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涵沂帶觀眾來到台中東勢鎮,拜訪屢獲國際大獎的客家廚師-廖慶星老師。廖師傅今日的料理是高接梨涼麵及橫山梨燉雞,嚴選完美食材,並傳授涵沂一些料理小撇步,譬如鹽水和果酸可以延長蔬果類抗氧化,使它們不易變黑。 涵沂接著拜訪冠軍客家小炒得主阮氏秋的婆婆,涵沂跟著年高八旬的婆婆來到傳統市場挑選食材。一一準備食材,精選具有微甜香氣的魷魚,黑毛豬五花肉,香酥的油蔥,金黃蝦米和翠綠的芹菜等。芹菜的挑選更是嚴格,一大把芹菜只挑選其中嫩梗,所以食材費用相當高,最後一盤香氣四溢的客家小炒上桌了。
1.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一千兩百公里,豐富的海洋生態造就了台灣多元的生物樣貌。其中西部沿海,有一種極為獨特的「藻礁」地形,分布面積最廣的,就在桃園縣觀音、新屋的沿海地帶,約有四公里長。這些藻礁歷史久遠,最久的可能超過六千年,不但是天然的活歷史,更孕育了多樣的海洋生物。可是台電跟中油公司,卻選在這麼珍稀的藻礁地形上施工,千年地質遭到怪手毫不留情的開挖。當地居民驚覺事態的嚴重,決定站出來保護藻礁,捍衛家鄉的生態環境。記者李一凡、吳湘屏,請您一起關注這場生態浩劫。 2.你愛吃香蕉嗎?吃香蕉要剝皮,這件事連猴子都知道!但是南投縣中寮鄉賴傳貴種的有機香蕉,就是能連皮都可以吃。據說他的香蕉皮吃起來脆脆的,味道很像小黃瓜,所以又叫做「脆皮香蕉」。透過網路行銷,這種脆皮香蕉賣得很不錯,而且建立了相當的口碑。做為一個香蕉農,賴傳貴努力種出品質最好的香蕉;同樣地,身為一個客家人,他更認真耕耘客家這塊園地,教鄉內的許多小學生都能開口說客家話。一個純樸的鄉下,一位平凡的農民,只要有心、也可以成就不凡的事,記者羅弘昇、范群宏就帶您瞧瞧看。 3.在新竹縣尖石鄉跟五峰鄉的泰雅族部落,經常可以看到一個中年人,騎著一台老舊的摩托車,到處奔波,做田野調查。這個人叫做比令.巴亞斯,二十多年來長期研究泰雅文化,至少拍了兩萬多張照片,收藏上千件的原住民文物,說起當地泰雅族原住民的故事,他可比誰都清楚。但是他並不是泰雅族人,而是一個道地的客家人。感念泰雅族人的救命之恩,而長期投入保存原住民文化的工作,也建立了客家與原住民之間的交流橋樑。記者謝佳凌、陳志男帶您認識這位泰雅族客家人。
1.每年三、四月間,在屏東有一項專屬年輕人的盛事-「大武山成年禮」。一群剛滿18歲的年輕人,背著十公斤以上的背包,登上屏東最高峰,海拔3090公尺的大武山,宣告他們已經成年。屏東縣政府從1988年起,每年舉辦大武山成年禮,讓年輕人透過登山,認識自己生長的土地,學習尊重環境。到今年,活動已邁入第十個年頭,很多當年上山的年輕人,現在都快三十歲了。對他們來說,大武山成年禮不只是挑戰體能、去爬一座高山;這個活動對他們年輕的生命,有更深遠的影響。記者張慧如 徐偉文就要帶您感受,大武山成年禮的意義。 2.您知道嗎?台中市的開發和客家人有很大的關係。根據考據,早在三百年前,清朝康熙年間,就有客家人到現在台中市的南屯區落腳開發,建立了漢人開發台灣、最早的兩個聚落。只不過這兩個聚落,一個已經隨著都市開發消失無蹤;只剩下水碓聚落。水碓,不但見證了客家人開發台中的歷史,也是台中市最古老的傳統聚落,可是一個新的開發計畫,差一點就要毀了這個歷史據點,經過地方人士跟文史工作者的爭取,市政府已經同意重新考量,為水碓聚落的保存、留下一線生機。記者詹淑雲 洪炎山要帶您關注,水碓聚落的搶救計畫。 3.台灣四面環海,北中南東都各有一個重要的港口。通常大型輪船接近港口,航道就開始變得狹窄,而且港口附近暗礁比較多,如果沒有一個熟悉港口的人引導,大船入港很容易出事。因此在每個國際港口、都會有所謂的「引水人」,負責把大型輪船安全地帶進港。引水人又叫做「領港」,是一種高度專業又極為危險的職業,至少要當過三年船長才有資格擔任,全台灣目前總共也只有87位引水人,一般人對這個職業可以說相當陌生。記者謝佳凌 陳志男要帶您到高雄港,跟著引水人,領大船入港。
