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是德國最大最富有,以及生活水準最高的地方,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巴伐利亞人的驕傲,BMW是巴伐利亞最具代表性的汽車工業,在二次大戰之後,慕尼黑成為整個德國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慕尼黑也是德國巴伐利亞自由洲的首府,同時是德國南部政經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人口約一百三十萬人,因此被稱為百萬人的村莊,同時也保留原本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樸風情。
此次節目拜訪的地點在東京,原來東京不只是說日語而已,也有客家人,這是跟以往印象中較有差異的,而日本是個擁有相當明確飲食文化的國家,而此次節目的課題即在於該如何在日本堅持客家的味道,亦是大家可以共同探討的議題。 節目一開始來到來佑餐廳,家瑋也透過這次的經歷發現客家人是個相當團結的群體,讓人也有種來到家鄉的感覺,並透過與胡伯伯的談話中可以了解到胡伯伯是相當傳統的客家人,對於自己是台灣人的想法相當的堅持,即使在日本生活40多年了,對台灣社會亦相當的在乎,仍然期待著落葉歸根的日子。 家瑋在這裡不僅體會了日本的生活,也在來佑餐廳見習,或許對家瑋來說僅僅是一段打工體驗,但對葉老闆來說卻是經營30多年的結晶,讓家瑋能夠在這裡學習在日本的客家料理,並讓人能夠透過料理來了解台灣。
節目此次造訪馬來西亞,主要是來尋找為客家精神努力傳達的人,藉由自身對音樂的興趣,來到唱片行尋找客家音樂,而當在國外買到客家唱片亦是令人感到無比意外的感動。 接著藉由訪問客家公會聯合會拿都吳德芳,他說台灣閩南歌紅遍世界,他相信客家歌也可以,並也積極的向大家介紹客家文化,此外雖然客家聲調與台灣發音略為不同,但也因為這樣才令人覺得多元有趣,也藉著訪問丘老師了解到他與客家山歌的淵源,並藉由客家山歌來將客家文化發揚光大成為流行趨勢與首席文化。接著節目拜訪了客家歌手張少林,張先生也相當的好客並且直接當場演唱給各位,展現自己對客家歌曲的興趣與客家精神,並讓大家參加他所主持的活動,實在是令人額外興奮。 而參加了張先生的活動後,更發現他相當擅長炒熱氣氛,而受到在場的所有客家人民的喜愛,並將記錄人直接請到台上一同演出,記錄人亦相當活潑的在現場做了表演,現場就宛如台灣綜藝節目一樣歡樂,我相信不僅是記錄人,對所有觀眾來說也相當印象深刻,而張先生也確實將客家歌曲介紹於世界。
節目開始,首先造訪了茶陽會館,在這裡記錄了許多新加坡的歷史與文化,因此若真的想瞭解新加坡,這裡肯定會是旅客們的第一站。 透過記錄人的介紹,可以了解到初次來到新加坡的客家人通常都是經營眼鏡、中藥、打鐵,而記錄人此次來到新加坡拜訪,就是為了要了解客家人在新加坡的生活狀況,並透過螢光幕間接的將訊息傳達給大家。 當商公會會長何謙誠透過節目介紹如何利用試金石來判斷金的真假,並拜訪了許多當店,了解其管理方式與經營狀況,而萬金當老闆黃國興也將經營的方式傳授於兒子,使得萬金當能夠達到永續經營,而這或許也是一種世代的傳承吧,不僅傳承上一代的心血,在家族事業上亦是有了交接。 此外,記錄人也品嚐了當地的料理,發現大多皆由芋頭做出,而黃偉強也很親切的帶領大家到家中作客,也因為大夥來家裡作客使得家中熱鬧了許多,並且再次了解當地的料理,發現在料理上也與台灣有著明顯的差異,但也確實透過這次節目拜訪新加坡,讓觀眾能了解到新加坡之美。
