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的中部,有個如夢似幻的渡假勝地,適合種茶且四季如春,一大片的茶園,最多有將近三百人同時採茶,頗為壯觀。大叻是越南最著名的渡假勝地之一,年均溫十八度,海拔一千五百公尺,風光明媚、四季如春,在二十世紀初期,因為法國人的開發計畫,此地便逐漸成為一個渡假中心,從此就有了越南小巴黎的美名。
峇里島一直都是一個聽起來很近,但作客他鄉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原來在台灣做護士的Alisa,對於保養、身心調理、美容,本就得心應手,但經營專業Spa,她發現夢想和現實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因為這邊的人不像台灣人積極,在管理上會較難接受。但久了會發現,那是這裡的文化習慣。位於金巴蘭海灘的市集,是當地餐廳的主要海鮮食材來源之一。四萬公里長的海岸線,有著欣賞夕陽最浪漫的距離,面積雖然只有台灣的六分之一,印尼峇里島有著東方夏威夷之稱,又有天堂之島、神廟之島、藝術之島之稱,更擁有遇見幸福的最大機率。木雕在印尼馬斯是很普通的,一般的馬斯人都會木雕,第一間的木雕藝郎在一九五五年成立,早期的木雕以神像、惡魔、神鳥為主,後來因為西方意象的影響,漸漸有全新風格的藝術創作。
菲律賓的馬尼拉,住著我們的鄉親陳衍忠,他在這裡經營濾水器生意已經18年了,大哥先帶我們坐捷運到當地有名的冰店吃東西,接著到市場買菜回家煮,在家裡還有陳大哥在當地認識進而結婚的老婆和小女兒,藉著訪問陳大哥在鏡頭前表達了對妻子的感謝,而我們也在隔天去Lucena訪問唯一住在那裡的台灣人-范春櫻,和先生李明曉,一開始因為先生被外派,進而漸漸習慣這裡的文化生活,我們先和夫妻俩坐著當地自製的人力輕軌車去看鬥雞,感受一下刺激的現場氣氛,看完鬥雞我們便到海上餐廳邊看著風景邊喝著飲料,聊著來這裡的生活,我們還到鄉親兒子開的修車店,談到他是如何去摸索到自己可以獨當一面開店,最後跟著他們全家人去參觀當地的遊行,而這次訪問也在熱鬧的氣氛中結束。
本集來到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又被稱為亞洲的紐約。馬尼拉這國際金融大城市居住著兩千多萬名居民,由主持人帶著我們來好好認識菲律賓與國際接軌都市。在馬尼拉當地最方便交通工具便是叫吉普尼的公車,公車設計相當簡單,從車子後方上車,上車後車內座位設計成左右兩邊長皮椅,四週則由鐵皮包圍住,上車時,數好人數將車錢遞給旁邊乘客,由此接駁傳給司機,如有找錢司機也會使用同樣方式傳遞零錢給旅客。車內設計相當簡單,因此車旁並無設計下車鈴服務,當乘客需要下車時,便敲打車頂鐵皮發出摳摳摳聲即可。馬尼拉第二特色,來到市區某個區域當地名稱馬卡蒂,在此假日時都會舉辦假日市場,販賣各式各樣東西,甚至還有居民親自種植的有機蔬果及蔬菜。隨著主持人介紹來到馬尼拉舊城區有著當地最著名天主教教堂,類似亞洲繁蒂岡。教會門口聚集著許多信徒及民眾,還有攤販擺售當地美食、小吃,當地最有名就是魚乾,靠近海洋的菲律賓有著豐富海鮮,居民將各種魚類製作成乾糧,用烤地用煮地皆有。主持人帶領我們到認識台灣苗栗縣客家人王先生,來到他位於當地上班的公司,王先生公司相當特別是個電話客服公司,菲律賓母語英文有著美式風格腔調,克服許多語言障礙,因此成為許多信用卡、電話等的語音客服,很難想像我們每個人所撥打人工語音客服既然是來自千里外的菲律賓,而電話客服也成為菲律賓當地另類的工作之一。