1.您在武俠小說中看到的傳統武功和各類兵器,幾乎都難不倒這位國家級的國術教練-林昌湘。但和小說裡隱居山林、遺世獨立的武林高手不同的是,林昌湘則是積極傳授武藝,開武館授徒,還在台北縣市十三所學校上課,讓孩子跟他學武,因為林昌湘相信學武的人不會變壞,所以希望更多人加入習武行列。此外,林昌湘還成立國內第一座兵器博物館,收藏了多達1200多件的古代兵器,其中有百年古董級的罕見兵器。記者羅弘昇、范群宏帶您去開開眼界,見識他珍貴的收藏;還要領教他高強的武功。 2.台灣的客家人主要分五大語系,其中難得聽到的「詔安客」,都是集中在雲林縣一帶。不過在雲林縣還有約三千位的客家人,所說的是四縣或海陸客家話,主要分布在林內鄉的林北社區,以及二崙鄉與崙背鄉交界的小村莊「田底仔」。這些民國二十年左右,從桃竹苗地區搬下去,和詔安客不同的客家人被稱為「北部客」。「北部客」來到福佬人佔多數的新故鄉,除了生活的挑戰,還要面對語言跟文化傳承的問題。對於這群「北部客」如何積極保留客家文化及客家母語,透過鏡頭,記者詹淑雲、范光忠帶您到雲林看看。 3.生活在都市叢林的現代人似乎與土地、大自然漸行漸遠,使得假日的淳樸的村莊,總是擠滿了來自城市的觀光客,專程遠到與自然親近。不過,一位住在南港的李媽媽,她很懂得利用住家附近的空地,把不起眼的荒地開墾成菜園,平日田耕之樂所收成的蔬果,除了自己吃,還分享給鄰居,這讓李媽媽省下了菜錢,也賺到了快樂,李媽媽的一畦菜園就像是一塊淨土,都會田園之樂無疑也是為自己尋找抒壓方法與生活樂趣。現在就同記者謝佳凌和陳志男一起來拜訪這位城市農夫吧!
1.在全台灣319個鄉鎮,至少170個有中正路,而中正路更多半是當地的主要幹道,城市的發展也從此開始。但在一陣「去蔣中正化」的風潮中,遍及全台灣各地的中正路是否要改名的問題,也再度浮上檯面。中正路雖然是過去威權時代的產物,但隨著時間推移,累積一甲子的豐富人文特色和歷史,這些本土養分早已經超越政治。現在就讓我們暫時忘掉威權,拋開政治,由記者謝佳凌、陳志男,帶您走訪客家庄的中正路老街,探尋道路的文化靈魂所在! 2.今年是政府最後一次保價收購菸葉。那麼,為數約兩千戶,過去為國家奉獻了大半輩子的菸農,他們的下一步該怎麼走?過去菸農種菸,是配合政府政策;現在大環境改變,政府不需要他們了,菸農必須另找出路。這幾年,傳統農業紛紛尋求轉型,種菸也是一樣,有一些菸農,早在十多年前、就意識到轉型的必要,大膽改變原有的耕作模式,反而開創出菸葉以外的一片天。就讓記者詹淑雲、洪炎山,就帶您去看看菸農轉型以後,有哪些新的契機。 3.在台中,有一位積極推廣沙畫藝術的女子-鍾經新。她原本是一位花藝老師,因為一個偶然的機緣,開始用沙子來創作,平凡簡單的沙子,加上貝殼、花藝素材,在鍾經新手上、都可以變成一幅幅風格獨具的藝術品。一般我們看到的沙畫作品,多半是裝飾用途的工藝品,但是鍾經新積極創作,要把沙畫推向藝術的層次,這幾年也開始受到國內藝壇注意。自認從不停止追求美的鍾經新,要把愛美的觀念傳達出去,希望大家都能用心、讓自己的生活美麗起來。記者張慧如、徐偉文就帶您一起進入鍾經新的沙畫世界,認識這一位玩沙子的女人。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