泰國,首都為曼谷,有著東方威尼斯之稱的地方,在這裡能看到湄南河、鄭王廟、泰國皇宮。此外,泰國的客家人數量為世界第二,記錄人梁品涵壓根兒沒想到客家話會是在曼谷最常使用到的溝通語言,尤其是當節目組來到泰國台灣客家同鄉會所舉辦的餐會時,連中文與台語都是能夠溝通的語言,不僅讓人彷彿回到台灣,這些大哥大姐們也彷彿是自己的家人。 記錄人梁品涵這些日子住在黃爸爸家中,透過黃媽媽對自己的女兒做介紹,能夠明顯體會到她對女兒的思念與驕傲,也因為這樣讓記錄人間接透過鏡頭敘述自己的心情,情感的流露也讓觀眾們有感而發。 黃爸爸一家人也介紹了泰國的飲食習慣,與台灣不同的在於他們所吃的米多為糯米,直接以手抓取並捏成橢圓入口,以及宋丹等當地料理,且介紹了台灣客家人來到泰國的三個時段,清楚的說明他們來到泰國的歷史源由。 透過節目的介紹,也能清楚感受到台灣客家電視台到泰國做採訪亦相當受到當地的重視,讓記錄人有些不知所措,但也因為這樣也讓大家能夠順利的採訪,此外也參訪了世界日報,了解到與台灣編報的差異,以及文化上的連結。
透過影片能夠發現,貞貞回到自己的故鄉心情上顯得輕鬆許多,家雖然空間狹小,但卻充滿了溫馨,也能清楚的看見貞貞與家人有著濃厚的情感,不僅僅是同一個屋簷下的家人,連叔叔都彷彿是貞貞的父親一般。 在這裡的華人幾乎都是客家人,也擁有著相當的語言天分,而這不僅限於此地,也是印度人本身的優勢之一。而培梅中學,是這裡唯一的華語學校,特別的是連上課也是用客家話來作教學,同時貞貞也透過影片介紹了自己舊有的回憶與求學歷程,此外也剛好碰上塔霸教育學校的開學日,而這間學校亦剛好是貞貞的學校,讓她重回過往的記憶,也藉由影片來述說著遊子在外的心情與艱苦。接著,可以透過影片中了解到三輪車是這裡的短程交通工具,在科技上也確實相對落後,文化上也較於陳舊,但這也是各國的文化差異罷了;在經濟發展上,該地有200多家皮革廠營運,但因為環境汙染嚴重,故須由政府插手管制,導致現階段的經營日漸困難被迫轉移。 藉由貞貞的故事可以體會到,或許對大多數人來說父母是理所當然的存在,但對他人來說,見上家人一面可能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影片中介紹了九澳村的各個角落以及每個人的生活寫照,並將其區分為許多片段,且將記錄人林育建的心情寫照穿插在各個片段中。 在這個200年歷史的村子裡,許多老房子皆已成為歷史的回憶,裡頭的東西皆已泛黃,但也保留的相當完整。不僅如此,更保留了客家傳統的精神,人民的生活樸實無華,彷彿跳脫現代社會而來到另一個時代,不僅保留了古老的生活設備,人們的興趣也僅僅是透過打麻將來作為消遣,唯一特別的是九澳村的婦女皆會在頭上纏上頭巾,這是與台灣客家人較為不同的地方。接著,影片當中也清楚表達了當地人來到九澳村的源由,主要因為老祖宗的決定,當時因為家庭內鬨導致兄弟間紛爭嚴重,因此逃到此地定居,久而久之就慢慢適應了。 在影片後段,主持人分享了許多心得,從與老村長的生活以及煮泡麵的片段皆讓人有所感觸,主持人藉由煮泡麵回憶起過往與外婆的生活片段,雖然平淡,卻也令人感動。 最後,鍾亮民帶領主持人到弟弟在澳門的餐館做拜訪,並將他們對於龍舟的熱衷透過螢幕做了詳細的描述,也讓大家對客家的文化有了不同的見解,彷彿回到過往的樸實與平凡回憶。
香港是亞洲最熱鬧的城市,地方小卻有多元的文化,人口很多且交通便利,在這裡的客家人隱身在都市中,人口無法很準確估算出來,客語也慢慢的流失,而香港最大的客家村落-崇正新村,差不多有3000多人住在那裡。大樹下天后古廟是崇正新村最有特色的地方,想要了解崇正新村就從天后古廟開始。 天后古廟有300多年的歷史,是崇正新村的信仰中心,天后娘娘就是我們台灣拜的媽祖,廟裡到處都插著香,因為他們相信到處都有神明在保祐他們。 以前村裡人上課讀書都是在天后古廟外的大樹下,是自1961年才搬到崇正學校上課讀書,全盛時期學生最多八九百人,但現在因政府規定,學校現在已經沒有學生了。
