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敦是一個海的都市,三面環海。在桌灣附近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特色的建築,因為開普敦經過了英國、法國 、葡萄牙還有荷蘭人的統治,尤其是能看到18世紀荷蘭式的建築,還有桌灣的附近有很多的船,這就是他們的港口。所以這裡也有豐富的海產,走在那裡就像走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無法想像這個地方是南非。充滿殖民色彩的開普敦是南非最重要的港口都市,是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遠洋漁船卸貨加油維修補給的重要地區,坐在桌灣悠閒的喝杯咖啡不只是水手的專利,更是當地人每天生活的縮影。而且桌灣透過政府的BOT案整建規劃,不只擁有原本的港灣機能,更轉型成再開發地區,搖身一變成為擁有絕佳人氣的旅遊景點。 在南半球的葡萄酒產區中南非是近幾年來興起直追的重要產國,據說除了歐洲和中亞以外,南非是最古老的葡萄產區,從1659年開始就有外銷世界的記錄,尤其以開普敦半島的葡萄酒最為有名。
一百年的時間可以讓一個繁華的大城市沒落,也能讓一個乏人問津的普通城鎮一躍而為光芒萬丈的黃金城,約翰尼斯堡的發跡就有這樣的傳奇性。這裡在1880年的時候只是一座用2隻牛的價格換來的農場。約翰尼斯堡的地位就像台灣的台北、美國的紐約,它是南非的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產金中心,許多移民到南非打拼的鄉親都居住在此。約堡最豪華的副都心-Sandton city,副都心有一座曼德拉的銅像,曼德拉1994年贏得了非洲的黑人第一任總統選舉,為了表達他的功勞,特別立了一座銅像在Sandton city。非洲有許多樂器都源自於大自然,像拇指鋼琴Mbira就是非洲特有的,琴面上是一根根長短不一的彈性金屬,下面則是用葫蘆瓜做成的共鳴箱,因為方便攜帶所以在長途旅行的時候,旅人常用來做為與大地合聲與自然同唱的樂器。
開普敦是一個海的都市,三面環海。在桌灣附近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特色的建築,因為開普敦經過了英國、法國 、葡萄牙還有荷蘭人的統治,尤其是能看到18世紀荷蘭式的建築,還有桌灣的附近有很多的船,這就是他們的港口。所以這裡也有豐富的海產,走在那裡就像走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無法想像這個地方是南非。充滿殖民色彩的開普敦是南非最重要的港口都市,是印度洋和大西洋的遠洋漁船卸貨加油維修補給的重要地區,坐在桌灣悠閒的喝杯咖啡不只是水手的專利,更是當地人每天生活的縮影。而且桌灣透過政府的BOT案整建規劃,不只擁有原本的港灣機能,更轉型成再開發地區,搖身一變成為擁有絕佳人氣的旅遊景點。 在南半球的葡萄酒產區中南非是近幾年來興起直追的重要產國,據說除了歐洲和中亞以外,南非是最古老的葡萄產區,從1659年開始就有外銷世界的記錄,尤其以開普敦半島的葡萄酒最為有名。
德國巴格利亞邦公部門如何與民眾溝通,達成與水共生的目的,並推行再生能源,回過頭來看台灣在年年洪災慘重,一提到防洪、河川公地及洪犯平原爭議不斷,在世界各國都倡還地於河的同時,我們該如何解決這棘手問題,台灣太陽能的運用超過20年,但普及力卻很低,因為成本高及政策不吸引人,造成太陽能發電不穩定,仍有許多問題待解決,但面對全球能源耗竭,氣候暖化危機,若不重視再生能源推行,將難以面對能源危機。為了提升花東鐵路交通品質,全面電氣化後,花東沿線藍天綠地,豎起一根根電線桿,花東鐵道一望無際的美景將受到如何衝擊?與影響,我想大家再次造訪它時應該是準備想念藍天綠地的時候。