這集我們到菲律賓的宿霧訪問到在語言學校當台灣經理的Simon,我們參觀了他們的語言學校,也體驗了在這一對一的教學方式,還遇到了一樣是客家人的台灣學生,接著我們到海上去浮潛,看到了美麗的海洋世界,緊接著我們和當地人Angie坐著嘟嘟車到保護區紅樹林,聽他們的工作人員是如何的保護這裡的生態,還到社區去當了一日志工,教小朋友英文,這裡也是台灣每年寒暑假VYA(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都會來這裡當志工,最後我們在海上聽著Simon如何讓他爸媽認同他在菲律賓工作,最後我們就在這一片美麗的海洋中結束了訪問。接著我們到海邊去拜訪和德國先生一起定居在宿霧的Susan,因為先生愛海,所以他們選擇來這裡退休,我們邊在海邊散步邊聊著他們兩人的故事,如何相識和相戀,也讓我們沉醉在浪漫的氣氛中。
在旅人口中的萬花筒國度-印度,我們來到了首都德里,由在此地當駐地記者尤芷薇,帶我們到可以快速深入當地文化的舊德里,來認識印度,前往舊德里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人力車,透過人力車我們來到舊德里最古老的市集,在印度男人為了蓋過體味,每個人都會擦香水,主持人當然也要入境隨俗,請店長調製了一瓶專屬於自己的香水,來到舊德里,真的是可以深入印度生活最快的方式,體驗了舊德里,我們接著來到新德里,這又是和舊德里完全不同的地方,我們跟著在這學舞的邱琬筑到學舞的老師家,去看唯一進過宮廷的印度傳統舞蹈Kathak,最後我們來到琬筑學印度文的老師家,也是她在印度的媽媽享用道地的印度料理,也從中瞭解印度人為什麼用手拿飯吃,真正的含意在那裡,在吃飯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兩人如何從師生關係,到現在的好朋友,最後我們則是在印度媽媽的花園中結束了這次的訪問。
寮國的首都住著在這定居20年的黃大哥,他在這裡開了一間傢俱工廠,還是手工雕刻的,工廠裡面的雕刻工人都是黃大哥親自教出來的,然後我們到當地市場吃了在台灣吃不到的小吃,還去看了黃大哥另一個事業-公車,黃大哥還把公車內部改裝成臥舖,因為寮國長途旅程距離長達七、八百公里,所以基本上這裡的公車都是臥舖,黃大哥在這適應的非常好,也愛上這裡的生活,因此決定要在這繼續生活下去,並且再開創其他的事業。接著去拜訪另一位在這開工廠的謝大哥,謝大哥是開衛生紙工廠,而且這些衛生紙都是用回收紙下去做,響應環保,價格也較低,他們工廠的衛生紙也是銷路非常好,甚至被店家大量放在門口當廣告,最後是回到工廠,吃著謝太太煮的台灣味料理,談著未來的規劃,結束了這次的永珍之旅。
泰國商業銀行裡的總經理是來自台灣的吳家宏大哥,一來到大哥銀行的辦公室,他就先帶我們到外面去體驗當地的路邊攤,還有到附近的本頭公廟,也就是類似台灣的土地公廟,到湄南河坐了船來到了泰國有名的臥佛寺,見識到五層高的臥佛,在中午用餐時和大哥也聊了很多有關自己工作和家庭,還有退休後想要做的生活。一樣和吳家宏大哥在泰國定居的林惠珍大姐,雖然一樣是因為事業在泰國,但一開始是先生在這開工廠,但先生過世後,她一肩扛起了工廠的大小事,到現在兒女大了,才暫時結束工廠,該自己休息,惠珍姐不但帶我們來到有名的水上市場,還到鐵路市集看攤商如何和火車和平共處,也到了泰國的第一座佛寺,佛統大廟去見識和台灣不同的習俗,最後在女兒藉著這次錄影,表達了對媽媽的愛,也結束了這次的泰國行。
