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雲林縣的廖文和布袋戲團,在民國六十五年成立,是當時民眾茶餘飯後的休憩活動,但是在電視節目興起之後,絕大部分的布袋戲觀眾嚴重流失,造成布袋戲一時沒落,廖文和團長為了找回流失的布袋戲傳統文化,以及逐漸衰弱的布袋戲人潮,不斷努力創新,研發改良舊的布袋戲直至迄今,其劇團規模已經在台灣,甚至其他國家打出知名度。團長廖文和對於客家文化推廣也不遺餘力,不僅將詔安客家人耳孰能詳的傳奇故事,七崁阿善師的故事,並以傳統創新客家偶戲寫實劇情,電視劇場景原汁原味呈現,引導民眾認識詔安客家傳統藝術,此外,他也到雲林縣三和國小以布袋戲教導小朋友學習紹安客語,同時傳承客語與布袋戲兩種客家文化,也為客家傳統藝術向下扎根。
提到客家八音,大多是婚喪喜慶的時候,所使用的表演樂器,而流傳的大多在老人家這一輩,年輕人接觸的機會不多,為了要傳承這項文化,美濃國中開辦了八音社,請來了四位擅長八音樂器的老師來指導,就是希望客家古樂不要失傳。其實在美濃許多國小都有辦八音社,但是到了國中因為升學壓力,所以大多沒有再繼續辦,造成學習斷層,因此美濃國中設立八音社,要傳承客家古樂。客家八音指的是八種製作樂器的材料,主要的樂器是嗩吶,傳統是由所有老師們吹奏樂器,而且因為早期的樂師大多是清苦的盲人,沒有譜,是靠記憶記節奏。現在為了教導學生,因此團長林作長,把八音化成簡譜,有利學生學習。一開始學生對於客家八音並不了解,認為只有在喪禮才會使用,有感於此,美濃國中開始推廣客家八音,讓學生與新進老師們都一塊兒認識客家傳統古樂文化。