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風災重創神木村,雖然沒有造成村民的直接傷亡,但是對於當地344戶,900多位居民來說,八月原本是秋收後休養生息的季節,不過,今年的冬天卻是異常的悽冷,因村民賴以維生的農田流失大半。神木村的村民其祖先多數來自桃竹苗,影片的主角徐文良一家,他們在陳有蘭溪畔的番茄園整個被土石流掩蓋,山坡上的梅子園也滑落大半。文良的父親徐金發決定留在神木村重整家園,文良則決定帶著太太和兩個女兒遷徙到奧萬大去開墾,文良除了煩惱小朋友的適應與課業問題外,也擔心番茄的種植是否順利及來年的生計,每天都煩惱到睡不著,只能靠安眠藥助眠,文良現在也只能耐心的等待。
2009年八八風災過後,造成嘉義縣太和社區多處走山,美雲的住家和茶廠被吹毀,孩子們的學校太和國小更是受損嚴重,校園的重建是災後第二年的重要課題。紀錄片的主角黃美雲與李秀珍,紛紛回歸日常生活的同時,隱約吐露出她們對於生活的省思與寬容。秀珍與先生栽種的甜柿產量可達一萬多噸,時常有調皮的猴子會偷吃,為避免颱風襲擊,夫妻倆決定要在果園和茶園旁栽種更多的樹;美雲一家人因沒有抽到第一期永久屋,目前仍和公婆、大柏大嫂暫住商店鐵皮屋,小孩子讀書的環境不太理想,美雲除了正為房事煩惱,同時也想以有機茶園走出自己的特色,一年後美雲正式申請有機茶園的認證,並順利考上泡茶師。太和人離不開土地的生活方式,雖面臨多方挑戰,卻有如烏龍茶的回甘滋味。
高雄市六龜區新開村內有個不老庄,不老庄裡有著不老溪和不老溫泉,原本是南部地區名傳遐邇的溫泉區,每到假日遊客總是絡繹不絕,然而在八八風災連日豪雨的沖毀下,山崩了,河堤潰了,六龜大橋嚴重坍垹,聯外道路全斷了,造成新開村28人不幸罹難,被土石掩埋。影片中的不老溫泉旅館一家人,因父親陳進添不幸於風災中罹難,家中頓失支柱,原本在澳洲留學的的長子陳建男放棄學業,返鄉扛起修建民宿與照顧家庭的重任,其同窗好友也趕來為他加油打氣,次子陳建廷在退伍後,支持哥哥先到外面學習飯店營運管理,自己留在家裡管理旅館,一場風災對他們的人生重新大洗牌,但他們從不喊苦,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留下父親曾經耕耘的一切。
奮起湖,舊名「畚箕湖」,阿里山的高山鐵路是奮起湖居民的驕傲,風災過後,鐵路重創,重建之路遙遙無期,村民們就像失去了阿里山。1899年,日人小池技工發現阿里山原始森林區,1906年,阿里山森林開發案通過, 1913年,嘉義到沼平全線正式通車,全長71.9公里,當時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客家人移民來此。十字路是阿里山全線鐵路以前的物產交換中心,過去這裡盛產香(緣)瓜,村民們會醃製醬瓜製作鐵路便當,繁盛時期一日可賣出一千多個便當,但在1982年10月阿里山公路開通之後,十字路的風華漸褪。現在十字路以轎簥筍和山葵為主要農產,風災後產量銳減產一半,居民對外的道路也封了一個多月,糧食補給僅能依靠直昇機救援,村民們期待再次聽到熟悉的火車駛過的嗚嗚聲。
八八水災過後一年,嘉義太和村的居民們都還不知道,住在哪裡才能安全無虞。秀珍和美雲都是嫁到太和的客家媳婦,人壽與俊男則是在地年輕一輩的茶農。他們仰賴這裡的土地生產,無法與這片土地分割,他們留下來了,繼續在此努力耕耘重建。「水過太和茶更香」由曾文邦策展結合藝文舉行太和好茶行銷茶會,一群莫拉克風災社區藝術家,包括平面繪畫、攝影、設計包裝、陶藝等藝術家和災民共同走出一條產業重建的道路。鍾永豐的詩詞傳達了一切「跟我們的溪流買茶,跟我們的土地買茶,跟我們的雲霧買茶…和我們一起保存我們庄裡的故事」。歷經九二一強震的石岡協會幹部以回饋的心,溫馨陪伴太和居民,走過重建的路。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