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水枯」系列報導(三)水庫之外 前兩集的「水庫‧水枯」系列報導,我們探討了興建水庫對聚落文化與農耕生活的衝擊,還有缺水時水資源分配的適切性,本週我們要繼續討論,除了水庫,還有別的儲水方式嗎?隨著民主與環保意識的興起,興建水庫開始被人們視為洪水猛獸,早在2004年行政院核定替代美濃水庫的吉洋人工湖方案,至今也仍是爭議不斷,許多人開始思考,儲水一定要挖個大洞才行嗎?除了水庫,我們沒別的選擇嗎?台灣對於水資源的開源節流做法,有沒有需要改變的地方?去年莫拉克颱風無情的摧殘南台灣,豪大雨不僅帶來嚴重的災情,讓許多人無家可歸,也打出南台灣水資源供給長期失衡的問題。從取水到蓄水方式,政府與民間的想法,顯然有相當大的落差。面對後水壩時代來臨,台灣的水資源政策,恐怕不能只單一的以興建水庫為圭臬,更多元的看待水資源的開源節流方案,才不會每逢枯水季時,才急忙的尋找良方,卻總是無法藥到病除。 送信到十字村 距離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約12公里處,有一個小小的山城「十字村」,遊客通常只匆忙路過,較少駐足在這,事實上,在阿里山公路開通前,十字村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上達阿里山,下抵嘉義市,左通來吉村,右到達邦里佳村,也因這「十字」的功能與地理位置,村落因而得名,但伴隨著阿里山公路的開通,往日的風華逐漸式微,帶大家跟隨十字村唯一的郵差廖清男的腳步,認識這個位於海拔1500公尺的客家庄。在海拔1500公尺的蜿蜒山路來回,在阿里山公路63公里處的山城小鎮穿梭,廖清男這個十字村唯一的郵差,背負山間綠衣天使的使命,傳遞每一封來自各地的訊息,信件上每一位收件者的人生篇章,繼續在十字村精采,等著被探索。 黑手葫蘆藝術家 台中東勢大茅埔有一間開了快30年的機車行,這間機車行很特別,裡裡外外都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葫蘆,而這些都是老闆劉秋業的作品。劉秋業在921地震後開始種植葫蘆,修理機車之餘,就做葫蘆藝術創作,店內放滿各種奇型怪狀的裝飾品、燈罩、鑰匙圈等等,總是吸引過路人的注意,小小一個瓠瓜幾10元就買得到,但經過劉秋業的手,瓠瓜藝術品價值就翻了好幾倍,帶您認識這位黑手葫蘆藝術家。 利用不同媒材、加上創作者的筆法和太陽的加工,自然形成的紋路,更是獨一無二。劉秋業說,鏤空技法是最難的,常常一個不注意,就會失敗,不過他總也有辦法改造成另一個藝術品。現在常常有許多愛好者來和他交流研究,就連外國人看了也愛不釋手,這位黑手藝術家,不僅修車是專業,也為葫蘆創造出不同的價值。
政府近年來鼓勵各大學客家學術研究,興辦客家高等教育,卻因普遍缺乏師資,繼屏東教育大學之後高雄師範大學也計畫整併客文所,雖經客委會協商,校方同意暫緩整併,但仍堅持公部門應專案補足師資缺額,推動了將近7年的客家高等教育,目前發展如何?未來又該如何繼續走下去。外籍配偶因社會刻板印象、法令缺失,這些外配人權受剝奪,南洋台灣姐妹會以姊妹賣冬瓜一片,紀錄兩年來在移民署、立法院抗爭過程,希望更多姐妹勇敢站出來為自己發聲爭取權益。花生豆腐在六堆客家庄是每個返鄉遊子必定尋找的古早味,但會製作的人不多,內埔有一間傳了三代仍以古法製作花生豆腐,只為延續許多人記憶中的美味。內埔有位手染服裝設計師,將現代元素融入客家大襟衫,改良後的每件傳統藍衫都有一個故事。