布拉格的小城區,是巴洛克式建築保存最完整的地方。而藍儂牆,原先是為紀念約翰藍儂,但後來卻變成青年們寫下抗議共產政府的標語的地方,及他們表達對自由的渴望、反戰和和平的象徵。十五、十六世紀民族英雄-約翰傑士卡掀起對教會的反革運動,因為教會對回饋的要求愈來愈不合理,所以人們努力試圖脫離教會,當時的人們了解到,教會不只和神有關,也和錢有關,以至於現在捷克人多為無神論者,縱使他們相信有神存在,但不想和教會有任何關係,而現存的教堂變成觀光和音樂會的展演空間,早已不是信仰中心。對捷克的公司來說,對於績效,他們更重視團隊和諧與互動。在庫倫洛夫,以肉食、奶類製品、起司或優格為主。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優先順序,順從自己的心,去哪裡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只要有愛、有彼此和相信與支持,不管到哪裡都是你的家。
波希米亞古國捷克,是世界上喝最多啤酒的國家、人民熱愛大自然,且戶外活動對人民來說是社交中心。支持音樂教育,是早年波希米亞的傳統,所以音樂教育十分普及,也因此音樂在捷克人生命中很重要,且大部分捷克父母會覺得自己小孩子都有音樂的天賦。捷克人對自己國家特別自豪:自己的國家、啤酒和幽默。他們的主食是麵包和像披薩的蛋糕。布拉格的舊城廣場,在11世紀是中歐貿易最重要的集市之一。布拉格的天文鐘,在建造當時的年代屬於非常厲害的設計,因為鐘裡面除了顯示時間,更顯示天上的星座。週末時有農夫市集,而捷克人大部分是以冷食為主。大提琴家馬友友說過:演奏音樂不是和他人做比較,而是要引發出你內在的東西。在捷克的留學生,他們透過旅外的文化衝擊,不斷檢視自己對未來的想望;做自己熱愛的事,勝過做其他無法享受其中的事;並且不管走在哪條路上,在最困頓時,回到學習的原點,找回初衷,才有機會開創更多可能。
波蘭-弗洛茲瓦夫,波蘭前三大教育重鎮,鄰近德國邊境,過去屬於德國第六大的文化商業城,二戰後割讓給波蘭,使各種種族互相交會,形成多元文化的風格,或許也因為這樣,大家會互相尊重、互不侵犯。過往的歷史苦難,讓波蘭人有保守悲觀的民族性格。以前共產時期時,課稅是以窗戶的多寡來課的,並且有人做壞事時,整棟人會受到連坐法,所以現在有時仍可以看到有奶奶坐或趴在窗戶邊。另外早年居民以文化藝術為手段,加速民主化的進程串連,克拉克夫有龍、華沙有小美人魚,然而弗洛茲瓦夫有小矮人,小矮人是紀念橙色革命,為了反抗共產主義,諷刺在共產主義下,並沒有想像中的優渥。在波蘭,努力工作,能賺到更多錢;不工作,就沒有錢。如果你想要什麼東西,就努力工作去獲得,這樣你就能找到解決的方法;如果你不想要,你就只會找到藉口。所以與其抱怨不如改變。在波蘭,喝啤酒是最主要的社交方式,如果週末能跟家人一起把酒言歡則是生活中最棒的享受。在波蘭的每座城市至少都有一家相似的牛奶吧,牛奶吧是波蘭平價的傳統食物快餐店,共產時期,是政府補貼工人的國營食堂,也是現今政府補貼餐館幫助窮苦人民的食堂。受訪的鄉親秉持著客家人「再苦也不能苦教育的傳統」的精神,帶著全家到波蘭定居,而孩子說他在波蘭受教育最大的收穫是「對自己負責任」。
波蘭克拉克夫的聖瑪麗亞大教堂旁邊的建築,混和烽火台、公共安全與報時的功能,不管是火災或是敵人入侵,都會有一個號角手負責吹號角告訴大家。二戰後,波蘭為了強化普及國民教育,學校多半為公立或免費。而在波蘭的克拉克夫有歷史悠久的亞捷隆大學,古今人才輩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絲卡、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和天文學家哥白尼都是校友之一。在這也可以找到全波蘭僅存的私人圖書館書店,店主希望每個人都有閱讀波蘭古籍的機會,所以開始了借閱圖書的方式經營書店。波蘭的奧斯威辛有二戰保存下來的勞動集中營,集中營最初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圖殺猶太人,而是「勞動帶來自由」,被抓的人在這裡勞動,幫納粹政府賺錢。對波蘭人來說,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可被忘記,所以希望大家能更敏銳的思考我們周遭發生了什麼事,了解人們仍在苦難中,並在自我獨立的過程中,學會擁抱孤單。波蘭有一個地底鹽礦城維利奇卡,裡面除了可以體驗在地底下的壓力、了解當時挖礦的配備器具與情形,裡面更有用鹽礦建造而成的聖金加地下教堂。遠嫁波蘭的小馬,因為怕讓家人擔心,所以常報喜不報憂。她說,在波蘭的廚房,容不下第二個女人,不管輩份,只要這是誰的廚房,對女主人來說,其他人都是客人,就算是自己的親戚。波蘭人較男主外女主內,不過現在比較不一定了。
