肉漲價卻未為養豬戶帶來利潤,連批發商也賺不到錢,這是因為國際原物料漲價,使得經營成本提高所致。不少養豬戶因為經營效益低而棄養,豬隻交易量也減少。外界懷疑豬農哄抬價格,農委會力挺豬農堅持不調降。成立十六年餘的揚聲八音團是一個專業的傳統音樂表演團體,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大多住在台北地區。為了傳揚客家音樂,他們到花蓮地區做巡迴性的演出、吟唱傳統客家山歌與小調,與民眾交流。以宋江陣聞名的台南縣楠西鄉鹿陶洋江家,是全台最大的單姓聚落。三百年前江家客家祖先自福建詔安縣井邊二都遷台,至今後代都被福佬化了,聚落內仍保存完整的百年古厝。江家宋江陣在近十年再興起,卻面臨人口流失、成員不足的問題。
已有五十四年歷史的台灣日光燈公司突然關閉竹東的廠房,三百多位資深員工沒領到資遣費,連工資、退休金也泡湯。勞工雖然進行抗爭、勞資協調,資方亦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拿到錢的日子仍遙遙無期。傳統的稻米銷售體制讓辛苦種米的稻農得不到合理的利潤,錢都被糧商賺走。稻農開始想辦法自產自銷,有的自己在網絡進行創意行銷,有的則自組公司賣米,如何與市場競爭對稻農來說是一大考驗。台灣目前有39萬1千位外籍和中國籍配偶,來自中國港澳和東南亞等國家。語言溝通與文化適應,是她們適應新生活的兩大關鍵。由於她們的家庭多屬於經濟弱勢族群,她們必須找工作以幫助家庭經濟。職業訓練課程提供了她們更多的機會。
國姓鄉南港村是飼養水鹿的發源地,鹿茸年收益達上億元,鹿神祭是當地信仰特色。國姓鄉人口有75%是客家人,第八年的鹿神祭擴大舉辦,首次加入客家文化,農業與休閒產業結合,使社區更為活絡。車城鄉保力村是國軍實彈演練的地方,為六堆客家人所開墾。現在的村民雖然完全不會講客語,大多仍自認為是客家人,亦保留完整的信仰文化。保力村正面臨產業衰退、人口外流及人口老化的問題。為了提高智能障礙者的生活品質,新竹湖口鄉湖境社區為世美和華光教養院免費提供土地,讓障礙者種植香草和有機蔬果。在地方社區、院內老師和工作人員的支持與照顧下,障礙者得以從正常的生活中學習及成長。
宗元回想起兒時阿公對他說,有一班神秘列車可以載你到任何地方,從此宗元愛上了火車,也總是期待那般神祕列車的出現。隨著時光飛逝,神祕列車遲遲未出現,阿公卻得了一種怪病,十幾年內不再說話;某日阿公突然開口,告訴宗元神祕列車要來了,阿婆要回來了。 宗元好奇阿婆的一切,但從未聽父母親提過阿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宗元決定拜訪舅公,並間接找到當時受到阿婆幫助的農人。原來阿婆過去是知識份子,嫁給阿公這位不識字的莊稼漢,兩人天南地北的背景卻相知相惜,後來阿公為了支持阿婆的理想,甚至賣地讓阿婆去日本念書。阿婆回鄉後開診所,協助佃農抗爭,免費幫村人治病,最終卻在白色恐怖時期,因匪諜身分遭到槍斃。 阿婆跟阿公約定在火車經過的地方會面,所以阿公從此坐火車都要坐在最後一排靠窗的位置。阿公走了,神祕列車真的來了,宗元親眼見證了阿公和阿婆深刻的愛。
「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同意將台灣割讓給日本。1895年初夏,日本近衛軍團自台灣東北角登陸,準備接收台灣。台灣士紳紛紛召募義勇軍積極備戰。 美麗的黃賢妹(楊謹華飾)曾遭土匪擄去,後來雖平安歸來,卻沒人相信她的清白。秀才吳湯興(溫昇豪飾)不顧流言依約娶了她,信任與愛令她銘感在心。為了抗日,吳湯興投筆從戎,組成了客家義民軍。當他率領客家男丁為保家衛國而奮戰時,他的妻子黃賢妹則與全村女眷共同染衣耕作,作為他的強力後盾。 吳湯興起初屢戰屢捷,後來卻在新竹阻擋日軍失利,並陷苦戰於苗栗。由於兵力懸殊,加上武器糧餉所限,他最後僅能以游擊戰術,拖延日軍南下的速度。而原先並肩抵抗的清官眼見大勢已去,紛紛逃回中國,使他處境更如雪上加霜。盛夏時分、荷香蟬鳴,黃賢妹於苗栗溪畔漂布時,竟意外遇見了牽馬路過的日本軍醫森鷗外,原來日軍已兵臨家園,情勢嚴重顯然超過了預期。
將故事背景移至台灣當代時空,一位住在新竹的客家退休醫生劉福春,一心懸念兩位女兒年屆適婚,卻尚未找到好歸宿。大女兒劉麗君個性強勢,抱持不婚主義,二女兒劉麗月貌美嬌柔,追求者眾,但猶豫不定;最主要是依客家人傳統觀念,長幼有序,大女兒未嫁,豈有二女兒先嫁的道理?因此,劉福春在親友建議下,為劉麗君選婿。外型慓悍,一副猛男狀的鍾友嘉,受朋友刺激,前來面試,沒想到,電光石火之間,與劉麗君之間似產生情愫,加上征服欲望使然,鍾友嘉很快贏得佳人心。 只是,個性強悍的劉麗君;鍾友嘉,兩人從認識開始,就一路試圖壓制對方,成為愛情磁場的勝者。偏偏鍾友嘉桀驁不馴,迎親不按牌理出牌,一結婚就把劉麗君帶到高雄美濃,卻又不加理會。歷經劉麗君與鍾友嘉之間強力拉扯之後,是美濃的好山好水;濃郁富於人情味的鄉情軟化了兩人,讓兩人願意靜下心來想想婚姻與愛情本質,選擇和諧收場,攜手共度人生。 同樣情境也發生在劉麗月身上,歷經考驗,劉麗月最終找到真愛,願意為愛情與婚姻獻上承諾的賴建強,贏過浪漫大學生吳成億,最終贏得美人心。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