日昇之鄉太麻里從日治時代開始越來越多客家人移墾,舊香蘭是台灣極少數的海岸客家聚落,大都是北客但有一群來自雲林的詔安客,大都在雲林生活困苦想到東海岸尋新契機。家在池上的魏文軒放下中部事業生攜家帶眷返鄉,將祖厝改建成民宿,學習有機耕種並熱心參與社區營造,他是萬安社區第一個返鄉青年,他希望成為範例吸引更多青年返鄉。72年次吳聲昌接下父親一甲多稻田,在烈日下辛苦耕種堅持用日曬方式曬乾稻米,保持米的好口感,希望消費者吃到每一口飯都有陽光的溫暖。獅潭鄉有位非常喜歡料理青年,為了自己的餐廳有最棒的香料種了3千顆月桂樹,以最新鮮的月桂葉料理出最幸福的餐點,感動人心。
小花蔓澤蘭長期威脅台灣生態,公部門更投入8億經費防治且鼓勵民眾自行剷除,還有造紙業者以它製紙,目前面積看似減少,但有往北擴大跡像,該如何面對這種沒有天敵的外來物種入侵。MIT巧克力屏東內埔邱銘松帶著一群年輕人追求巧克力夢經過多年研發終於製成MIT巧克力不僅要讓台灣的巧克力躍上國際舞台期盼將屏東打造成可可的故鄉一個充滿幸福甜蜜的地方。早期客家先民生活困苦,過年過節時婦女們就會用剪刀剪紅紙,剪出對天地的崇敬,將心中期盼用紙隨風上達天庭,最常見的是五福圖,但隨時代改變五幅圖成印刷品,客家剪紙日漸沒落,非客籍的邱玉雲憑著敏銳的觀察力向老師傅習得絕活,成為六堆地區唯一推廣客家剪紙的工藝師。跳脫傳統銀樓將珠寶和在地文化結合,黃詠雪的文化珠寶和同業做出區隔,成功創造話題讓珠寶飾品添加故事意涵和人文氣息。
蘇花公路素有死亡公路之稱,因每到颱風或雨季常發生交通意外,計畫取代的蘇花高又諸多爭議,先後更名為蘇花替、蘇花改,在日前有條件通過環評預計明年春節前後動工,對人員進出、農產品運輸長期不方便的鄉親來說額手稱慶,但環保團體仍不斷提出憂心,怕決策草率帶來更大傷害。拔社埔早期生產濁水溪米聞名,但隨人口外移老化,部分鄉親改種易於管理的檳榔,部分居民種植蕨類目前是全台第一,也有農民和學校合作種黑土咖啡為了讓小農村活絡起來全體總動員舉辦農產活動來吸引外界注意。屏東縣推動幼兒客語沉浸式教學中,有一所學校全校3班小朋友都以客語教學,希望小朋友學習客語的環境更加完整,我們都知道小朋友學習母語,如果沒有家庭和社區一起參與效果恐怕有限,今年屏東縣再次推動客語返鄉運動,落實到社區層面,呼籲大家多多使用客語,試圖把學校、家庭、社區的客語環境形成一個面,讓母語傳承更有果。
台北花卉博覽會預計吸引600萬人參觀,不但促進觀光發展也呈現台灣花卉產業成果,六堆地區是蘭花培育重要基地除了各品種蘭花外還有創意商品,每年大量出口到歐洲是高經濟農產代表。西螺和崙背二崙都是詔安客的聚集地,老街上還出現過6位詔安客籍鎮長和日治時期的街長,不過西螺是以商業交易為主的街市,客家人在此做生意、求生存,福佬化程度嚴重,詔安客語在此幾乎聽不到了,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只能從姓氏和祭祀文化來推論客家身分,早期婦女將苦茶油拿來保養肌膚和頭髮,因苦茶油的營養價值高,是天然的保健聖品,拿來料理讓人回味無窮,現代油品種類多且價位低,造成苦茶地位下滑,越來越多茶園荒廢,茶籽越來越少,但近年來養生風氣盛行,苦茶油又開始受到重視,茶油、茶籽供不應求。
