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介紹的是昆蟲界的潛水高手,龍蝨,牠不像其他昆蟲有氣管鰓的構造,所以需要上來換氣。而龍蝨潛水的祕密就藏在牠的翅鞘底下,會把氣泡藏在翅鞘底下,透過腹部氣孔,把身體裡的二氧化碳排到氣泡中,並且從氣泡中獲取所需的氧氣,直到氣泡氧氣含量不構才會浮出水面。而牠們擁有粗壯扁平的後足,上面佈滿細毛,可以在水中快速移動,大大的複眼,短小敏銳的觸角,再加上超銳利的大顎,讓龍蝨成為水中殺手。牠們會淘汰虛弱的水中小生物,並處理屍體殘渣,在大自然中是非常重要的清道夫。
這集介紹的是來自炎炎夏日聽到來自樹林裡蟬兒的聲音,但是卻是一群不住在樹上的蟬。有時會聽到叫聲是從草叢裡傳出來,牠們叫草蟬。和一般常見的蟬一樣,小時候是住在土壤裡,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成長,但是羽化成蟲後,喜歡棲息在芒草這類的草叢裡,吸食草莖汁液維生。而草蟬的雄蟬也是發出嘹亮的聲音,吸引雌蟬交配的。另外一種藏身在樹林或草叢裡的叫做角蟬,牠們兩者的不同,是角蟬消化植物汁液後,會排出蜜露,這多餘的水分與糖分也是會吸引螞蟻的到來,使螞蟻跟角蟬形成一種互利共生。而角蟬的雄蟬是不會鳴叫的,所以當雄蟲要求偶時,會利用牠的身體快速震動,撞擊植物枝條,將特殊的節奏傳遞給雌蟲。
這集介紹的也是蝴蝶,別以為蝴蝶只有色彩繽紛的種類,在森林邊緣,也有以大地色系裝扮的蝴蝶,和喜歡訪花的蝴蝶不同,是以腐爛的果實和動物大便為食的,但牠們跟吸食花蜜的蝴蝶一樣,都是用像吸管虹吸式口器來進食的。在長久演化的結果,讓蝶蛾類口器的大顎退化消失,變成一根根長長的吸管,不使用時還可以捲起來。由於喜愛的食物不同,出沒的地方也有所不同,因為腐爛的果實和動物大便大多落在森林深處,翅膀也是很有特色的,像是低調的棕色、灰色,或是破壞身體輪廓的線條等,讓牠們不容易被天敵發現。有些在翅膀上面會有假眼紋,有些則是翅膀末端長出尾突,都是為了萬一被天敵發現,至少可以欺騙敵人,甚至保住自己一命的構造。
這集介紹的昆蟲是深受大人小孩喜愛的昆蟲王獨角仙,而獨角仙是台灣金龜子家族中體型第二大的成員,牠們的犄角又大又有力,只有雄蟲才有強壯的犄角,通常塊頭越大,犄角就越強壯,強壯的頭角與銳利的胸角是公的獨角仙用來搶食物,還有保護雌蟲的最佳武器,也因為牠的前端跟鹿角一樣,被稱為鹿角蟲。白雞油樹的樹液是牠們的最愛,利用銳利的大顎咬破樹皮,刨出傷口,讓樹液流下來好吸食,也是交配的好時機。獨角仙在交配完後,雌蟲會獨自鑽到土裡,這就是為什麼雌蟲沒有犄角的原因。挑選養分充足的環境,產下一顆顆白色的卵,等孵化後就是我們俗稱的雞母蟲,別小看牠們,雞母蟲可是大仔然不可或缺的厲害分解者喔!等到準備化蛹,羽化後,就變身成甲蟲王者了。
這集介紹的昆蟲是在林道邊緣的草叢裡可以發現的,對許多昆蟲而言,林道邊緣的草叢是非常適合棲息的地方,而最常見的就是蝗蟲了,而大多數的蝗蟲都是吃素的,以銳利的咀嚼式口器啃食葉片是最方便的。因為是其他動物眼中的大餐,常常需要用大大的複眼來觀察周圍狀況,一有危機便用粗壯的後足縮起來彈跳逃生。另外,螽蟴同樣也有一雙強壯的後腿,也是草叢中的一員,長長的觸鬚是牠的招牌特徵。因為螽蟴生性膽小,除了彈跳逃生也有其他避敵妙招喔。而蝗蟲和螽蟴唱歌的方式也不一樣,螽蟴是用兩片前翅互相摩擦,蝗蟲則是磨擦翅膀和後足,發出聲音。別以為都是溫和的素食者,像是棘腳螽可是昆蟲界裡的超級獵食者喔。
