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坪林的一條山溪,溪邊的樹林吸引了很多的白鷺鷥在那裡築巢,不過也不是每隻都是白的,像一身青灰的綠簑鷺,綠簑鷺在分類學上屬於鷺科的鳥,牠們在臺灣有留鳥,也有過境鳥。夜鷺算是臺灣最普遍也最容易看到的鷺科鳥類之一,平地隨便一個有魚的埤塘、還是河邊,都看得到牠們。紫鷺在臺灣非常少,過去一直認為牠們是稀有的冬候鳥,不過在2011年開始卻變留鳥了,因為宜蘭每年都會發現牠們在那裡繁殖。蒼鷺是臺灣體型最大的鷺科鳥類,最高可以超過1米,牠們是臺灣很普遍的冬候鳥,因為最愛吃魚,所以專在溼地棲息。在這片一大群紅樹林棲息的,全都是鷺科的鳥類,過去農業時代看到長頸和長腳,一身雪白的鷺科鳥類,全都叫做白鷺鷥,其實白鷺鷥有很多種,像農夫最熟知的黃頭鷺,牠們繁殖期的時候,頭部會變黃,因為專吃昆蟲,所以從前牠們經常會跟隨著牛,現在雖然沒有牛可跟了,不過換跟割稻機,反而有更多昆蟲可吃。這種的叫做黃嘴白鷺(唐白鷺),顧名思義就是牠們的嘴喙是黃的,在臺灣是過境鳥,數量很少,和另一種經常看見的小白鷺很像,只差在嘴喙顏色、頭部飾羽,和腳脛的粗細不一樣。小白鷺的嘴喙是黑的,牠們最拿手的就是會用腳在水裡攪動,這樣把魚驚嚇出來,不過老實說,和黃嘴白鷺(唐白鷺)實在真像。
新北市坪林的一條山溪,溪邊的樹林吸引了很多的白鷺鷥在那裡築巢,不過也不是每隻都是白的,像一身青灰的綠簑鷺,綠簑鷺在分類學上屬於鷺科的鳥,牠們在臺灣有留鳥,也有過境鳥。夜鷺算是臺灣最普遍也最容易看到的鷺科鳥類之一,平地隨便一個有魚的埤塘、還是河邊,都看得到牠們。紫鷺在臺灣非常少,過去一直認為牠們是稀有的冬候鳥,不過在2011年開始卻變留鳥了,因為宜蘭每年都會發現牠們在那裡繁殖。蒼鷺是臺灣體型最大的鷺科鳥類,最高可以超過1米,牠們是臺灣很普遍的冬候鳥,因為最愛吃魚,所以專在溼地棲息。在這片一大群紅樹林棲息的,全都是鷺科的鳥類,過去農業時代看到長頸和長腳,一身雪白的鷺科鳥類,全都叫做白鷺鷥,其實白鷺鷥有很多種,像農夫最熟知的黃頭鷺,牠們繁殖期的時候,頭部會變黃,因為專吃昆蟲,所以從前牠們經常會跟隨著牛,現在雖然沒有牛可跟了,不過換跟割稻機,反而有更多昆蟲可吃。這種的叫做黃嘴白鷺(唐白鷺),顧名思義就是牠們的嘴喙是黃的,在臺灣是過境鳥,數量很少,和另一種經常看見的小白鷺很像,只差在嘴喙顏色、頭部飾羽,和腳脛的粗細不一樣。小白鷺的嘴喙是黑的,牠們最拿手的就是會用腳在水裡攪動,這樣把魚驚嚇出來,不過老實說,和黃嘴白鷺(唐白鷺)實在真像。
看到五節芒開花,就知道秋天到了,很多的冬候鳥也開始依循著牠們的遷移路線,南下來到臺灣,不過偶爾也會出現迷途的迷鳥,像這隻在2014年底,迷途來到臺灣金山的白鶴。還有半年前,同樣也出現在金山的日本太平鳥也是,這種鳥叫做朱連雀,牠們夏天在西伯利亞繁殖,冬天就到日本、韓國和中國華北去度冬,照理不會來到臺灣,不過最近這幾年,每年都出現。而這幾隻迷鳥,是2016年出現在彰化的彩䴉,其實這種鳥全世界都有分布,就我們東北亞這邊較沒有,過去臺灣也很少發現,結果這次一來就來三隻。再來,這三隻迷鳥就非常有名了,就是丹頂鶴,客家話可以稱牠紅頭大鶴。其實這群丹頂鶴一共有4隻,是在2007年來到臺灣的,最先歇腳的地方也是金山。