(一)跨洋尋夢--留尼旺的客家人(上) 留尼旺島位在非洲東南邊印度洋,是法國的海外省分,面積2512平方公里,比台北縣市加起來約略大一點,人口約有70萬,主要為非洲、法國血統的居民,留尼旺約有兩萬多華人,以廣東梅縣和順德人為主,客家人就占了一半以上。有人說,客家人是東方的猶太民族,隨著大環境的變遷,隨著洋流到世界各地,尋找一片安居樂業的淨土,一世紀過去,留尼旺的客家人,早已扎根於此,也過著頗為富裕的生活,但族群文化的外衣卻一層層的剝落,僅能在些許的圖騰烙印中,尋覓殘存的客家氣息。 (二)活的宗祠博物館 新竹縣新埔鎮保留多座宗祠、家廟,密集程度為台灣之冠,新竹縣文化局打算串聯六姓宗祠,打造「宗祠博物館」,但目前半數以上宗祠皆年久失修、損毀嚴重,硬體的整修是目前最為迫切的問題,但除硬體修復之外,文化局也希望把人找回來,恢復祭祀,培養經營管理及維護的團隊,並挖掘出各家族的歷史故事,恢復客家人對宗族的重視以及宗祠的文化價值。 (三)「地下錢莊」金色中港 農曆七月的中元普渡一直是相當重要的民間信仰儀式,祭典中大量使用的紙錢,更承載了人們對未知的敬畏與對未來的祈願。苗栗竹南中港地區曾是台灣金銀紙製造重鎮,小小的聚落極盛時有380多家工廠,被稱為全國最大「地下錢莊」。但是因為不敵他國廉價工資的競爭,加上環保意識抬頭,金色中港漸漸褪色,不過也有人因此而看到金銀紙代表的文化意涵,希望讓這特別的版畫,繼續訴說故事。老產業終究敵不過現實,漸漸外移轉型,純手工終究敵不過機器慢慢凋零消失,但這些從竹子變化出來,最後成為信仰依靠的金紙,不止訴說人們的心願,也訴說了一個地方甚至一個時代的文化故事。
(一)重返亞齊(1)希望的種子 2004年12月26日,聖誕夜剛過,大地震引發的南亞海嘯造成印尼亞齊省約17萬人喪生、50萬人無家可歸,當時在台灣的資助下,有30位華裔青年來台灣就讀大學,展開離家三千里的求學生涯,今年六月,這些學生畢業了,有些人帶著在台灣學得的生物技術、農業新知識回到印尼,貢獻所學;有些學生則是擔任台灣NGO團體的翻譯,回到故鄉亞齊,深入各角落做衛教宣導服務。略懂一點中文的他們怎麼在台灣完成大學學業,還名列前茅?這一路走來又有哪些成長歷程?而未來台灣、亞齊之間又是否有雙邊長期合作培育人才的可能呢? (二)不能沒有你 六年前,一位父親為了爭取女兒監護權,在台北車站前的天橋上,作勢要往下跳的畫面,許多人都印象深刻,當時透過各家新聞台的現場連線報導,讓跳天橋事件,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改編自這個社會事件的電影「不能沒有你」,刻畫在底層打拚的小人物,如何對抗現實制度的不公、及環境的艱難,仍然不放棄希望的故事。事件主角不是客家人,但由於導演戴立忍與本片主角陳文彬、配角林志儒,就是來自不同的背景與族群、十幾年的好朋友,三人總是各自用自己習慣的語言--華語、客語、河洛語交談,毫無阻礙,因此角色設定為兩個從六堆鄉下到高雄打拚的客家人,呈現台灣實際的族群以及語言表現。簡單,卻更能引發共鳴。戴立忍留下一些想像空間,希望讓觀眾帶著情緒、帶著一些省思離開戲院,藉著這對父女的故事,來突顯更大的社會議題。因為,這樣的故事不會結束。 (三)二林葡萄王 一座葡萄園,竟然可以產出60幾種的葡萄!彰化二林葡萄農譚華光,20多年前接受學術和農政單位的委託,試種許多釀酒葡萄品種。從原先的30多種,到現在已經有60幾種。雖然後來公賣局跟他終止契作,開放觀光和釀酒的收入,只是勉強維持開銷,但因為執著和興趣,譚華光樂於把葡萄園當實驗室,尋求更多美味的可能。 (四)水電工變咖啡農 講到台灣咖啡,一定會想到雲林古坑、台南東山,或是屏東、台東的咖啡。事實上在日治時期,台中東勢已經有種咖啡,只是後來因為橘子、高接梨這些農作物的經濟價值比較高,當地農民才紛紛轉作。東勢一個年輕人朱志成,因為自己喜歡喝咖啡,又希望讓東勢的產業可以更多元,所以他從水電工變成咖啡農,更集合當地咖啡農的力量,成立咖啡產銷班。
馬來西亞西部檳城州及霹靂州的許多移民客早期從事割橡膠和挖錫礦的苦力,胼手胝足開墾此地,進而使得華人聚居處成為重要的都市。經過513事件,政府推行新經濟政策,提高馬來人的地位,限制他族的經濟活動。不平等政策所累積的不滿,讓今年大選的反對黨成功取得五州的執政權和國會2/3議席。一群有機蔬菜迷因為熱衷有機飲食,不僅集資買地,從事有機耕作。有人甚至全職投入農場。他們也自營餐廳,使用自家食材,希望能夠改變別人的飲食習慣,也為環保盡力。花蓮吉安社區一位從事客語教學的老師自編教材,透過非制式教學方式舉辦夏令營,讓孩子在說、學、逗、唱中學習客語。客家文化協會則是舉辦歌謠、客家話、國樂等豐富課程,讓客家文化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