泰國曼谷全世界最受歡迎城市第三名,我們先去見了四十年前嫁來這的陳秀琴大姐,帶我體驗了泰式古法按摩,還到賣場挑選食材親自料理午餐,在吃午餐時聊到如何全家人一起度過了97年的金融風暴,大女兒和先生也在當地開了溜冰場,主持人原想進去體驗溜冰的快感,但卻一直不停的跌倒,直說這真是不簡單,晚上則是參加了秀琴大姐的家庭聚會,聚會中看到了感情非常好的一家人。接著則是和一樣在曼谷居住了十四年,在當地開台菜餐廳的Remi,我們先去她常去的市場,採買食材,看到了她和攤商的好感情,也吃了當地人常見的料理螞蟻蛋,我們還去了開在地貧民窟孔堤的料理教室,而這間教室則是和澳州的公益組織合作,主要是要幫助貧民脫貧,在這也遇到了世界各地想學道地泰式料理的外國人,最後則是在Remi的餐廳和合夥人Ruby,一起聊了當初為什麼要開這家店,又遇了到那些挫折,又是如何去克服。
這次我們跟著在馬來西亞沙巴定居33年的台灣鄉親陳鳯美,先到當地的水上清真寺體驗了傳統的伊斯蘭教禮拜,還到餐聽吃了當地的美食魚嘴唇,這次還幸運的遇到當地每個禮拜三都有的市集-Tamu,在市集裡看到了當地特有的農產品,晚上則在和鳯美姐聊了剛嫁來馬來西亞時,是如何的想念台灣中結束今天的行程,隔天我們則是去拜訪了在當地開民宿的林志凱、詹以嫥夫妻兩人,一開始到到88美食街祭祭五臟廟,接著去了都是男人的裁縫街,還參觀了當地最大的購物城,最後則是到了假日沙巴人都愛去的東姑阿都拉曼海洋公園,除了是民宿主人的林大哥本身是生態專家,帶我們認識了當地的原生種,並在沙巴美麗的海洋世界中結束了這次的行程。
德國巴格利亞邦公部門如何與民眾溝通,達成與水共生的目的,並推行再生能源,回過頭來看台灣在年年洪災慘重,一提到防洪、河川公地及洪犯平原爭議不斷,在世界各國都倡還地於河的同時,我們該如何解決這棘手問題,台灣太陽能的運用超過20年,但普及力卻很低,因為成本高及政策不吸引人,造成太陽能發電不穩定,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但面對全球能源耗竭,氣候暖化危機,若不重視再生能源推行,將難以面對能源危機。為了提升花東鐵路交通品質,全面電氣化後,花東沿線藍天綠地,豎起一根根電線桿,花東鐵道一望無際的美景將受到如何衝擊?與影響,我想大家再次造訪它時應該是準備想念藍天綠地的時候。
(一)跨洋尋夢--留尼旺的客家人(上) 留尼旺島位在非洲東南邊印度洋,是法國的海外省分,面積2512平方公里,比台北縣市加起來約略大一點,人口約有70萬,主要為非洲、法國血統的居民,留尼旺約有兩萬多華人,以廣東梅縣和順德人為主,客家人就占了一半以上。有人說,客家人是東方的猶太民族,隨著大環境的變遷,隨著洋流到世界各地,尋找一片安居樂業的淨土,一世紀過去,留尼旺的客家人,早已扎根於此,也過著頗為富裕的生活,但族群文化的外衣卻一層層的剝落,僅能在些許的圖騰烙印中,尋覓殘存的客家氣息。 (二)活的宗祠博物館 新竹縣新埔鎮保留多座宗祠、家廟,密集程度為台灣之冠,新竹縣文化局打算串聯六姓宗祠,打造「宗祠博物館」,但目前半數以上宗祠皆年久失修、損毀嚴重,硬體的整修是目前最為迫切的問題,但除硬體修復之外,文化局也希望把人找回來,恢復祭祀,培養經營管理及維護的團隊,並挖掘出各家族的歷史故事,恢復客家人對宗族的重視以及宗祠的文化價值。 (三)「地下錢莊」金色中港 農曆七月的中元普渡一直是相當重要的民間信仰儀式,祭典中大量使用的紙錢,更承載了人們對未知的敬畏與對未來的祈願。苗栗竹南中港地區曾是台灣金銀紙製造重鎮,小小的聚落極盛時有380多家工廠,被稱為全國最大「地下錢莊」。但是因為不敵他國廉價工資的競爭,加上環保意識抬頭,金色中港漸漸褪色,不過也有人因此而看到金銀紙代表的文化意涵,希望讓這特別的版畫,繼續訴說故事。老產業終究敵不過現實,漸漸外移轉型,純手工終究敵不過機器慢慢凋零消失,但這些從竹子變化出來,最後成為信仰依靠的金紙,不止訴說人們的心願,也訴說了一個地方甚至一個時代的文化故事。