這種鶴很大隻,身長可到一米半,展翼可到二米半,外型最明顯的,就是頭頂有一塊紅的裸皮。牠們夏天在中國東北和西伯利亞的南部繁殖,冬天就到中國長江下游、朝鮮半島和日本度冬。根據當時鳥類專家的看法,這4隻是同一個家族,裡面有二隻成鳥、二隻亞成鳥,一共在臺灣棲息三個月才離開。2012年在宜蘭出現整個頸部和頭部全都是白的,只有額頭到嘴是黑色,所以叫做白頭鶴,客家話可以稱牠們白頭大鶴。跟前二隻的白鶴和丹頂鶴比起來,牠們的身材就小很多了,最長只到一米,牠們繁殖和度冬的區域,其實也和丹頂鶴差不多,在中國東北到西伯利亞繁殖,在中國長江下游、朝鮮半島和日本南部度冬,看起來與臺灣相距遙遠,那怎麼會迷途飛到臺灣呢?因為人類開發的關係,世界的環境一直在變,這是確定的,而生態是活生生的東西,所以這些鳥為了要求生存,未來會怎麼變化,也要屆時才能知道。
每年冬天,臺灣各個溼地就會飛來很多的鴨子,這些鴨子全是從北方南下到臺灣度冬的或是過境的。琵嘴鴨是來臺灣度冬的鴨子中最普遍的一種,牠們有扁扁的、像飯匙(或琵琶)般的嘴。另一種叫做尖尾鴨,雄鴨在繁殖期,尾羽會這樣尖尖長長的,所以才會叫做尖尾鴨。另有一種叫赤頸鴨,但母赤頸鴨頸部不紅。還有一種叫做水水鴨,是所有來臺灣度冬的鴨子中,數量最多也最小隻的一種,牠們雄鴨的臉很特別,有一塊橢圓形的綠色毛斑。有一種是潛鴨,意思就是很會潛水的鴨子,不過又分二種,一種的雄鴨背部斑紋較多,叫做斑背潛鴨,另一種叫做鳳頭潛鴨,因為牠們不管雄鳥還是雌鳥,頭後都有一搓飾羽,就像鳳凰頭上的飾羽,所以才會叫做鳳頭潛鴨。而花嘴鴨,嘴尖有一塊橘色的花斑,牠們在臺灣部分是冬候鳥,也有部分是留鳥,而這些全都是固定會在臺灣出現的鳥,不過偶爾也會有迷途的,就叫做迷鳥,像有隻2013年底,第一次出現在宜蘭的長尾鴨就是,而尾羽不長,則是因為這隻是雌鴨。綠頭鴨應該就有很多人在公園池塘看過了,其實我們人類現在所有養的鴨子,除了番鴨外,全都是這種綠頭鴨的後代,不過在臺灣,牠們大部分的族群還是冬候鳥。而除了迷鳥,這種花鳧應該就算是臺灣數量最少的鴨子之一了,雖然牠們在度冬的時候很安靜,不過被賞鳥的人發現,絕對會興奮大叫,因為牠們在臺灣實在太難得看到了。
合歡山除了賞雪,還有很多很有趣的生態可賞,雖然下著雪,臺灣噪眉還是整群跑出來覓食,還有這種褐頭花翼也一樣,牠們在吃一些賞雪遊客留下來的食物。臺灣噪眉為在中、高海拔森林生活的鳥,是臺灣特有種,牠們雖然會飛,卻不太愛飛,所以經常會在合歡山的地面、草原或是濃密的箭竹林,跳來跳去、跳上跳下。 合歡山春夏季一到,變得滿山綠油油,較淺綠的是草原和箭竹林,較深綠的是冷杉林,這樣的景色在臺灣,也只有超過海拔3,000公尺,像合歡山這樣的高山上才欣賞得到。合歡山的春天一到,臺灣噪眉最開心,因為高山上的草原馬上就會變成一個大花園了。最先開花的,就是開得整片,臺灣分布海拔最高的玉山杜鵑。再來專門生長在乏人關注的石縫和草叢,寶藍色的阿里山龍膽也開花了。還有鮮黃的玉山龍膽、臺灣百合、貓耳菊,和其他很多很多的高山花卉,會像著火般從5月燒到10月,從最低的大禹嶺燒到合歡山每座山峰。只要太陽出來,較暖和了,雪山草蜥就會爬出來,爬上花朵找蟲吃。臺灣朱雀喜歡吃昆蟲和草籽,雄鳥全身酒紅,很漂亮,不過雌鳥就沒那麼漂亮了,牠們專在地面覓食,所以像合歡山這樣不是岩石,就是草地的環境,對牠們來說最適合。鷦鷯正在努力拔草,因為牠們的繁殖期到了,要拔草回去築巢繁殖。頭部、頸部和胸部都佈滿縱紋的星鴉,是臺灣分布最高的鴉科鳥類,不到中高海拔森林,絕對看不到牠。另外,在合歡山還有臺灣分布最高的老鼠─臺灣高山田鼠,和分布最高的留鳥─岩鷚,所以看到牠們,就表示你站在臺灣海拔最高的地方了。