這集介紹的昆蟲是,在清澈的溪流中,有一種很會偽裝的昆蟲,就是紅娘華,牠們隱身在環境中,像是在底層泥巴裡面,就像水中的落葉,只露出一根呼吸管,很容易被牠所蒙騙。牠們有細長的尾巴,其實就是紅娘華的呼吸管,會伸出水面,呼吸管中有需多細嫩的纖毛,可以幫助氣泡附著,吸入新鮮的空氣,再把體內的廢氣排出。而牠最厲害的武器就是可以快速出擊的鐮刀,還會用像是鋒利吸管的嘴巴刺入獵物的體內,分泌消化液,在吸食體液。若是在水裡看到像是蘿蔔的東西,其實牠就是紅娘華的卵 ,牠們喜歡在軟軟的苔蘚上產卵。而剛出生的紅娘華寶寶就有跟爸爸媽媽一樣的鐮刀和呼吸管,打獵的能力也毫不遜色喔。
這集介紹的昆蟲是負子蟲,在乾淨的水田環境中,經常可以看到負子蟲的蹤影,是一種能夠生活在水中的昆蟲,和陸地上的親戚椿象一樣可以飛翔。別看牠們總是在水中漫無目的的,牠們可是在尋找食物呢!因為從不挑食,只要被牠遇上,就會緊緊的抱住,並會用牠尖銳地刺吸式口器刺進獵物體內,吸取對方的體液。雖然負子蟲跟其他昆蟲一樣,是以氣孔呼吸,但是牠腹部長了許多細毛,可以幫牠隔絕水,腹部尾端還有短短的呼吸管,可以伸出水面呼吸。而牠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成蟲有特別的育幼行為,雌蟲會把卵產在雄蟲背上,由爸爸負責保護,直到孵化出來,當然有時候也會有緊急狀況讓負子蟲爸爸丟下卵塊,保全自己的生命為重,那就是遇到天敵得時候,而那些被丟棄的卵塊也只能成為別人的食物了。因為水田裡使用太多農藥了,使得很難再看到負子蟲的身影了。希望以後能夠使用友善環境方式耕種再見到牠們的蹤影。
這集介紹的昆蟲是紡織專家的蟋螽,在太陽下山以後,蟋螽才正要開始活躍,他的體型像蟋蟀一樣,觸角卻像螽斯一樣,比身體還長,但牠是肉食性昆蟲。蟋螽和其他親戚不一樣,不愛在地面或草叢中生活,而是喜歡遊走在樹枝之間。牠最與眾不同的是絲線築巢的能力,以口器吐出絲線,將身邊的樹葉枝條黏合拉緊做成自己的小睡袋。因為蟋螽體內有製造蛋白的器官,會將液體狀的絲蛋白,從嘴巴吐出來,在接觸空氣後,就會凝固成具有黏性的絲線,再利用口器調整粗細,將樹葉黏在一起,就完成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睡袋了。而躲在睡袋裡的蟋螽會露出牠那長長的觸角,隨時警戒外面的狀況,一旦有狀況,就會出來趕走那些擾人清夢的討厭鬼。
這集介紹的昆蟲是鍬形蟲,每年四到七月是小朋友最喜歡的甲蟲明星。雄性的鍬形蟲通常有一對大顎,而這對大顎不是用來咀嚼食物的,而是用來打架競爭的武器,而競爭的有食物、地盤還有女朋友。而在台灣有50種鍬形蟲,這些雄蟲的大顎部論大小、形狀、顏色都各具特色,但是雌蟲的大顎,就顯得比較短小,因為不是用來打架或是炫耀的,而是用來挖掘腐朽的木頭產卵的。鍬形蟲的幼蟲孵化後就一直住在腐朽的木頭裡,把自己吃得又肥又大,而鍬形蟲的幼蟲長得跟獨角仙很像,要如何分辨呢?除了從牠們吃的食物來看,也可以看牠們肛門裂開的方向來分辨喔 ,是不是非常的有趣呢!等羽化後的鍬形蟲爬出朽木後,就要開始面對無數對手的挑戰了,不論是搶食物的虎頭蜂,還是搶地盤的獨角仙,甚至是搶雌蟲的同類們,經過一次次的淘汰賽後,只有勝出的武士,才有機會繁衍下一代。
這集介紹的昆蟲是蝴蝶,是昆蟲世界的大明星,在台灣就有370種以上的蝴蝶種類,非常容易觀察,只要在陽光充足的自然環境中,就可以看到牠們的身影。而提供蝴蝶吸取花蜜的植物稱為蜜源植物,雖然很常見,可是開花時間也特別長,並且要提供多汁的花蜜才能得到眾多的蝴蝶喜歡。一般而言,喜歡訪花的蝴蝶都具有較鮮艷的色彩,其實是蝴蝶翅膀上的鱗片所造成的,而這也可以從蝴蝶的蛾類近親身上看到,牠們一起被歸類為鱗翅目昆蟲,在顯微鏡下看到具有膜質的翅膀,而翅膀上的鱗片具有很多的功效,讓牠們的翅膀有化學色或物理色的變化,鱗片也使蝴蝶在雨天飛行不會沾溼翅膀而趕快飛到樹林裡躲雨,下次看到蝴蝶時可以仔細觀察牠們翅膀上的神奇魔法吧!