(一)重返亞齊(1)希望的種子 2004年12月26日,聖誕夜剛過,大地震引發的南亞海嘯造成印尼亞齊省約17萬人喪生、50萬人無家可歸,當時在台灣的資助下,有30位華裔青年來台灣就讀大學,展開離家三千里的求學生涯,今年六月,這些學生畢業了,有些人帶著在台灣學得的生物技術、農業新知識回到印尼,貢獻所學;有些學生則是擔任台灣NGO團體的翻譯,回到故鄉亞齊,深入各角落做衛教宣導服務。略懂一點中文的他們怎麼在台灣完成大學學業,還名列前茅?這一路走來又有哪些成長歷程?而未來台灣、亞齊之間又是否有雙邊長期合作培育人才的可能呢? (二)不能沒有你 六年前,一位父親為了爭取女兒監護權,在台北車站前的天橋上,作勢要往下跳的畫面,許多人都印象深刻,當時透過各家新聞台的現場連線報導,讓跳天橋事件,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改編自這個社會事件的電影「不能沒有你」,刻畫在底層打拚的小人物,如何對抗現實制度的不公、及環境的艱難,仍然不放棄希望的故事。事件主角不是客家人,但由於導演戴立忍與本片主角陳文彬、配角林志儒,就是來自不同的背景與族群、十幾年的好朋友,三人總是各自用自己習慣的語言--華語、客語、河洛語交談,毫無阻礙,因此角色設定為兩個從六堆鄉下到高雄打拚的客家人,呈現台灣實際的族群以及語言表現。簡單,卻更能引發共鳴。戴立忍留下一些想像空間,希望讓觀眾帶著情緒、帶著一些省思離開戲院,藉著這對父女的故事,來突顯更大的社會議題。因為,這樣的故事不會結束。 (三)二林葡萄王 一座葡萄園,竟然可以產出60幾種的葡萄!彰化二林葡萄農譚華光,20多年前接受學術和農政單位的委託,試種許多釀酒葡萄品種。從原先的30多種,到現在已經有60幾種。雖然後來公賣局跟他終止契作,開放觀光和釀酒的收入,只是勉強維持開銷,但因為執著和興趣,譚華光樂於把葡萄園當實驗室,尋求更多美味的可能。 (四)水電工變咖啡農 講到台灣咖啡,一定會想到雲林古坑、台南東山,或是屏東、台東的咖啡。事實上在日治時期,台中東勢已經有種咖啡,只是後來因為橘子、高接梨這些農作物的經濟價值比較高,當地農民才紛紛轉作。東勢一個年輕人朱志成,因為自己喜歡喝咖啡,又希望讓東勢的產業可以更多元,所以他從水電工變成咖啡農,更集合當地咖啡農的力量,成立咖啡產銷班。
馬來西亞西部檳城州及霹靂州的許多移民客早期從事割橡膠和挖錫礦的苦力,胼手胝足開墾此地,進而使得華人聚居處成為重要的都市。經過513事件,政府推行新經濟政策,提高馬來人的地位,限制他族的經濟活動。不平等政策所累積的不滿,讓今年大選的反對黨成功取得五州的執政權和國會2/3議席。一群有機蔬菜迷因為熱衷有機飲食,不僅集資買地,從事有機耕作。有人甚至全職投入農場。他們也自營餐廳,使用自家食材,希望能夠改變別人的飲食習慣,也為環保盡力。花蓮吉安社區一位從事客語教學的老師自編教材,透過非制式教學方式舉辦夏令營,讓孩子在說、學、逗、唱中學習客語。客家文化協會則是舉辦歌謠、客家話、國樂等豐富課程,讓客家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