嘉義溪口有55%是廣東饒平的客家後裔,雖然生活語言早已福佬化,為了讓溪口人重新認識祖先的文化,最近陸續辦理客家相關活動,鄉公所利用附近老街建築,串聯飲食、產業,希望將這特殊的福佬客文化介紹給大家。台東最美的田園美景莫過於稻浪搖曳生姿,池上萬安社區以有機米聞名,農民友善對待土地環境生態跟著好轉,居民們有強烈的社區意識,努力保存美麗的田園風光,迷人的風景和純樸的人情,吸引台灣好基金會在此舉辦四季節氣藝文活動,讓外地人體驗池上小旅行。設計師廖錦逢將傳統與時尚結合,將神明的圖像印在T恤上,透過創意和巧思神明個個成了搖滾樂手,連外國人都愛不釋手,他運用時尚說農村故事,希望喚醒人們找到自己的根,讓大家從T恤認識台灣。
竹南大埔為了開發公共建設徵收民地群起抗爭,經過協調雙方各退一步,以原屋保留,農地集中,以地易地的方式解決爭端,但在國外除強制徵收還用哪些方式徵收土地,值得我們參考,土地徵收機制需週延否則抗爭事件將不斷上演,徵地成爭地。宜蘭客人城有間古早味餐廳裡,面食材是自家後院種的,餐具也是自己做的,在自己想做環保與藝術的事,及不想從事餐飲事業上找到平衡點,與客人分享美食與生活哲學。傳統紙糊業凋零,新竹新埔一間紙糊業靠家傳好手藝和客製化,不斷創新思維成立展示館,讓紙糊藝術和技藝獲得傳承。百年傳統壽衣老店,手工精緻是當地居民指定產品,80歲高齡的老闆娘認為,這是積功德的永恆事業,希望後代子孫能延續家傳事業,替往生者縫出身後風光。
說到花生大家就會想起雲林北港,其實花蓮鳳林也是花生重要產地,這裡的炒花生很有名,隨著市場越來越講究,產品不斷精緻創新,如何維持傳統的口感與品質,花生農要如何改變如何創造產值呢?花十年的時間遠赴蒙古草原,探索自然卻神秘的蒙古喉音藝術,返鄉後將蒙古傳統吟唱和客家山歌結合,創造出跨族群的音樂作品,希望創造出更能讓人動容的音樂和表演。對抗炎熱的夏天吃冰消暑是許多人夏天陪伴品,新竹有位80歲老夫婦到今天所做冰品堅持手工,不加色素甚至芋頭自己種只為讓顧客吃到最好吃最天然的冰品。每當便利商店推出公仔時大家為之瘋狂,在國內機場和觀光景點就有紙做神明公仔販售,附有中、英、日文說明,讓大家對歷史人物、神明進一步認識,同時讓這些人物變得更親民,間接提升文化推廣的效果。
為了讓更多年輕一輩的來欣賞客家戲曲,明華園將歌仔戲表演方式放入客家戲,加上武打動作,節奏加快增加劇情緊湊,使台下看得目不轉睛,成功吸引觀眾融入戲曲,為傳統戲曲激發出不同的火花。黑手兵團製造的產品全是古董車零件它可是全球唯一的古董車零件製造廠這個沒人注意的商機是透過共利模式串聯國內中下游廠商創下年2.5億營業額讓骨董車復活也成功的讓外國人看到台灣黑手的實力創造出黑手傳奇新頁。隨著少子化的到來,傳統鋼琴工廠轉型觀光工廠,藉由音樂體驗用各種方是玩音樂,製作屬於自己的專屬樂器,由製造業轉型成服務業,相對業績成長。將台灣很譜遍的小吃豬血湯品質改良後,做出自己特色的湯頭與口感,成功創下一日800碗銷售量。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