每年9月一過,很多在北方繁殖完畢要南下度冬的候鳥,就會開始飛到臺灣,歇息一下,又繼續南下的叫做過境鳥,留下來度冬,明年才走的叫做冬候鳥。有一類的鳥專挑海岸或是河岸溼地來棲息,數量非常多,因為專在泥灘地覓食,所以牠們的嘴喙和腳大都較長。雖然每種的大小和羽色都不一樣,不過每種看起來又差不多,這一類的鳥在分類學上屬於鷸科。全世界總共有94種,在臺灣出現過的有46種,其中一類專門喜歡在溼地泥灘上生活的,就稱牠濫泥鳥。另外,有一類的嘴喙全都又長又直,牠的特色就是背部的羽毛像龜背,所以叫做龜背鳥。這一類的鳥不但嘴喙非常長,嘴喙尖還呈彎鉤狀,所以叫做鉤嘴鳥。一年又一年,牠們是全球性的鳥,全世界不管到哪個地方,大多都看得到牠們,所以我們可以說整個地球全是牠們的家。
臺灣一共有600多種的鳥,其中候鳥就占43%,有260多種。而在這些候鳥裡面,在國際上最有名的可能就是黑面琵鷺。牠們每年10月,就會大量出現在臺灣西部的海邊地區來過冬,尤其是臺南七股的曾文溪口最多,有時會出現上千隻。因為牠們的嘴看起來像飯匙,整隻又像鵝這樣白白,所以客語就叫牠們烏面飯匙鵝,不過牠們不是鵝喔!牠們是臺灣的冬候鳥,因為嘴巴的外型也像樂器的琵琶,也叫做黑面琵鷺。烏面飯匙鵝吃東西的方式也很有趣,牠們很喜歡整群共同覓食,每隻頭低低把嘴伸到水裏一直掃,一掃到魚就夾起來吞入肚中。不過不要看臺南的烏面飯匙鵝這麼大一陣,就覺得牠很普遍,其實牠們是一種瀕臨絕種的鳥,而臺灣是牠們在全世界最重要的過冬地。根據2015年烏面飯匙鵝的全球同步普查,全世界一共才調查到3,272隻,其中臺灣就有2,034隻,超過6成。而臺南的曾文溪口,就占了全臺灣的9成,所以,下次有機會到臺南去看烏面飯匙鵝,最好是在下午傍晚前,因為這段時間才是牠們覓食的高峰期。1月底,烏面飯匙鵝就會開始換毛。到3月,看到成鳥的頭背和胸脯出現黃金色的繁殖毛,每天很忙一直吃魚,每隻吃得肥肥的,就表示牠們準備要北返去繁殖了。
2015年4月,候鳥北返的季節,這隻從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迷路,飛來新北市金山的白鶴,沒有飛回到西伯利亞,至今快5個月了。牠現在整身白,原本亞成鳥的毛換得差不多,就剩頸子和頭還留著多少黃泥色,再一陣子等牠的面變紅,就表示牠在成人長大,變作成鳥了。有人說這隻白鶴很幸福,住在金山清水這塊溼地,吃好、睡好又玩好,甚麼都不用愁,每天還有那麼多人來為牠照相。蓮花田的蓮藕也隨牠吃到飽,新北市政府還特別請一個保全,來幫忙看守。所有來看牠或來拍照的人,也全部乖乖不敢惹牠、嚇牠,隨便牠要近、要遠、要飛,所以也有人說,這隻白鶴的出現,不但改變了金山耕田人的耕田方式,也改變了我們政府對土地開發的態度,改變了很多人的保育觀念。2015年8月,看牠全身白,面紅紅就知道,這隻白鶴是成鳥了。白鶴也是野生的候鳥,秋冬南下來過冬,春夏北返去繁殖,才是屬於牠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