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煥,1927年出生在屏東縣內埔鄉豐田村。 小時候家裡開理髮店,母親做生意,爸爸哥哥嫂嫂全部都是理髮師,身為家中老ㄠ的林炳煥卻有上學,讀到當時日治時代稱為高等科的學歷,他說「我讀書很聰明,只有算數不及格,歷史地理我都100分,最差95分,但是數學就沒超過50分了!」在現在所謂「豐田國小」讀了八年書,他說國小有柔道、劍道等防身的運動科目,在學校等公開場所,也不能說自己的母語,思想都要改造。 高等科畢業後,林炳煥考上糖廠研究所,研究化學,做了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他轉去考空軍,成為一名修理飛機的修護員,據他表示「當時修護員一個月一百多元,最高領到146元。」 對林炳煥而言,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灣人在生活上普遍上與日本人是有差別,但是日本政府對於台灣的交通、水利與治安,卻做的很好。他印象中「日本派出所只有兩個警員,一個部長主管,一個巡察,晚上門開著也不會有人偷東西,因為沒什麼好偷,也沒有人敢當小偷,因為在日本時代當小偷被抓,刑責很重。」 台灣光復後,林炳煥失去工作,就在河邊採石頭,要不然就到山上盜採竹子來賣,或是到木材行做木工,鋸木頭。「當時大家生活都很困苦,沒有富有的人,當時在鄉公所所有公務人員都換人,換大陸來的,換不認識字的,只是在那裡蓋印章。」不過之後,林炳煥到新竹的一位表叔那工作。這位表叔在日治時代時,從台灣到大陸工作,光復後回台灣新竹當一名官員,所以林炳煥就到這表叔那當他的隨扈,直到民國三十六年發生二二八事件。「228事件一發生,全省就暴動了,因為受國民黨壓制受不了了,外省人都留3分頭都不敢出門,台灣人從身材走路就看的出來是台灣人,我三叔因為穿官裝,馬上幫他改裝,我就保護他回屏東,回故鄉就平安,我保護他們回屏東,到了屏東車站全部都有活動,我就是好動的人,我就跟叔叔說,我不保護你回去了,你自己回去,我去看熱鬧了,當時有分組參加暴動,我就去報名參加空軍組,因為日本時代我是修飛機的,之後我會被抓就是因為我有簽名。」 林炳煥回憶說「因為我有參加抗爭,有名冊所以被查到,就被抓去關,抓到潮州分局,關一個晚上,一直請人交保,沒有辦法,當時豐田村的王村長,在日本時代有跟我哥結拜,像親兄弟一樣,我媽就拜託王村長,想辦法保我,也都沒辦法,一定會槍斃,幸好王村長請與他有叔侄關係的一位將軍,幫我保出來,他就幫我把我的名字在名冊裡刪掉,然後就放我出來,所以他是我的恩人,我是重感情的人,我現在講這些就會想要哭,我現在會坐在這裡,就是因為當初的王村長,我一生都感恩他,保出來之後,我就有污點,當時情治人員會追蹤,監視有污點的人,我當時要去工作都沒人敢用我,連講話都沒人敢跟我講話,誰跟我講話,他們家都會有事,白色恐怖相當嚴重,相當恐怖,講難聽點就是相當惡毒。」 被保釋回家的林炳煥回到家中也不能做什麼,就想辦法,於是才會有撮把戲。「我第一次撮把戲在內埔的市場,娛樂大家一下,沒賣東西,當時20歲。」
在謝金鑑還是孩童的時候,每年秋天收成後,農田空曠,大家就會組隊來比賽放風箏,輸的那一隊就要請一台野台戲給大家看。風箏是這樣在他的心中生了根的。20歲時,他帶著在家鄉學到的修理鐘錶技術隻身北上,到萬華,因為那裡很多職業介紹所。那時遇到的三輪車伕若是客家人,就會跟他說:你不要說客語喔,不然會被欺負。謝伯伯說風箏帶給他太多太多了,除了改善家庭經濟,還讓他到許多國家去表演風箏宣傳台灣.他也提到到其它國家的見聞,例如泰國流行水牛風箏,還會發出牛的聲音。到香港時,因為沒有風,伯伯就自己拉著風箏跑,自己製造風。在澳大利亞待一個月時,除了表演,還要負責教學,用著YES、NO、OK 、GOOD竟也可以讓當地的小朋友理解,放出自己的風箏。伯伯是個很有自信的人,他說自己頭腦很好,早在西門町修鐘錶時,就會動頭腦把手繪宮燈用自製模子印刷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大量製作,讓原本手繪宮燈的小領班,驚訝不已,還以為他的手腳這麼快。此外,他在很早的年代就將自己的發明申請專利,並為自己製作的風箏申請著作權。
劉華統是一位蝴蝶蘭育種的專家,溫室裡,花盆裡插著小小的標籤,標示著育種日期、父本學名、母本學名、個體登錄編號,還有依重要性提示用的彩色小花夾。他自謙的表示因為只有國小畢業,所以每一株新配種的蝴蝶蘭都有一個中文名字,而且都有他的姓氏與花蓮字樣,像是劉氏花蓮之光、劉氏美麗的花蓮、劉氏紅地毯、劉氏三太子、劉氏黃昏的彩虹、劉氏午夜的舞者等,每個名字都花費他許多的腦力去想像與構思。劉華統剛會走路的小孫女,也會背著雙手在園中走來走去。我們原以為她是模仿阿公走路,劉先生驕傲的解釋,因為孫女喜歡跟著他在園中走,此外小孫女看到有客人到園中來,還會自動去拿空花盤給客人裝花用,劉先生甚至開玩笑的說育種的棒子要交給孫女繼承呢!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