波蘭有三位著名的人物──首位女性諾貝爾獎得主居里夫人、音樂家蕭邦,和天文學家哥白尼。波蘭的華沙,在二戰時遭希特勒燒毀大部分建築,雖在共產時期重建,但這是透過努力抗爭才讓原始風貌留下,不過也因為這個歷史背景,讓大部分人較冷漠,且各過各的生活,以避免生命或家庭受到威脅,如果想更了解華沙的歷史,可以到華沙起義博物館了解。這些種種,使波蘭人很愛國、很團結、很念舊、女權意識高漲、覺得自己有理就會站出來理論、個性保守有禮,若要真正融入他們,需要時間慢慢培養。而95%波蘭人信奉天主教,不過有愈來愈多為無神論者,但女性大部分仍為天主教徒→最重要的是上帝、尊嚴、祖國。波蘭的物價和台灣相近,有穩定的治安、純樸善良的人民,也很重視生活跟工作的平衡。交通工具的部份,車票是算分鐘的,二十分鐘為基本,再來是七十分鐘,如果買悠遊月票可以自己設計自己想要的背景。波蘭的教育較重視小孩的體能和親子關係,童年對人的一生很重要,就像是人的基礎。所以人生只有一次,不要錯失任何夢想,不要留下任何遺憾,珍惜當下,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
林憲仁是目前在天津醫科大學讀書的學生,來這裡已經有八年多,並結交了很多在天津生活的外國朋友,我們還一起參加了他們的定期聚會,參加完聚會我們便到一家有名的餐廳吃道地的天津菜。他說要深入當地最快的方法就是逛市場,當初來這裡也不例外,在隔天我們一大早就到附近市場吃了當地道地的早餐,也買了一些菜等等要回去煮給來天津的林爸爸吃,回到家在等待憲仁煮的午餐時,和林爸爸聊他在這讀書後的成長,因剛好接近父親節,憲仁也趁這個機會和爸爸說我愛你,訪問也在這溫馨的氣氛中結束。結束訪問,我們到天津看相聲表演,天津也是將相聲文化保持最好的地方,我們還訪問了表演者,詢問如何說好相聲,聽完相聲我們到了台灣人在天津開的一家餐廳,裡面和一般餐廳不同的是,裡面幾乎都是聽障朋友,因為杜文凡和杜羽兩夫妻受宗教影響,認為我們在這穩定了,便開始要回饋社會,於是開始請聽障朋友來上班,這也讓餐廳上了報紙,我們還和杜老闆到天津最大的批發市場看他怎麼挑最新鮮的食材,回到店裡,看到原本的服務員在免費教人手語,來學的原本都是客人,因為被店家感動所以特地來學手語,最後則是來到古文化街看很多快失傳的民俗技藝,還請畫糖師傳畫了主持人的畫像,邊逛邊聊對未來的規畫,也結束了這次的訪問。
(一)老地名的故事 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可以從認識地名開始。台灣有許多特殊地名,尤其是在客家庄,因為客家先祖居住的地方大多都是山區或是丘陵地,在很多地方也就出現了不少與山勢地形有關的地名,像在多山的苗栗縣三義鄉就有一個地方叫做「崩山下」,而在新竹縣新埔鎮、也有因地勢險惡或因過去的生存條件艱辛而產生的有趣地名,例如「跌死貓」及「閻王溜」等等,這些地名背後都有著生動且有趣的故事。因為有故事,在地人總能滔滔不絕,「蔭溝」居民也從不在乎外人是否會以「陰溝裡翻船」一詞來戲稱自己家鄉。然而近機場與高鐵站的芝芭里,在外來人口進駐下,未來不但傳統客家農村的樣貌將漸漸消失,或許連名字也會和台灣許多客家庄一樣,被人遺忘了其中的歷史內涵。 (二)繪本畫家 劉睿龍(大苺羊) 帶您發現隱身都會中的客家身影,一位來自高雄美濃的「大莓羊」劉睿龍。他將飼養的柴犬「茄子醬」化身為可愛的圖樣,開始於部落格,希望藉由這些可愛圖案能給更多孩子正面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創造」屬於華人的可愛角色。 (三)大埔藝術村 嘉義縣大埔鄉,位在嘉義縣的東南邊,相傳清康熙雍正年間,大量的客家移民來此開墾,自成一個聚落,客家先民沿用大陸祖居地來取名。不過,後來因為興建曾文水庫,淹沒了河谷地及農田,使多數居民被迫遷移。又因為鄉內有 90% 以上的土地是屬於國有或保安林地,土地開發受到限制,也因此讓這裡還保有世外桃源般的美景。近年來,由嘉義縣政府主導,提出藝術造村計畫,邀請多位藝術家長期駐村,讓人看到大埔這個地方所能開啟的藝術能量。 (四)南庄獅鼓陣 庄頭做熱鬧,如果有當地的團體加入,更能展現在地特色跟文化。苗栗南庄有一個獅鼓陣,創辦人劉乾鑑在14年前因為興趣跟朋友集資,成立一個醒獅團,後來還到當地的國中小學,號召有興趣的小朋友一起加入,讓青少年有發洩精力的正當休閒管道。帶您看看團長劉乾鑑如何讓獅鼓陣從無到有,以及如何從低潮中,走向每年平均有40幾場演出的規模。 (五)櫻花達人余易政 這幾年台灣掀起賞櫻潮,每到春天,國內知名的山區,像是陽明山 阿里山等等,都會湧入大量人潮,欣賞櫻花盛開的美景。其實30年前,台灣就有一個農民,因為警覺傳統農業需要轉型,因此開始大量種植櫻花樹來販賣。櫻花農余易政,他種植櫻花樹的面積有八甲,大約兩萬多棵,還不斷研發新品種,累計有20幾種。時序進入春天,苗栗南庄櫻花盛開。枝頭上的花朵,無論稀疏或是茂盛,都充滿如詩如畫的美感,真的是「淡妝濃抹總相宜」。從對面的山頭遠眺,櫻花的角色,就好比一張圖畫紙,在青翠的淡黃的底圖上,點綴著鮮紅的色彩。不過那片櫻花林也未免太大了吧,在台灣可說是難得一見。
台鐵新竹站火車司機員楊永蔚熱愛攝影,五十歲的楊永蔚是南投縣魚池鄉人,在台鐵服務26年,現在是新竹-基隆電聯車的火車司機員,也是火車攝影家,用相機記錄著台灣鐵道文化,從高中時就迷上攝影的楊永蔚,剛開始自己在暗房中學洗照片,直到進入台鐵工作,才有機會買人生第一台相機,開始成為業餘攝影家。民國69年進入台鐵,從基層的「號誌工」作起,轉任機關車助理及司機後,長期接觸機關車頭,對於火車有著無限的熱情,最初以機關車為攝影題材,陸續拍攝鐵路設備、機關車頭、列車、鐵路支線、火車站等系列,以及舊山線火車照片集,因為拍過許多人沒拍到的鏡頭,因此廣受採用,所拍攝的照片曾被廣泛的做成海報、時刻表、旅遊書、學校教材,他也把珍貴的鐵道照片及結成冊賣給鐵路迷,薄利多銷賣了300本後,去買了現在上班會隨身攜帶的五萬多元的二手Contax像機,他開玩笑的比喻萊卡的相機是相機界的賓士,contax是BMW,Canon、Nicon則像是相機界的toyota;楊永蔚用相機紀錄故鄉魚池921大地震前的面貌,捕捉社區重建前的珍貴畫面,成為當地人爭相收集的文化資產,也因為這一次,意外獲得家人、長輩們支持,更加篤定攝影之路。民國86年CK101開始復駛時楊永蔚就開始追火車,楊永蔚常常一追就是快一個月,風靡的程度到達會計算火車到達的時間與地點來拍攝最美的畫面,他認為春、秋拍照時最美,目前最大想要出一本火車照片集,但面對現在的火車站邁入現代化的設備,卻沒有老火車站拍起來的感情讓人感動而較少拍攝,自己也曾想要買一台數位相機來研究,不過感嘆追拍鐵道的景氣已經過了,覺得自己要活在掌聲中。楊永蔚所拍攝的許多鐵道作品,被廣為作成儲值卡、甚至鐵路局網站、雜誌都選用過,中華郵政發行「老火車站」郵票,新竹郵局配合推出「內灣風情」個人化郵票,內灣線十個車站,其中七個站是用他的照片;攝影多年來,楊永蔚仍是一台老相機走遍台灣鐵道,無數的作品展現他的攝影成果,也為台鐵變遷留下永恆的影像紀錄。在「台灣長史物」拍攝期間,我們發現不是客家人的楊永蔚卻可以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原因是楊永蔚30年前在苗栗銅鑼上班時才學客語,接著又在苗栗經人介紹認識太太因此現在客語說得好,同事們都認定他是苗栗的客家人。在台鐵上班十多個小時的他,常常帶著相機捕捉鐵道風情。讓【台灣長史物】帶你去看楊永蔚如何用老相機走遍全台灣鐵道,為台灣鐵道留下一些珍貴的影像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