今天值班的是在主婦聯盟擔任客家美食料理講師的蘇以寧講師,今天要來教大家客家米食文化並宣導食品安全。現場邀請三位大學生(莊家冀、馬在宥、陳冠)一同來參與討論。講師首先詢問三位同學常吃的客家美食有哪些,大家紛紛回答,有粄條、菜頭粄、米苔目、粢粑、艾草粄、紅粄、水粄、菜包、湯圓、油飯、粽子、糯米飯…等等。接著討論到客家人為何會做這麼多種粄呢?原因是客家人很早以前以種田為生,米是客家人主要飲食。種田的過程中要播種、蒔田、割稻,有了好的收成後,為了感謝天公土地公,過年過節就做「粄」酬神敬天。客家人做的粄有很多種,粄又為何稱為粄呢?粄在閩南人叫粿,國語叫做榚,客家人稱米磨過做好的東西叫粄,沒磨過的就叫飯像糯米飯。米有很多種像秥米、在來米、糯米,在來米鬆軟適合做菜頭粄(蘿蔔粄),糯米有黏性,QQ的口感較好常拿來做年榚,但吃後容易飽易脹氣,若加蓬萊米做粄則較容易消化。現今用粄來拜拜祭祀的節慶,以過年來說,會做菜頭粄(蘿蔔粄)象徵好彩頭,用發粄代表節節高升,吃湯圓象徵闔家團圓。清明節掃墓掛紙時會用艾草粄,有避邪作用能保佑子孫平安。冬至會做湯圓象徵全家團圓。嫁女兒時會做粢粑。生小孩時像臺中東勢那邊會打新丁粄。另外女方嫁女兒時會做甜糯米飯,讓作客的人切一塊一塊拿回去吃,象徵夫妻甜蜜。這些客家做粄的傳統應該傳承下去,希望大家有時間多去研究它。再來談到食品添加物,像豬籠粄是用糯米混合秥米製作,內餡包蘿蔔絲、包菜所以也叫菜包。秥米是一般吃飯的米有分長和圓的,炒飯適合用長米,可依個人喜好的軟硬度使用不司的米。豬籠粄下面墊的葉子是枸薑葉也叫月桃葉,作用是讓人好消化不會脹氣。傳統做粄要用手揉到像粢粑的程度皮才會Q。外面坊間賣的東西為了節省時間除了會用機器打,還會加硼砂增加Q度。像硼砂這樣的食品添加物讓我們想到幾年前的順丁烯二酸事件,為了增加Q度及保存期限業者通常會添加修飾澱粉如反丁烯二酸,若添加適量只是改變食物口感,過量才會對人體有害。但順丁烯二酸透過動物實驗證實極可能對人體細胞具毒性,長期攝入可能造成肝腎損害。現今過多的食品添加物已經傷害到我們的味覺,我們應該要吃食物的原味。此外農藥殘留問題對人體傷害很大,且化學肥料會造成土壤酸化,再經過雨水沖刷到河流,會間接導致河川優氧化讓藻類增生,進而造成植物和魚類減少,影響到整個大環境。面對食安問題,我們在外採購時首先選擇友善環境耕種的蔬果產品,第二選擇有機商店,第三到有經過篩選的農民市集購買,還有去在地農民的家裡,了解種植的過程才知道安不安全。對於食品安全我們應從自身及小孩教育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