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五月初的午后,鍾老回到教書四十餘年的龍潭國小音樂教室,一群合唱團小朋友正在練唱「魯冰花」。他坐在教室後,望著他們稚嫩的臉龐;他穿梭課桌椅間,拿起桌上小朋友閱讀的課外書籍,饒富興味的看了又看…..。身後的孩子唱著「當青春剩下日記 烏絲就要變成白髮 不變的只有那首歌 在心中來回的唱….」。 「魯冰花」這故事,從電影到電視劇,不僅風靡一群已步入前中年的人,也吸引現代的年輕人,而鍾老寫這小說的時間卻是在民國四十九年。四十七年前的故事可以影響這麼久與這麼多年,這恐怕就是文學的魔力與魅力吧! 鍾老在文壇被譽為「傳火炬的長跑者」,因為他擅寫長篇小說,以家族故事加上週遭聽聞的朋友故事,為日據、光復初期的台灣,寫下大時代底下的故事,補遺了那段被殖民、被壓抑的台灣經驗。 他說「小說是虛構的、騙人的」,但它卻是讓他「豐富與廣泛地體會人生是什麼?人是什麼?感動又是什麼?」的東西。 成長於日治時代,日語是啟蒙語言,他讀日文雜誌小說、翻成日文的西洋文學,光復後二十歲又從頭學注音符號,讀白話文、用白話文開始思考與寫作,對他來說學習本應如此──看書,看很多書…..。 他曾說:「我寫的文章稍早候寄來寄去沒有人要,退稿,這邊退,那邊也退。心裡很難過的放在抽屜裡。後來魯冰花開始在報上連載,成了名作家,台灣第一個長篇連載,變名作家,那邊來邀稿,這麼也邀稿,我就把退稿拿出來,人家退的啊,就拿出去!以前被人退的稿,寄過去。寄過去,感謝的信就來囉!上頭寫說是本刊的光榮喔!你聽得懂嗎?風水輪流轉」。這段話講起來,有看盡世間百態的味道。 他曾是一名小學音樂老師,一到寒暑假就埋頭寫作;他曾是報社副刊的總編輯,拉拔相當多年輕的晚輩,開心的為他們找平台發表;他是一名小說家,寫盡自己的一生,著作等身,二十三部長篇、四本短篇、兩本雜文…..及難以計數的翻譯及編著。 八十幾歲的他,在沙發坐著坐著,不知不覺眼睛就閉了起來……。2007年春天,師母生病,他日日陪她一起在房裡用午餐,兩個老人加起來快兩百歲、兩個人一起渡過六十年光陰,他用白話文寫成的第一篇文章是「我的另一半」,那時師母剛懷第一胎,這篇稿子拿到相當於半月薪俸的稿費,因而開啟他走上寫作的路子;他也曾立志為妻子寫一篇長篇小說,可惜寫了十幾萬字就停筆了…. 2008年12月上午到鍾老家探望,鍾老為師母泡牛奶,幫師母戴假牙,拿衛生紙為師母擦眼角,還拿了個大鬧鐘為師母量脈搏,「喔,二十五下,不用吃狹心症的藥….」鍾老如是說。忙完這些事,兩夫妻又忙著招呼我,只見鍾老走進走出,先是咖啡、二十年藏的蘿蔔乾泡的茶湯、日本的紅玉葡萄酒,一個個輪流端進來,我喝著喝著,突發奇想的覺得這三種飲料背後的國家,不就是影響鍾老一生的三種異文化嗎? 經歷日據、光復與民主的台灣三部曲,鍾老曾說自己人生的主題是:「做台灣歷史的見證」。這見證怎麼做呢?就用手上那枝筆!
在謝金鑑還是孩童的時候,每年秋天收成後,農田空曠,大家就會組隊來比賽放風箏,輸的那一隊就要請一台野台戲給大家看。風箏是這樣在他的心中生了根的。20歲時,他帶著在家鄉學到的修理鐘錶技術隻身北上,到萬華,因為那裡很多職業介紹所。那時遇到的三輪車伕若是客家人,就會跟他說:你不要說客語喔,不然會被欺負。謝伯伯說風箏帶給他太多太多了,除了改善家庭經濟,還讓他到許多國家去表演風箏宣傳台灣.他也提到到其它國家的見聞,例如泰國流行水牛風箏,還會發出牛的聲音。到香港時,因為沒有風,伯伯就自己拉著風箏跑,自己製造風。在澳大利亞待一個月時,除了表演,還要負責教學,用著YES、NO、OK 、GOOD竟也可以讓當地的小朋友理解,放出自己的風箏。伯伯是個很有自信的人,他說自己頭腦很好,早在西門町修鐘錶時,就會動頭腦把手繪宮燈用自製模子印刷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大量製作,讓原本手繪宮燈的小領班,驚訝不已,還以為他的手腳這麼快。此外,他在很早的年代就將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並為自己製作的風箏申請著作權。
劉華統是一位蝴蝶蘭育種的專家,溫室裡,花盆裡插著小小的標籤,標示著育種日期、父本學名、母本學名、個體登錄編號,還有依重要性提示用的彩色小花夾。他自謙的表示因為只有國小畢業,所以每一株新配種的蝴蝶蘭都有一個中文名字,而且都有他的姓氏與花蓮字樣,像是劉氏花蓮之光、劉氏美麗的花蓮、劉氏紅地毯、劉氏三太子、劉氏黃昏的彩虹、劉氏午夜的舞者等,每個名字都花費他許多的腦力去想像與構思。劉華統剛會走路的小孫女,也會背著雙手在園中走來走去。我們原以為她是模仿阿公走路,劉先生驕傲的解釋,因為孫女喜歡跟著他在園中走,此外小孫女看到有客人到園中來,還會自動去拿空花盤給客人裝花用,劉先生甚至開玩笑的說育種的棒子要交給孫女繼承呢!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